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沃尔特李普曼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科学
  • 传播学
  • 媒体研究
  • 舆论
  • 公共关系
  • 政治传播
  • 社会心理学
  • 大众传媒
  • 信息传播
  • 社会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77997
商品编码:28881881376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舆论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常江 开本: 16开
定价: 66.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301277997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舆论》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和“拟态环境”的重要概念。是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
  译文准确、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影响经久不衰。

内容提要

《舆论》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
  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目录

**部分导论**章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3
第二部分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第二章审查与保密29
第三章交流与机会37
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46
第五章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第三部分刻板印象
第六章何为刻板印象65
第七章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77
第八章盲点及其价值84
第九章规则及其破坏者93
第十章发现刻板印象104
第四部分兴趣与利益
第十一章兴趣的激发127
第十二章关于私利的再思考135
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兴趣的转移149
第十四章是或否169
第十五章领袖与普罗大众180
第六部分民主的图景
第十六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195
第十七章自足的社群203
第十八章强力、委任制以及特权的作用213
第十九章新瓶旧酒: 基尔特社会主义226
第二十章新的图景240
第七部分报纸
第二十一章作为购买者的公众247
第二十二章忠实的读者256
第二十三章新闻的天性264
第二十四章新闻、真相,以及结论279
第八部分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第二十五章楔入287
第二十六章情报工作294
第二十七章诉诸公众308
第二十八章诉诸理性318
索引325
译后记
索引327


《舆论》 图书简介 《舆论》是一部关于社会动态、人心思潮、信息传播及其深刻影响力的引人入胜的叙事。本书并非单纯的技术手册,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历史案例和深刻的洞察,为读者揭示了“舆论”这一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无所不在的力量,如何在塑造个体认知、影响集体决策、乃至驱动社会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书的叙事之旅从最根本的问题出发:什么是舆论?它究竟从何而来?本书巧妙地避开了对“舆论”进行僵化的定义,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它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如何接收、处理、评价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发酵,最终汇聚成一种集体性的声音。这种声音,并非简单的多数人意见的叠加,而是一种复杂互动的结果,受到个体经验、情感共鸣、社会认同、以及信息传播渠道本身的特性的深刻影响。 《舆论》并未将焦点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它追溯了历史长河中,舆论如何成为权力更迭的催化剂,如何影响战争的进程,又如何塑造文明的演进。从古罗马的集市喧嚣到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浪潮,本书描绘了舆论形态的演变,以及其背后不变的人性驱动。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读者将逐渐理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对认同的渴望、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始终是舆论产生的根源。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信息传播机制的深入剖析。在当今信息无处不在的社会,理解信息是如何被生产、筛选、放大、扭曲,并最终形成“舆论”的,显得尤为重要。《舆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流动路径,从最初的传播者到接收者,再到中间的各种节点——无论是传统媒体的编辑、网络大V的评论,还是朋友圈的转发分享,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信息的最终形态产生关键性影响。本书揭示了“议程设置”、“框架效应”、“沉默的螺旋”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学现象,解释了为何某些声音能够被放大,而另一些则可能被淹没。它让我们看到,所谓的“真相”往往并非天然存在,而是经过多重过滤和解读后,在特定语境下被建构出来的。 《舆论》并非一个悲观的论调,而是以一种更为建设性的视角,引导读者认识到舆论的双刃剑效应。它一方面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对话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可能被滥用,成为误导大众、制造分裂的工具。本书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它鼓励读者批判性地审视信息来源,警惕信息茧房的形成,并积极参与到理性、建设性的公共讨论中。 在内容上,《舆论》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点,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甚至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然而,它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本书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引导读者一同探索舆论的奥秘,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本书的篇章设计也颇具匠心。它可能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篇,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逐步深入,揭示故事背后的舆论力量。随后,可能会转向对特定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分析舆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接着,篇幅可能会集中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例如社交媒体对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算法推荐、虚假信息传播等现象。在每一个案例的分析中,作者都会精心铺垫,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舆论的形成机制和运作规律。 《舆论》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舆论的参与者,也是舆论的塑造者。本书提出的问题,促使读者审视自己的信息消费习惯,思考自己是如何形成观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又可能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自我认知,是理解和驾驭舆论力量的第一步。 总而言之,《舆论》是一部引人深思、内容丰富、叙事生动的作品。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全新视角,更赋予了读者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它是一次关于人性、社会与信息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一次对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力量的深度透视。阅读《舆论》,将使您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并为如何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 navigate 找到宝贵的指引。本书将引领您穿越信息的迷雾,洞悉舆论的本质,最终成为一个更明智、更有洞察力的信息消费者和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必须得点个赞。它不像一些论著那样死板地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从宏观的社会心理基础,逐步聚焦到微观的传播媒介对个体认知的塑造,最后又回扣到对未来社会治理的启示。这种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保持一种探索的乐趣。尤其是关于“公共领域”衰落的那几章,作者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现代性的忧虑。他不仅仅是抱怨现状,而是追溯了从启蒙时代至今,公共讨论空间是如何一步步被商业逻辑和算法碎片化蚕食的过程,那种对公共理性的深切关怀,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我读到关于新闻价值和耸人听闻效应的部分时,甚至产生了一种近乎“受骗感”的顿悟——原来我们每天消费的信息,其选择标准是如此功利和非理性。这本书读完,你会发现自己对新闻标题的敏感度都降低了许多,因为你知道了标题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论点是相当“反直觉”的,这正是它魅力所在。作者敢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关于“民意”的浪漫化想象,直面舆论场中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永恒拉锯。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让你明白为何“直觉”往往是误导人的陷阱。其中关于民粹主义兴起与媒体碎片化的关联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将社会情绪、技术迭代与政治后果三者耦合在一起的视野,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思想穿透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时而急促,分析到关键的冲突点时;时而又放缓,细致描绘那些微妙的心理转变,张弛有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群体心智的“说明书”,揭示了在群体光环下,个体判断力是如何被重塑和异化的。读完它,你对“知情同意”的理解都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舆论”这个话题很容易陷入枯燥的社会学模型堆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见多识广的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他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案例,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对“沉默的螺旋”的阐释,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描绘了一个人在群体压力下,如何一步步收起自己真实声音的心理过程,那种压抑感甚至能透过纸面传递过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意见领袖(KOLs)演变的章节,作者对比了传统媒体时代和社交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差异,指出虽然载体变了,但操控和引导的底层逻辑似乎从未改变,这让人读完后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感和警醒。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平衡得极好,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认识现代社会运作的窗户,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思考不断。

评分

坦白说,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慢读”之作。初读可能只是领略其广博的见识和精妙的论证,但只有在细细回味和对照生活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深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它极少使用情绪化的表达,但其逻辑推导的严密性本身就构成了最强大的力量。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舆论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尝试从更具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书中关于“信息污染”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拆解,它清晰地展示了恶意信息是如何利用既有的社会信任网络进行病毒式传播的,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必备的“免疫力手册”。看完后,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被过度渲染的故事,而是会主动去寻找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处于“沉默螺旋”底部的声音,这无疑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

这本《舆论》读下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像是被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的肌理。作者的叙述风格相当老练,他没有停留在对“舆论”这个概念的空泛探讨,而是深入到其产生的机制、传播的路径以及最终对社会结构产生的连锁反应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观察的敏锐度。记得书中有一段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关键事件是如何通过媒体的精心塑造,迅速发酵成全民共识的,那段论述的节奏感和层层递进的说服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探究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认知偏误。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反思,发现书中的理论框架竟然能完美套用,这说明作者的洞察力是具有穿透时空的普适性的。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大众是如何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箱绝对是无价之宝,它教会你的不是看什么,而是如何去看待信息本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