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约会阿根廷
定价:58.00元
售价:36.0元,便宜22.0元,折扣62
作者:余熙 摄影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1250516
字数:
页码:1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约会阿根廷》是余熙约会系列第六部作品。作者两次探访阿根廷,在多地游历,逛遍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北上胡胡伊、南下加拉法特、东去伊瓜苏、西突科尔多瓦,其经历颇为难得。作者通过记者的敏锐视角、作家的优美笔触、摄影家的独到眼光,为读者呈现出阿根廷别样风情和历史画面。
余熙,民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家、高级记者(正高二级)、作家、画家、摄影家,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余熙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室主任,武汉市人民参事。
余熙兼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理事会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武汉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古巴“何塞·马蒂文化协会”荣誉会员。
余熙自1991年起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事业,已赴六大洲60余国开展公共外交,出版著作26部,在世界各国讲述中国故事100余场,直接访问交流并报道各国元首和首脑50余位、世界名流200余位、驻华大使100余位;在外举办个人美术摄影展览37场,发表国际文化交流主题文章、新闻作品数干篇(幅),系中国新闻奖得主。他还以民间交流促成项目“冰岛·中国文化节”举办、促成中外友好城市缔结。余熙的公共外交成就,长期受到中外和人民的欢迎与好评,国际社会誉称其为“当代中国的马可·波罗”。
2014年,余熙用60天密集采访武汉市遍及全球的20座国际友好城市,并创作出版多部中外文版长篇纪实文学和摄影集、举办20座国际友城纪实摄影展览。中国人民叉寸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撰序称其成果“全国尚无先例”、“具有意义”。
2009至2011年间,余熙应阿根廷驻华大使馆、阿根廷国家旅游促进局邀请,两次访问阿根廷共和国,足迹遍及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中部科尔多瓦、西北部胡胡伊和萨尔塔高原、东部伊瓜苏大瀑布、南部巴塔哥尼亚和莫雷诺大冰川等地区,并应邀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阿根廷是距离中国远的国家之一。余先生不远万里至此,探访名城重镇,结交各界人士,深入市井社会,用接足地气的细腻文字和亲历民间的鲜活图片勾勒出这个遥远国度的独特气质。他笔下钓阿根廷,不仅拥有技艺精湛的足球、优雅曼妙的探戈和壮美磅礴的自然风光,更拥有悠远厚重的历史脉络、丰富斑斓的文化艺术、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和自由独立的哲思精神。同时,作者凭借新闻人的敏锐视角和社会学者的人文思考,捕捉到不少中阿民间交往的生动事例,从侧面展现出两国友好的渊远历史。裁深感,在中阿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今天,此书将满足中国读者立体感知阿根廷的需求,激发大家探究中阿友好关系的兴趣。
——中国驻阿根廷共和国大使 杨万明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在特定的氛围下才能真正领略其妙处的作品。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去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个人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与他所观察到的阿根廷社会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那些关于成长中的迷茫、初恋的酸涩、以及对理想主义幻灭的体悟,都被放置在了阿根廷那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生活中那些未被正视的情绪和选择,仿佛书中的文字在无形中成为了一个催化剂。它关于“激情与失落”主题的探讨,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情感的框架。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实现了个体经验与宏大文化背景的深度融合,让读者在阅读异国风情的同时,也能收获一份对自我生命历程的重新审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南美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阿根廷那份既热情奔放又带着一丝忧郁的独特气质。这本书没有直接讲述旅游攻略,而是深入挖掘了阿根廷人骨子里的浪漫与坚韧。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探戈舞步,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我尤其喜欢他对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些老街区的描绘,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和雪茄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的略带沙哑的探戈旋律。他不仅仅是在描述风景,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哲学——那种在历史的沉重和对未来的期盼中找到平衡点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一个隐形的观察者,坐在某个昏暗的小酒馆里,听着当地人讲述着家族的变迁和对马尔克斯笔下世界的向往。那种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情的温暖交织在一起,让人沉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如足球场上的呐喊,时而舒缓得像潘帕斯草原上的风,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它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个国家灵魂深处那份难以言喻的魅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洞察力惊人地敏锐。他没有落入那些常见的、肤浅的文化标签中去简单概括阿根廷,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片段,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复杂的民族群像。比如,他对阿根廷式“迟到”文化的探讨,就不只是简单地批判时间观念的松散,而是将其置于其历史的演变和欧洲移民文化冲突的背景下进行解读,显得深邃且富有同情心。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阿根廷人对于“欧洲化”与“本土性”之间的拉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大量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宝石,闪烁着不同的光芒。我必须承认,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不是因为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信息密度太高,需要时间去消化其中蕴含的社会学意义。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游记或历史读物的深度。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现代性的诸多议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张力令人赞叹,它读起来完全不像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反而更像是一部文学性极强的散文集,充满了强烈的个人印记和抒情色彩。我常常被作者那种近乎诗意的表达所吸引,他描述自然景观时,那种对光影、色彩的捕捉,简直可以媲美印象派大师的画作。特别是关于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几章,那种广袤无垠带来的孤独感和敬畏感,通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却又无比自由。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冰冷的地理名词赋予生命和温度。叙事结构上,它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回旋往复的方式,就像是回忆的潮水,时而涌上心头,时而退去留下沙滩上的印记。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领你进入哪个时间点或哪个情感的深渊。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文采绝对是一场盛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任何关于特定国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都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对社会阶层差异的敏感度。作者非常坦诚地剖析了阿根廷社会内部存在的巨大鸿沟——从富裕阶层的优雅到底层民众的挣扎,描绘得毫不避讳,但又不失人道主义的关怀。他没有简单地将贫富对立化,而是展示了这些不同群体在文化、语言习惯乃至梦想上的细微差异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国家的肌理。这种对社会生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扎实、接地气。相比于那些只关注宏大叙事或表面繁华的著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现实,并从中提炼出人性的光辉与局限。我特别欣赏它对“集体记忆”如何塑造个体命运的分析,这在理解阿根廷近现代史的复杂性时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