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和物产,具有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物质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所固有的脆弱性等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着生态功能退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重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下的环境法治建设,多视角、全方位地分析和研究其环境法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三、生态文明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法治/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立法/
一、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
二、我国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三、民族地方的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四、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的评价/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执法的问题与解决/
一、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执法实施情况/
三、环境执法体制改革/
四、我国环境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司法/
一、环境司法的现状/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司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第五节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的概况/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守法存在的问题及改善途径/
三、结论/
第二章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吉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概述/
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资源概况/
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立法问题/
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存在的执法问题/
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存在的其他法律问题/
第三节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经验的借鉴/
一、国内森林资源保护法律经验借鉴/
二、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研究及经验/
第四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保护的法律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阔叶红松林法律保护体系/
二、优化行政执法能力/
三、加强阔叶红松林保护法律宣传教育/
第三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概述/
一、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基本概况/
二、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及原因/
三、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不完善/
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不严/
三、生态环境保护普法不全面/
第三节传统习惯法和国外法律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借鉴意义/
一、蒙古族传统习惯法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价值/
二、国外草原保护法律对科尔沁草原环境治理的启示/
第四节科尔沁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
一、生态保护立法对策/
二、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对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对策/
第四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二)
——草原限期恢复植被法律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价值追求/
二、有利于实现限期恢复草原植被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的立法评析/
一、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立法现状/
二、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制度立法的不足/
第三节域外环境修复制度的借鉴/
一、美国的环境修复立法/
二、德国的环境修复立法/
三、欧盟环境损害责任立法/
四、域外环境修复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我国草原限期恢复植被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完善基础制度/
三、完善配套制度/
第五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一)
——以吉林省查干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查干湖湿地概况/
一、查干湖概况/
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资源概况/
三、查干湖经济开发区概况/
第二节查干湖地区蒙古族传统习惯法之祭祀文化/
一、郭尔罗斯蒙古族祭祀文化的历史/
二、查尔干湖区的“祭湖?醒网”仪式/
第三节查干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查干湖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根源/
三、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第四节查干湖湿地保护所涉及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查干湖湿地保护中产生的法律问题/
二、完善查干湖湿地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二)
——以云南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洱海流域概况/
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基本情况/
二、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现状/
第二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的现状/
一、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自治立法现状/
二、洱海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现状/
三、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司法现状/
第三节洱海流域法律保护存在的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缺失/
二、生态环境执法能力不足/
三、生态环境司法专业性、独立性缺失/
第四节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完善对策/
一、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对策/
二、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完善对策/
三、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完善对策/
第七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草床生态环境保护为例/
第一节陵水黎族自治县海草床生态系统概述/
一、陵水县海草床生态系统简介/
二、陵水县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第二节陵水县海草床保护的法律缺陷/
一、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缺陷/
二、监管执法上的缺陷/
三、民众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第三节国内外海草床保护制度的借鉴/
一、广西湿地保护立法的借鉴/
二、美国佛罗里达州“海草缓释银行”制度的借鉴/
第四节陵水县海草床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海草床保护的自治立法/
二、加强主管部门的监管执法/
三、提升当地民众对海草床的保护意识/
第八章煤炭污染法律规制研究
——以内蒙古煤炭污染治理为例/
第一节内蒙古煤炭污染概况/
一、煤炭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现状/
三、内蒙古煤炭污染的危害/
四、加强内蒙古煤炭污染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节内蒙古煤炭污染治理中的法治缺陷/
一、内蒙古煤炭污染的立法原因/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执法原因/
三、内蒙古煤炭污染的司法原因/
第三节发达国家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欧洲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二、北美煤炭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第四节内蒙古煤炭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议/
一、内蒙古煤炭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二、内蒙古煤炭污染的执法建议/
三、建立通畅的司法救济渠道/
四、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
第九章沙漠污染治理法治研究
——以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为例/
第一节我国沙漠污染的概况/
一、沙漠化与沙漠污染/
二、沙漠污染的危害/
三、对沙漠污染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沙漠污染的法律缺陷/
一、沙漠污染的立法缺陷/
二、沙漠环境污染的执法缺陷/
第三节国外沙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借鉴/
一、澳大利亚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二、美国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三、以色列沙漠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借鉴/
第四节沙漠污染的法律建议/
一、沙漠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二、沙漠污染防治的执法建议/
三、沙漠污染防治的守法建议/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色彩沉稳大气,书名和作者信息清晰醒目,一看就知道是出自正规出版社的严谨学术著作。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不会有廉价感,甚至可以在翻页时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书香,这对于一个热爱纸质书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加分项。我平时就比较关注一些社会发展和法律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区域差异和特殊群体权益的议题,所以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似乎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不仅仅是生态问题,更牵涉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探讨在法律层面,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敏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又能顾及到当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需求和发展。读过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书,但很少有能将法律视角和少数民族地区相结合的,所以这本书的可能性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深刻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即“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像一股清流般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课题,更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常常被忽视的角落。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如何保护最需要保护的群体和最脆弱的地区。这本书的作者们,乔世明、张砚哲、宁金强,都是法律界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背景和学术声誉,让我对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充满信心。我非常好奇,他们将如何构建本书的理论框架?是否会借鉴国内外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和法治建设方面的经验?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法律条文的制定、解释和执行过程中,如何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生计方式,从而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而走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保护模式?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法律实践建议,比如在地方立法、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等各个环节,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部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专著。我是一名在环保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经常会遇到各种法律上的模糊地带和实际操作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但生态敏感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例如其脆弱性、独特性以及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高度关联性?然后在法律层面,它会如何回应这些特殊性?是否会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法律制度设计,比如在资源利用、环境评估、污染防治、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特别规定?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生态管护员”制度、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或者与民族地区相关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讨论?我也很想知道,作者对当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现有的法律政策进行了一个怎样的评价,是肯定其成就,还是指出其不足,或是两者兼有?这本书的出现,能否为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书名“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研究”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它精准地指出了当前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切入点。我一直认为,法治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最有力工具,而将法治应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保护,更是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概念的,其范围和标准是什么?在法律层面,他们关注的是哪些具体的生态环境要素,比如森林、河流、草原、湿地,还是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地的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些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的环保经验,能否被转化为法律条款,或者如何与现行的法律体系相融合,形成更具地方特色和操作性的保护措施?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法律实施的难题,以及作者提出的解决路径,例如,在执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文化隔阂、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加强法律宣传和公众参与等方面。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我一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所面临的挑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些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的“绿肺”和“宝库”,其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具体的法律条文、政策法规出发,去分析和阐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难点?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法律解决方案,或者对现有法律体系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来佐证作者的论点,这些案例是来自全国各地还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区域?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框架,比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用性及其可能存在的特殊性很感兴趣。同时,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讨论到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合作,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法律又该如何划定界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