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植物保护学通论 第2版
定价:32.0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552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版次:2012年8月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保护学通论(第2版)》共分9章,章绪论重点介绍植物保护的一般概念、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及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至第五章介绍不同类型植物有害生物的基础生物学;第六章介绍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技术;第七章介绍植物保护策略以及防治有害生物使用的各种技术;第八章重点介绍了稻、麦、棉、果树、蔬菜和设施农作物的病虫害及其发生特点与综合治理技术;第九章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式、体系以及植保器材的营销和管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保护学通论(第2版)》力求以简练的文字和简明的体系,帮助读者系统了解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保护学通论(第2版)》是非植保专业农科学生了解植物保护的推荐教材,也可作为作物育种和栽培以及基层植保工作者和农业生产管理者的参考书。
章 绪论
节 植物保护的一般概念
一、植物保护的对象
二、植物保护的目的
三、有害生物与植物生物灾害
四、植物保护的方式
第二节 植物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第三节 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小结
第二章 植物病害
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
一、真菌
二、原核生物
三、病毒
四、线虫
五、寄生性种子植物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二、病害循环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柯赫法则
二、侵染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
三、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
小结
第三章 植物虫害
节 昆虫的形态结构
一、昆虫的形态特征
二、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三、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第二节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二、昆虫的变态发育
三、昆虫的世代
四、昆虫的生活史
五、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第三节 植食昆虫及其危害
一、昆虫的主要类群
二、吸收式害虫及其危害
三、咀嚼式害虫及其危害
第四节 农业害螨及其危害
一、螨类的形态特征
二、农业害螨的主要类群
三、螨类的生物学特性
四、主要农业害螨及其危害
第五节 软体动物及其危害
一、福寿螺
二、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
三、蛞蝓
小结
......
第四章 农田草害
第五章 农业鼠害
第六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预测
第七章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第八章 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第九章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
翻阅一本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估的专著时,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迭代速度之快。这本书的更新版本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前一版中基于传统化学防治理念的观点,转而大力推崇生物防治和精准农业技术。作者的洞察力在于,他能够预见到未来农业生产对环境友好性的更高要求。书中关于生物防治剂的筛选、作用机理以及田间应用条件的详细讨论,极具实操价值。尤其是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和GIS)来监测作物健康状况的章节,为我们提供了将信息科学与生物科学有效融合的范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现在”的做法,更是在描绘“未来”的图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评分这本我最近翻了几本关于园艺和农业的书,感觉收获颇丰,尤其是那些深入探讨植物生理和病虫害防治的书籍。市面上很多教材为了追求广度,内容往往流于表面,但能把一个领域的精髓挖掘出来并清晰阐述的,才是真正的好书。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著作,毕竟理论指导实践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比如,对于如何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定需求来调整保护策略,这本书的分析就非常到位,它没有简单地罗列防治方法,而是着重讲解了背后的生态学和病理学原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保护”二字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打药除虫”,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前瞻性的管理思维。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学科的深厚积淀和对教学规律的精准把握,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知识体系,而有经验的从业者也能从中找到提升认知水平的切入点。
评分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架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关于作物生理代谢的译著,它对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梳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些复杂的生化反应路径,通过精美的流程图展示出来,清晰得让人几乎不需要反复阅读就能领会其核心机制。它探讨了植物如何应对非生物胁迫,比如极端温度和盐碱化土壤,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其中关于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防御机制中的作用分析,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植物自身的“武器库”有多么精妙和强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探究式的思维方式,鼓励读者去质疑和验证已有的理论,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健康相互作用的专业文献,发现很多经典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一本好的参考书,其结构设计应该如同建筑的钢筋骨架,稳固而逻辑严密。我所接触到的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华丽的、前沿的案例,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夯实生物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的基础。这种“先打地基,再建高楼”的编写风格,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当我试图去理解某些复杂的病原菌侵染机制时,我能够轻易地追溯到最基础的细胞结构和分子信号传导路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不带任何夸张或煽情的色彩,完全是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学术态度来呈现科学事实,这正是我在寻找的、真正能沉下心来学习的材料。
评分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植物营养学的高阶读物,给我的印象是它拥有极其详尽的实验数据支撑。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对每一个结论都有明确的文献引用和数据佐证,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深入探讨了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复杂的代谢循环和调控网络,甚至涉及到了基因表达层面的微观机制。与市面上那些流于概括的入门读物不同,这本书敢于深入到具体的分子生物学层面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某种现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描述上。它的章节组织逻辑清晰,从宏观的营养吸收转移到微观的酶促反应,过渡自然流畅,确保了读者在理解复杂机制时不会感到思维上的跳跃和断裂。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希望在植物科学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准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