本书由中国孔子研究院、中国孟子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与山东省济宁市两级法院的法官通力合作完成。本书围绕儒家思想与中国法治、儒家思想与定分止争、儒家思想与当代司法以及儒家思想经典判例、判词展开,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司法的深远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法系的核心思想精髓。儒家文化的司法价值体现于:奠定了“大一统”的司法观念、树立了“和为贵”的诉讼理念、开启了“礼法结合”的制度设计、创制了超职权主义的审理模式、塑造了“多元纠纷”的古典样式、提供了“司法治理”的中国样板。
儒家推崇“名分”与“礼制”结合,其正名思想、礼治思想、仁政思想闪耀着定分止争的思想光芒,是中国古典正义思想的源泉。儒家思想之于当代司法的影响,体现在公正裁判、司法调解、法官形象、裁判文书等诸多方面。古代经典判例、经典判词是儒家和谐、体恤、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司法领域的体现和应用,亦可为当代司法提供有益借鉴。
目录
第一编儒家思想与中国法治
第一章儒家文化与中国法治
一、儒家文化概述
二、儒家文化与中华法系
三、儒家文化与中国司法
第二章孟子仁政思想与现代法治
一、孟子仁政思想与现代立法
二、孟子仁政思想与司法判决
三、孟子仁政思想与现代司法调解
第三章曾子思想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影响
一、曾子人本思想与现代宪政
二、曾子四德思想与司法实践
三、曾子修身思想与法官道德
第二编儒家思想与定分止争
第一章定分止争与儒家的正名思想
一、什么是定分止争
二、儒家的正名思想与社会秩序
三、定分止争的法律与社会意义
第二章儒家礼治思想与定分止争
一、儒家的礼与法
二、孔子的礼与正名思想
三、孟子“以仁统礼”的礼学思想
四、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第三章儒家仁政思想与定分止争
一、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规范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四章定分止争与文明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的司法考量
二、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核心价值观
三、定分止争的道德价值与文明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编儒家思想与当代司法
第一章儒家思想与法官的公正裁判
一、问题的提出
二、影响法官公正裁判的因素
三、儒家思想对法官公正裁决的启示
第二章儒家思想与裁判文书说理
一、以理服人:裁判文书说理的应有之义
二、引儒入理:儒家思想融入裁判文书说理的可行性
三、以儒助理:以儒家思想强化文书说理
第三章儒家思想与法官形象
一、当前中国法官形象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民众期待法官应具有的品格
三、“青天”法官是怎么炼成的
四、社会发展变化对当代法官角色担当的挑战
五、古代法官形象对当今法官的启示
六、古今社会的传承和法官衔接
第四章儒家思想与法院调解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传统调解
二、传统调解的历史价值
三、儒家思想融入法院调解的实现路径
四、多元联动调解——法院调解对传统调解的突破与创新
第四编儒家思想经典判例、判词
第一章儒家思想经典判例
一、孔子赦父子讼——教化为本
二、卫太子返宫案——经义决疑
三、何武断剑——原情断案
四、春秋决狱——原心定罪
五、徐元庆复仇案——法律与礼义之争
六、袁枚断遗产案——重在孝行
第二章儒家思想经典判词
一、儒家思想与“古代判词”的渊源
二、儒家思想经典判词
后记
读完《儒家思想在定分止争中的应用》,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定分止争”,但其触及的议题远不止于此。冯爱冰主编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价值。书中对儒家核心概念如“礼”、“仁”、“义”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的阐释,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将儒家思想“古为今用”,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这些思想是如何被理解、被实践、被扬弃或被重塑的。例如,关于“损益”的讨论,如何在既有利益格局中寻求动态平衡,避免僵化和激化矛盾,这在当下的经济纠纷、社会分歧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者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儒家伦理具体化、生动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古老原则,是如何在具体的纠纷解决场景中发挥作用,并最终导向一种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的结果。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法律人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对于任何关注中国文化、社会治理,以及寻求理性解决冲突的读者而言,都具有不容错过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陈旧的传统,发现其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的光芒,启发了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更少冲突社会的深层思考。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在定分止争中的应用》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启发性。我一直以为“定分止争”是纯粹的法律范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法律之外,还有更为深层、更为源头的思想资源可以借鉴。冯爱冰主编的这本书,巧妙地将儒家思想中的“仁”、“恕”、“中庸”等概念,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纷争进行对接,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书中关于“和而不同”的论述,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寻求群体共识,这对于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甚至更广泛的社会冲突,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礼”的解读,它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润滑剂。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似乎越来越大,关系越来越脆弱,而“礼”的缺失,或许正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视的宝贵财富,以及它们在化解现代社会种种矛盾中的独特作用。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依赖外部的规则和强制,而忽视了内在的德行和修养在止争中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对“定分止争”有了更宽泛、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律的条文,而是延伸到了人性的修养、社会的伦理以及文化的传承。
评分读罢《儒家思想在定分止争中的应用》,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现代社会纷争的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冯爱冰主编的这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观的文化土壤和人性根源。书中对“和为贵”的阐释,以及如何通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在差异中寻求共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很多冲突的发生,根源在于沟通的失效和理解的缺失。这本书恰恰强调了儒家思想中“恕”——即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在化解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它让我意识到,在处理任何纠纷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论断是非,而是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情感。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的案例,展示了儒家思想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帮助人们化解矛盾、重建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挖掘和现代应用,让我觉得既亲切又充满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定分止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更懂得理解、更懂得包容的人的指南。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个人层面,如何在一个社群中,乃至在整个社会层面,去构建一种更具韧性、更少摩擦的相处模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将“定分止争”这一听起来颇为“功利”的概念,与儒家思想中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体系相结合。冯爱冰主编的《儒家思想在定分止争中的应用》,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我非常欣赏书中对“宽猛相济”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分析。很多时候,过度强调规则的刚性,反而会激化矛盾;而一味地姑息,又会滋生不公。儒家思想中倡导的“中庸之道”,恰恰提供了一种审慎而灵活的解决方案。书中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在遵守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充分考量人情世故,最终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止争”效果。这对于现代司法实践、基层调解,甚至企业管理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此外,书中对“安分守己”的解读,也让我思考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不满足感”和“攀比心”是如何加剧冲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去“止争”,更是引导我们如何去“定分”,如何在一个有序、和谐的环境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内心的平和。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止争”,不仅仅是消除冲突,更是构建一种能够预防冲突、化解冲突的文化土壤。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儒家思想在定分止争中的应用》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冯爱冰主编的这本书,并没有像许多同类著作那样,简单地罗列儒家典故,而是将这些思想置于具体的“定分止争”语境下进行深入挖掘和阐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义”的探讨印象深刻。在许多现代社会冲突中,利益的冲突往往被放大,而“义”的考量却被淡化。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公平公正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利益的分配,更要关注道德层面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作者们通过引证大量的史料和经典,细致地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指导古人处理财产纠纷、人际矛盾,甚至国家层面的政治博弈,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的强大生命力。书中对于“诚”、“信”等儒家美德在重建信任、修复关系中的作用的论述,也极具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人情淡漠的今天,重拾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对于缓解社会焦虑、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智慧的深刻回溯和创新应用,它让我更加理解了“定分止争”的真正内涵,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