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业蓝皮书 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Report on China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in 2018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
| 开本 | ||
| 作者 | 麦可思研究院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20127783 | |
| 重量 | ||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每年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书以数据与图表方式呈现中国2017年及以前本科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为解读中国本科生就业情况和高校改革提供依据。
本书主要采用“麦可思中国高等院校教育供需系统”对本科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与分析。该系统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就业导向”评价系统,通过跟踪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就业质量与读研学术准备情况及相关分析,把分析结果反馈给高等教育机构,以帮助相关机构按社会需求改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招生工作及求职服务,实现以社会需求和培养结果评价为重要依据的高校管理过程控制。为此,该系统要求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质量,发现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2、了解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升学及就业状况;3、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变迁、晋升薪资增长以及对现状满意程度;4、了解大学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程度;5、了解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及学生学习参与情况;6、了解大学毕业生能力、知识以及素养提升情况。基于上述目的,本书确定了调查规模和覆盖面,并明确了调查对象为毕业半年后(2017届)、三年后(2014届)和毕业十年后(2006届、2007届)各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但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院校毕业生。这种调查方法中有助于将高校培养过程与就业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从就业结果反观培养过程,以利于挖掘过程问题,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顺利推进高校改革进程。
本书利用系统分析工具和系统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和图表对中国大学本科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从中促进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满足情况,发现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改工作的进行,对于持续改进高校教育提供有依据的参考。
Ⅰ总报告
��1技术报告 / 001
一数据背景介绍 / 001
二研究概况 / 004
��2主要结论 / 014
Ⅱ分报告一应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3第壹章就业结果 / 043
一毕业去向 / 043
二就业数量 / 050
三就业质量 / 068
��4第2章自主创业 / 102
一自主创业比例 / 102
二自主创业分布 / 103
三自主创业月收入 / 108
四自主创业动机 / 108
五自主创业资金来源 / 109
六自主创业风险 / 111
七创新能力 / 111
八创业教育 / 112
��5第三章国内读研 / 115
一读研的比例 / 115
二读研的动机 / 119
��6第四章未就业分析 / 121
一失业率 / 121
二未就业人群分布 / 122
三未就业人群打算 / 123
Ⅲ分报告二职业发展报告
��7第壹章职位晋升 / 125
一职位晋升比例 / 125
二职位晋升次数 / 130
三职位晋升的类型 / 135
四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活动与因素 / 137
��8第2章薪资增长 / 139
一总体月收入与涨幅 / 139
二主要专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2
三主要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4
四主要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6
五各用人单位类型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7
六各经济区域的月收入与涨幅 / 147
��9第三章职业变迁 / 150
一去向分布 / 150
二职业转换 / 151
三行业转换 / 153
四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 158
五雇主数 / 160
��10第四章就业满意度 / 163
一总体就业满意度 / 163
二主要专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4
三主要职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5
四主要行业的就业满意度 / 165
五各用人单位类型的就业满意度 / 167
Ⅳ分报告三培养质量报告
��11第壹章总体满意度 / 169
一对母校总体满意度 / 169
二对母校的推荐度 / 175
��12第2章教学满意度 / 177
一教学满意度 / 177
二教学需改进的方面 / 177
三核心课程评价 / 179
四师生交流频度 / 181
��13第三章教与学的行为分析 / 183
一到课率 / 183
二课堂互动 / 186
三学习行为预警 / 188��
14第四章能力、知识及素养提升 / 190
一基本工作能力评价 / 190
二核心知识评价 / 194
三社团活动评价 / 199
四在校素养提升 / 202
五职业能力评价 / 204
六职业素养评价 / 205
Ⅴ专题分析
��15专题一工科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与在校培养因果分析 / 211
��16专题二医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在校培养因果分析 / 222
说实话,我对于市场上充斥的各种“成功学”式的就业指南已经感到审美疲劳了,那些内容往往过度美化了过程,而对现实的残酷性避而不谈。我更倾向于阅读基于严谨社会科学方法论得出的客观分析。我期待这份报告中能看到对“自主创业”这一议题更具批判性的审视。比如,报告是否区分了“不得不创业”和“主动选择创业”这两类人群的后续发展差异?月收入的统计,是否考虑了创业初期的投入成本和风险敞口?如果能看到一些关于创业失败率的侧面数据,或者对那些成功在起步阶段就获得稳定现金流的本科生创业者的行为模式进行归因分析,那这份报告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就业调查范畴,它会成为一份有深度的社会观察志。
评分我最近正在对不同年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趋势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手头上的资料五花八门,有些是网络上的零散数据,有些是其他机构发布的报告,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验证其可靠性。因此,我非常看重一份报告的“时间刻度”是否足够清晰和具有代表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且经过严格抽样验证的2018年数据基线,那对于我建立一个坚实的比较框架将是莫大的帮助。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出平均薪资或就业率这些宏观指标,而是能深入剖析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地域的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初期所面对的真实挑战与机遇。例如,对于那些跨专业求职的群体,他们初期的收入调整曲线是怎样的?哪些新兴行业在那一年对本科生的需求增长最为迅猛?这些细节层面的数据,才是真正能为求职者提供精准导航的宝贵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对接问题的研究者,我非常关注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本科生”这一特定群体上的聚焦。不同于硕士或博士的精英化数据,本科生的就业数据往往更能反映出社会中坚力量的真实构成和供需平衡状态。我好奇这份报告在描述“就业质量”时,采用了哪些多维度的指标?除了薪酬和职位头衔外,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前景、工作与专业相关性等“软指标”是否有被纳入考量?如果报告能深入挖掘出,那些在2018年选择“慢就业”或“灵活就业”的本科生,他们目前的职业路径发展轨迹如何,这无疑能为正在探讨弹性工作制的社会政策提供宝贵的微观证据。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份严谨、全面,且能提供新颖洞察的行业基准报告,而非仅仅是数据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就被吸引。封面材质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透露出内容深度和权威性。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理论书籍来参考的,但拿到手后,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平,让我对即将翻阅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印刷清晰,即便是密集的图表数据看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细致研读的报告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显然在出版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份精心打磨的行业白皮书,光是翻阅它的过程,就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不知道这份“蓝皮书”的排版布局如何,希望内页设计能够延续封面的高水准,让复杂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论能够以最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毕竟报告的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其信息传达的效率上。
评分对于许多即将步入职场的应届生来说,最大的困惑往往是“我的专业到底值多少钱”。这种价值焦虑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往往被夸大的市场传闻所加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相对冷静、务实的收入参考指南。它不应该只是提供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要解释这个数字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是不是那些拥有高级技术认证或掌握了特定稀缺技能的毕业生,即使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也能在起薪上实现对“名校光环”的有效超越?如果报告能清晰地描绘出技能溢价在2018年就业市场中的具体表现,那么对于那些正在大三、大四进行职业技能投资的学生来说,这份报告的指导意义就无可替代了。这种对“能力变现效率”的量化分析,比泛泛而谈的“努力就有回报”要实在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