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舆论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 | 译者:常江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6.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127799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舆论》提出了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和“拟态环境”的重要概念。是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
译文准确、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有助于读者理解。本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影响经久不衰。
《舆论》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
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部分导论**章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3
第二部分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第二章审查与保密29
第三章交流与机会37
第四章时间与注意力46
第五章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第三部分刻板印象
第六章何为刻板印象65
第七章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77
第八章盲点及其价值84
第九章规则及其破坏者93
第十章发现刻板印象104
第四部分兴趣与利益
第十一章兴趣的激发127
第十二章关于私利的再思考135
第五部分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兴趣的转移149
第十四章是或否169
第十五章领袖与普罗大众180
第六部分民主的图景
第十六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195
第十七章自足的社群203
第十八章强力、委任制以及特权的作用213
第十九章新瓶旧酒: 基尔特社会主义226
第二十章新的图景240
第七部分报纸
第二十一章作为购买者的公众247
第二十二章忠实的读者256
第二十三章新闻的天性264
第二十四章新闻、真相,以及结论279
第八部分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第二十五章楔入287
第二十六章情报工作294
第二十七章诉诸公众308
第二十八章诉诸理性318
索引325
译后记
索引327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必须得点个赞。它不像一些论著那样死板地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叙事方式,从宏观的社会心理基础,逐步聚焦到微观的传播媒介对个体认知的塑造,最后又回扣到对未来社会治理的启示。这种编排,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能保持一种探索的乐趣。尤其是关于“公共领域”衰落的那几章,作者的论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现代性的忧虑。他不仅仅是抱怨现状,而是追溯了从启蒙时代至今,公共讨论空间是如何一步步被商业逻辑和算法碎片化蚕食的过程,那种对公共理性的深切关怀,是贯穿全书的灵魂。我读到关于新闻价值和耸人听闻效应的部分时,甚至产生了一种近乎“受骗感”的顿悟——原来我们每天消费的信息,其选择标准是如此功利和非理性。这本书读完,你会发现自己对新闻标题的敏感度都降低了许多,因为你知道了标题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论点是相当“反直觉”的,这正是它魅力所在。作者敢于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关于“民意”的浪漫化想象,直面舆论场中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永恒拉锯。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让你明白为何“直觉”往往是误导人的陷阱。其中关于民粹主义兴起与媒体碎片化的关联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种将社会情绪、技术迭代与政治后果三者耦合在一起的视野,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思想穿透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时而急促,分析到关键的冲突点时;时而又放缓,细致描绘那些微妙的心理转变,张弛有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群体心智的“说明书”,揭示了在群体光环下,个体判断力是如何被重塑和异化的。读完它,你对“知情同意”的理解都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舆论”这个话题很容易陷入枯燥的社会学模型堆砌。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见多识广的朋友聊天,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他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案例,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他对“沉默的螺旋”的阐释,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描绘了一个人在群体压力下,如何一步步收起自己真实声音的心理过程,那种压抑感甚至能透过纸面传递过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意见领袖(KOLs)演变的章节,作者对比了传统媒体时代和社交网络时代的意见领袖差异,指出虽然载体变了,但操控和引导的底层逻辑似乎从未改变,这让人读完后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感和警醒。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平衡得极好,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认识现代社会运作的窗户,让人读得酣畅淋漓,思考不断。
评分坦白说,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慢读”之作。初读可能只是领略其广博的见识和精妙的论证,但只有在细细回味和对照生活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深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它极少使用情绪化的表达,但其逻辑推导的严密性本身就构成了最强大的力量。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舆论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避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尝试从更具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书中关于“信息污染”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拆解,它清晰地展示了恶意信息是如何利用既有的社会信任网络进行病毒式传播的,这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必备的“免疫力手册”。看完后,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被过度渲染的故事,而是会主动去寻找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处于“沉默螺旋”底部的声音,这无疑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馈赠。
评分这本《舆论》读下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像是被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力量的肌理。作者的叙述风格相当老练,他没有停留在对“舆论”这个概念的空泛探讨,而是深入到其产生的机制、传播的路径以及最终对社会结构产生的连锁反应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的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观察的敏锐度。记得书中有一段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某一关键事件是如何通过媒体的精心塑造,迅速发酵成全民共识的,那段论述的节奏感和层层递进的说服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更是在探究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认知偏误。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进行反思,发现书中的理论框架竟然能完美套用,这说明作者的洞察力是具有穿透时空的普适性的。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大众是如何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箱绝对是无价之宝,它教会你的不是看什么,而是如何去看待信息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