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7年12月1日)
平装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302492387
条形码: 9787302492382
ASIN: B07BF81822
内容简介
金融监管消极竞争问题严重影响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需要对其现象和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寻找解决之道。《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以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现象为切入点,突破既有研究对金融监管竞争“逐底”或“逐顶”的简单二分法论述,客观地对我国涉及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监管消极竞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成因解析,并且着重从建构金融监管竞争秩序的角度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构,提出了化解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现象的法律改进措施。本书的目标读者为法学、金融学的专业研究人员,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工作人员也能从本书中受益。
目录
导论1
1.1事实与问题1
1.1.1多样化体系下的金融监管现状1
1.1.2问题的提出与意义4
1.2文献综述研究6
1.2.1“逐顶”监管竞争与法律产品理论6
1.2.2“逐底”监管竞争与部门利益理论9
1.2.3简单二分法的困境11
1.2.4监管合作论——对“逐底”监管竞争论的一种回应12
1.2.5研究的黑箱化: 一些没有被考量的因素13
1.3本书思路及研究方法15
1.3.1本书思路15
1.3.2研究方法15
1.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6
1.4.1主要观点16
1.4.2创新之处16
2金融监管竞争的基本理论分析18
2.1金融监管竞争基本范畴界定18
2.1.1政府竞争论下的监管竞争18
2.1.2金融监管竞争概念的厘定20
2.2金融监管竞争规制的理论阐释24
2.2.1金融监管竞争的性质分析242.2.2金融监管竞争的效应分析27
2.2.3金融监管的积极竞争与消极竞争31
2.2.4金融监管竞争法律规制的路径选择32
2.3金融监管竞争的理论前提假设37
2.3.1监管资源的稀缺性37
2.3.2监管机构之理性经济人38
2.4金融监管竞争的维度与范围40
2.4.1横向与纵向: 金融监管竞争的两个维度40
2.4.2监管市场与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竞争的范围42
2.5金融监管竞争的方式与策略44
2.5.1规范监管与日常监管: 金融监管竞争的两种方式44
2.5.2作为与不作为: 金融监管竞争的策略46
2.6金融监管竞争的类型化分析48
2.6.1类型化分析对金融监管竞争研究的启示48
2.6.2金融监管竞争的分类意义49
2.6.3金融监管竞争类型化研究的分类标准50
3中央金融监管角力与协调失序51
3.1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中央金融分业监管困局51
3.1.1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形成51
3.1.2金融分业监管格局的现状53
3.1.3困境: 以分业监管应对混业经营54
3.2资产证券化中的监管角力55
3.2.1资产证券化的多头监管格局55
3.2.2资产证券化监管竞争的负面影响59
3.3股市调控行动中的协调失序61
3.3.1央行与证监会调控态度差异62
3.3.2证监会与银监会监管策略分歧64
3.3.3历史的相似之处66
3.3.4中央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约束软化67
3.4中央金融监管消极竞争成因理论阐释69
3.4.1专业化分工背后的碎片化悖论69
3.4.2双重利益背景下的“地盘之争”72
3.4.3双重角色驱使下的“父爱主义”76
4金融监管的央地博弈与地方竞赛79
4.1纵向金融监管缺失、地方金融发展与监管竞争的出现79
4.1.1垂直金融监管体制下的地方金融监管缺失79
4.1.2地方金融兴起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产生80
4.1.3垂直金融监管体系、地方政府以及金融监管竞争的出现81
4.2地方交易所清理整顿的央地博弈82
4.2.1地方交易场所乱象丛生82
4.2.2中央历次清理整顿工作回顾83
4.2.3地方对中央清理整顿政策的执行情况考察85
4.2.4地方政府在清理整顿中的双重身份与利益诉求87
4.3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地方监管竞赛88
4.3.1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权限的央地分配89
4.3.2各地对中央《指导意见》的调整性规定89
4.3.3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竞赛效应92
4.4央地、地方金融监管竞争的内生逻辑93
4.4.1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定位和功能之惑93
4.4.2中央金融监管策略缺乏针对性97
4.4.3金融监管权纵向配置的规范化缺失99
5涉外金融监管的对弈与角逐102
5.1金融化时代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现状102
5.1.1金融化对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的影响102
5.1.2后危机时代我国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的表现103
5.2涉外金融监管双边对弈: 以“中国概念股”审计事件为视角104
5.2.1“中概股”上市审计监管博弈历程回顾105
5.2.2中美审计监管博弈对相关者利益的侵损107
5.2.3中美双边监管对弈的直接原因: 法律抵触108
5.2.4中美双边监管对弈的根源所在: 监管自主权维护与域
外监管扩张110
5.3涉外金融监管多边角逐: 以巴塞尔协议Ⅲ落地实施为中心113
5.3.1巴塞尔Ⅲ的各国实施情况114
5.3.2巴塞尔Ⅲ倾斜性规定对中国利益的消解117
5.3.3巴塞尔资本协议演进中的大国主导与角力119
5.4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的成因分析121
5.4.1国家金融竞争实现之手段121
5.4.2国家金融主权的扩张与维护122
5.4.3国际金融软法的约束困境123
6金融监管竞争秩序的重塑125
6.1金融监管秩序法治化: 从失序竞争到有序竞争的转变125
6.1.1竞争秩序维护之必要125
6.1.2法治化: 竞争秩序维护之路126
6.2金融监管体制顶层设计的重构127
6.2.1监管竞争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因果关系127
6.2.2金融监管体制调整的路径选择128
6.3我国金融监管的机制创新134
6.3.1中央金融监管的“多元双峰”格局137
6.3.2央地金融监管权力配置140
6.4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优化144
6.4.1监管优化、竞争与协调144
6.4.2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规范化144
6.5地方金融监管逐底竞赛的治理147
6.5.1实现地方事权、财权相匹配148
6.5.2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149
6.5.3建立地方金融监管绩效考核制度149
6.6涉外金融监管竞争约束机制构建150
6.6.1加强跨境金融监管协调制度建设151
6.6.2提高我国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话语能力152
6.6.3硬化国际金融监管软法152
6.7金融监管竞争的多元化约束153
6.7.1多中心治理与多维约束153
6.7.2反垄断法在规制监管竞争上的作用154
6.7.3多层次司法制约体系的建立155
6.7.4行业协会相关作用的发挥157
6.7.5公众监督机制的建立158
参考文献159
后记167
“清华汇智文库”这个系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前沿的探索精神,所以对于肖韵教授在这本《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中的论述,我充满了期待。我猜测,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在应对“消极竞争”时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在多头监管、部门协调不畅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责任真空?在信息披露要求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投资者是否难以识别和抵制那些通过规避监管来获得优势的企业?再者,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是否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消极”的空间不断扩大?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否能够提出一套系统性的法律规制框架,来弥补这些潜在的不足,并且在理论上解释清楚这种规制框架的逻辑基础和可行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升监管效能、明确监管责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的建设性意见,那将非常有现实意义,甚至可能为未来的金融监管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评分作为一个对金融市场运作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当看到《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这样的书名时,我立刻被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所吸引。我预感这本书的探讨不会局限于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直指金融监管实践中的痛点。我想象作者可能在书中详细剖析了“消极竞争”在不同金融子领域(如银行、证券、保险)的具体表现。例如,在银行监管中,是否存在因为对某些新兴业务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导致风险累积?在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是否在某些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我希望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消极”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分析它们与现有法律框架的冲突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制建议。如果作者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在法律层面构建一套能够有效预防和纠正“消极竞争”的机制,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读到“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这个题目,我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一些画面:或许是某些机构在审批过程中因为“程序正义”的泛滥而效率低下,导致合规的企业错失良机,而不合规的却能找到“门路”;又或许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监管机构未能及时揭示风险,让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成为“替罪羊”。我对这本书如何界定“消极竞争”的法律内涵非常感兴趣,它是指一种“不作为”的过错,还是一种“作为”但效果不彰的失误?作者是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消极”的根源的?是通过审查相关法律条文的缺失,还是对现有法律条文的解释是否存在偏差?我更期待的是,本书能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法律工具和制度设计。比如,是否需要引入更严格的问责机制,来督促监管者勤勉尽责?是否需要构建更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来保护那些因监管“消极”而受损的市场主体?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吸引了我,特别是“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这个核心概念,让我想到了当下金融领域的一些乱象和灰色地带,很想深入了解其中是否存在一些法律上的空白或不足。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消极竞争”这个概念的,它是指监管机构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信息不对称、利益输送、部门壁垒等等)而未能有效履行职责,导致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得以滋生,甚至恶化吗?又或者,它指的是某些监管手段的滞后性、不透明性,无意中为某些“搭便车”或者“钻空子”的行为提供了土壤?这本书能否清晰地梳理出这些“消极”的表现形式,并且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来证明这些“消极”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的实际损害,是我非常期待的。毕竟,理论的探讨需要实践的支撑,如果作者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的金融市场实践相结合,那就更有参考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而不是仅仅重复已有的观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金融监管消极竞争的法律规制研究》着实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正在思考,“消极竞争”在这里是否指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误读,导致监管的真空地带?又或者,它是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监管者为了避免潜在的争议而选择的“不作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法律的视角来审视和界定这种“消极”状态的。是通过分析法律条文的模糊性,还是探究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障碍?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创新的法律思路,来填补可能存在的监管空白,或者强化现有的监管框架。例如,是否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法律责任,来约束监管者的“不作为”?是否可以构建更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来促使监管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这本书的“清华汇智文库”身份,让我相信它会提供一个深入且专业的探讨,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