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2版)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赵鼎新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09730300 | |
| 重量 | 422 | |
第2版序
第壹版序
第壹章 导论:社会运动与革命的界定及社会学研究方法
什么是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
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
社会科学的四种解释方法
第2章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
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逻辑
美国早期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
欧洲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国家理论
美国和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政治机会结构
运动动员结构
话语、符号性行动和情感
新闻媒体
社会运动和革命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三章 集体行为理论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从勒庞到布鲁默
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
社会结构与情感
第四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运动
涂尔干视角
新兴意识形态和革命
格尔的相对剥夺感理论
涂尔干理论传统评价
占德斯通的国家崩溃理论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
组织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社会运动
生产方式和现代化道路
生产关系和农民革命
第六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上)
民族国家和社会运动
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运动
国家中心视角的兴起
斯考契波及其革命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和革命理论的发展
寡头政体现代化和革命
第七章 国家与社会运动(下)
曼恩理论思想概要
国家在西方工人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两方工人运动的发展
认同感与社会运动
第八章 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
搭便车理论
对搭便车理论的评论
博弈论与社会行动者模型
形式社会学方法的问题和前景
第九章 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的兴起
现代社会运动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和我的评判
资源动员理论
政治过程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政治机会结构的经验研究
第十章 社会运动的话语和符号性行为方式
框架分析理论
文本决定论
集体行动形式库
文化对社会行动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社会结构、文化和集体行动
第十一章 社会运动的动员结构
组织、网络和社会运动动员
顾尔德对社会运动动员结构的研究
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
国家和社会运动动员结构
组织和空间环境的关系
梯利对空间环境和社会运动动员的分析
内在动员结构和外在动员结构
第十二章 新闻、大众舆论和社会运动
传媒方式就是信息
传媒内容才是信息
西方的媒体、公共舆论和社会运动
西方媒体和公共舆论保守性的比较性解释
第十三章 展望和总结
西方社会运动的发展
新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社会
全球性社会运动
中国集体行动的现状和未来
本书的理论和方法论要点
变迁、结构、话语——社会运动研究的基本视角
国家社会关系和西方集体抗争行为的制度化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
国家社会关系框架下的理论和经验切入点
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坦白讲,初次接触这类主题时,我常感到一种无力感,仿佛面对的是一个过于庞大和抽象的系统,让人无从下手。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具有一种强大的“可操作性引导力”。它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解析具体的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极其巧妙,涵盖了从基层社区的微小反抗到全国性的重大事件。更关键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总能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机制,比如资源调动、外部环境互动、议程设置的技巧等等。对于那些希望参与或仅仅是理解社会议题的朋友来说,这本讲义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行动逻辑图”。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识别一场运动的生命周期,如何判断外部政治气候对内部策略的影响,甚至是如何理解那些看似失败的行动,实际上可能孕育着未来的种子。这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平衡,是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简直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探照灯,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最令人困惑的肌理。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普通观察者,不得不说,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近年来阅读其他理论著作时鲜少体验到的。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极其接地气、却又不失深度的笔触,剖析了那些驱动我们日常生活的底层逻辑。每次翻阅,我都会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所折服——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力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现象的捕捉,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刀,直击病灶。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升级版的思考工具箱,让你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信息洪流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不被表象所迷惑。它成功地将理论的厚重感,转化为了触手可及的洞察力,这是极其难得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是一种久违的清醒与克制的结合。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社会评论那样,热衷于煽动情绪或抛出耸人听闻的断言,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家的观察姿态。在描述那些充满争议和激烈冲突的事件时,作者的文字依然保持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客观性,仿佛在为后世的史学家留下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失败”的运动时所展现出的尊重与洞察力。许多研究者倾向于聚焦于成功的案例,而这本书则不回避那些在历史进程中似乎被边缘化或最终消散的群体。通过对这些“失声者”的重新发掘和分析,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真正的社会张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未被主流叙事所记录的角落里。这种对“沉默”的解码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社会动态的理解边界。
评分阅读《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2版)》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历史迷宫的探险,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时代运动之间的继承性与断裂性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考量。很多同类著作倾向于将运动割裂开来,各自为政地进行分析,但本书却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隐形的线索,展示了某一阶段的抗争经验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下一代行动者的策略选择与话语构建。这种历史纵深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进步”和“停滞”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此外,书中对运动内部异质性的刻画也极为精彩,没有将任何群体简单化处理成一个铁板一块的“运动主体”,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地域诉求的交织与冲突。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任何集体行动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也更符合我们肉眼所见的真实世界的运作规律,少了一份理想化的浪漫色彩,多了一份现实的坚韧与挣扎。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本书对我思维的影响,那它就像是一个高分辨率的显微镜,让我得以窥见社会肌理中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纤维结构。它不仅仅是对过往运动的梳理,更像是一套预警系统的构建指南。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社会结构快速调整的时代,理解运动的发生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这本书的第二版,想必在对既有框架进行迭代和增补后,更能应对当下错综复杂的局面。我尤其期待它在处理新兴的网络动员模式与传统组织结构之间的张力时,能提供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它成功地将社会科学的抽象概念,转化为了可以应用于解释日常新闻事件的具体工具,使得我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能成为具有批判性分析能力的主动诠释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培养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免疫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