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风景素描的学习,内容包括什么是素描,如何学习素描风景,笔类、辅助工具、纸张介绍,透视基础、光影的方向、线条练习、虚实关系与层次变化;具体元素的表现:云朵、树木、岩石、河流与瀑布、建筑物、人物与动物等;元素之间的组合:山峦与水面;瀑布、岩石与山林的组合;树林、草地与房屋的组合;云朵、水面与小船的组合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沐光的树林、虹桥风雨楼、大漠骆影、乡村小道、古镇一角、弗林德斯火车站、巴塞罗那天桥、贾玛寺、查理大桥;综合材料的运用:炭笔、钢笔、牛皮纸、灰卡纸的运用。步骤详细,图片清晰,简单易学,工具全面,技法综合。 呼啊呦 编著 呼啊呦, 本名胡健 LOFTER、微博资历插画师, 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美术教师、绘本作者, 1991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 2009年校考以安徽美术专业靠前的成绩考入深圳大学,2013年毕业油画作品《囡鱼》获深圳南山画院庆建国64周年展二等奖, 2014年于深圳市写意人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教学主管,2016年开始发表个人作品 获得网易Lofter2016年度热门达人, 201等这本画册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绘画一直怀有好奇心,但又苦于没有门路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讲究,每一页的留白和图文比例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被密集信息压迫的疲惫感。我尤其欣赏它对基础理论的讲解方式,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透视、光影这些看似高深的知识点,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立刻上手的小练习。比如,书中关于“如何观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教你怎么画出完美的立方体,而是引导你去观察你身边的一个方糖或者一个积木块,从它的边缘、面与面的交汇处入手,这个过程非常自然,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学画画”,而是在“学看世界”。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步骤,拿起一支最普通的铅笔,对着窗外的树影就开始涂抹,虽然初期的成品惨不忍睹,但那种从“看不懂”到“有点感觉了”的跨越,极大地激发了我的自信心。它真正做到了,让入门变得不再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评分作为一本艺术类书籍,它的实用性常常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在“工具与材料”这一块的探讨深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望尘莫及的。它并没有停留在“你需要HB、2B铅笔”的肤浅介绍上,而是深入讲解了不同硬度石墨与不同纸张纤维摩擦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差异。更细致地,它还探讨了橡皮擦在画面中的作用,如何用可塑橡皮进行提亮,如何用硬边橡皮擦出精准的高光线条,这些都是实践中非常微妙却决定成败的技巧。作者甚至还分享了他对于不同品牌画材的个人偏好和使用心得,这对于刚接触美术用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避坑指南”。这种对专业细节的深度挖掘,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教材,更像是在聆听一位资深艺术家分享他多年积累下来的“行业秘密”。这种全面的覆盖度和实用指导性,让这本书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看完就束之高阁的教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选择,也体现出一种匠人精神,这对于一个注重体验的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内页采用了哑光处理的优质纸张,吸墨性极佳,即便是使用炭笔或者高硬度的石墨,也不会出现墨色洇开或者纸张起毛的现象。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收录了大量的“现场写生速览”。这些速览并不是成品展示,而是充满了修改痕迹、草稿思路和作者当时的思考批注的记录。我常常对着这些“不完美”的草稿出神,因为它们比那些打磨到无可挑剔的最终作品更能提供指导意义。它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必然存在的试错过程,让我不再害怕下笔,敢于在纸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性的尝试。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他不仅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更坦诚地展示了自己走过的弯路和顿悟的瞬间。这种开放和真诚的态度,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从入门到精通”的书籍总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很多这类书籍往往在前期的入门部分做得还算用心,一旦进入到所谓的“精通”阶段,内容就变得空泛,或者干脆堆砌一些复杂的、脱离实际的案例。但这本画集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当我深入到中后期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直接跳跃到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细节的打磨”。比如,对不同材质表现的专题分析,从粗粝的岩石纹理到光滑的水面反光,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线条的疏密、笔触的力度来模拟这些质感,并且给出了大量的对比图,这种“Before & After”的直观展示,比任何理论描述都要来得有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氛围感”营造的探讨,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学,而是上升到了艺术表达的层面,教你如何在画面中注入情绪。这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编排,让人感觉每学完一个阶段,自己的“内功”都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一截,而不是空有一堆技巧却不知如何运用。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影响,那一定是“结构化思维”。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手部肌肉的协调性,而是大脑里关于“空间”和“形体”的构建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用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框架,将复杂的自然场景解构成了最基本的几何体和明暗关系。它教授的不是如何“复制”眼前的景象,而是如何“理解”它。我发现,当我开始用这种结构化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时,比如看到一座建筑,我不再是零散地关注它的窗户、屋顶,而是首先在大脑中构建出它的基础体块,然后才去填充细节。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高价值,它甚至超越了绘画技巧本身,对我的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提升。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远比单纯的“描摹”来得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