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 [Chinese Jun Porcelains Classification of Glaze Colors]

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 [Chinese Jun Porcelains Classification of Glaze Colo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国建,张伟,郝保红 编
图书标签:
  • 钧瓷
  • 釉色
  • 中国陶瓷
  • 艺术
  • 收藏
  • 工艺
  • 历史
  • 文化
  • 宋代
  • 瓷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 , 四川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1055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0598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ese Jun Porcelains Classification of Glaze Colo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收录的图片均为瓷器或瓷片实物拍摄,瓷器拍摄器物局部的代表性釉色。瓷片则拍摄全部或局部的代表性釉色。拍摄实物标本选自博物馆、收藏家的收藏品和钧瓷生产企业。其中包含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元代,收藏家收藏的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年代以及21世纪10年代前数十个陶瓷企业生产的钧瓷,所有钧瓷标本均为禹州钧瓷原产地保护区域内生产或出土。

内容简介

  《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是第一部把钧瓷釉色名称进行系统分类的专著。《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中深入浅出介绍了钧瓷的生产、发展、窑变机理和鉴赏知识,重点分类命名了宋、元、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钧瓷釉色、纹路和意境名称。全书收录图片2000余幅,均为实物拍摄,实物图像还原真实。图片不但真实记录了所有钧瓷标本的釉色,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可供陶瓷研究者、设计者、生产者;陶瓷专业教师、学生;陶瓷艺术家、工艺美术家;陶瓷爱好者、收藏者阅读。《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是一部专业工具书,也是一部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专著。

目录

一、内容提要
二、说明
三、编撰委员会
四、前言
五、概述
1.钧瓷的概念
2.钧瓷的产生和发展
3.钧瓷釉的成色机理
(1)钧瓷釉的原料和配制
(2)钧瓷釉的成色
4.影响钧瓷釉色成色的因素
5.钧瓷釉色的分类
6.钧瓷纹路的分类
7.钧瓷釉面意境的分类
(1)钧瓷釉面意境的分类原则
(2)钧瓷釉面意境的分类
8.钧瓷釉色欣赏方法
9.钧瓷釉面的缺陷
六、1.钧瓷釉色图版
(1)红
(2)橙
(3)黄
(4)绿
(5)青
(6)蓝
(7)紫
(8)白
(9)黑
(10)灰
(11)欧泊釉
2.钧瓷纹路图版
3.钧瓷釉面的宏观和微观意境
七、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钧瓷的书籍。 --- 书名:《古陶瓷断代与窑址研究:从技术到文化的多维解读》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古陶瓷学者]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 字数:约1500字 内容简介: 《古陶瓷断代与窑址研究:从技术到文化的多维解读》是一部集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历史文化研究于一体的深度学术著作。本书旨在突破传统上以审美或纹饰为主导的古陶瓷研究范式,转而从更基础、更具客观性的技术层面和地理脉络出发,系统梳理中国古代陶瓷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的发展脉络、工艺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全书跨越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的漫长历史,力求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陶瓷断代与窑址学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技术基础与材料溯源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古陶瓷的“物质性”——即制作工艺和原料构成。作者首先详细阐述了从陶到瓷的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节点,包括泥料的选取与制备(如高岭土、瓷石的使用比例、陈腐技术)、釉料的配方与烧成机理(如石灰釉、草木灰釉、石灰碱釉的化学成分差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部分引入了现代科学分析方法在陶瓷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胎体结构、釉层厚度、气泡形态的微观分析,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仪器数据,构建了一套可量化的技术断代体系。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与北方定窑白瓷在胎土中主要金属氧化物含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直接影响了其各自的釉色与手感,从而为区分不同窑口的早期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此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作者通过对窑炉遗址的考古发掘数据,重建了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窑炉的烧成曲线,解释了为何某一特定时期会出现“偏光”或“失透”等现象,并将这些技术特征与特定历史事件(如技术交流、资源枯竭)联系起来。 第二部分:窑址考古与区域范式构建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其核心创新所在,即聚焦于“窑址学”的研究。作者强调,陶瓷的研究必须回归其生产的物理空间——窑址。本书详尽梳理了中国陶瓷史上若干关键窑址群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包括但不限于: 1. 早期高温白瓷的摇篮: 对邢窑、唐代巩义窑遗址的最新发掘成果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探讨了北方“类雪花白”技术是如何在技术竞争中被后来的定窑所超越和完善的。 2. 南方青瓷体系的变迁: 详细描绘了越窑、龙泉窑自五代至宋元时期釉色和造型风格的演变,重点分析了龙泉窑在南宋时期对“粉青”釉的极致追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和市场需求。 3. 宋代民窑的勃兴: 集中讨论了耀州窑、磁州窑等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著称的民窑体系。书中对磁州窑的“化妆土”技术及其与北方民间装饰艺术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揭示了这些民窑在适应大众消费市场方面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通过对这些窑址遗存的层层剥茧,本书提出了“区域技术范式”的概念,即认为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制瓷技术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受限于当地的矿产资源、燃料条件以及与周边文化圈的技术辐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模式。 第三部分:文化表征与贸易流向 在技术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社会文化层面,探讨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载体,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审美趣味和国际贸易活动。 作者详尽分析了宋元时期陶瓷的“外销导向性”。通过对泉州、广州等外销港口发现的大量沉船遗物和贸易瓷片的比对研究,本书重建了中国陶瓷在东亚、东南亚乃至中东地区的传播路径和影响。例如,对元代景德镇枢府釉青花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其官宦气质的描绘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其烧制背景与蒙古统治阶层对特定“异域”审美的接纳与融合。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陶瓷的“符号价值”。从礼器到日用器皿,从文人清玩到市井杂器,不同器型、纹饰和釉色所承载的等级信息和文化内涵被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对某一时期陶瓷款识的研究,不仅仅是考证烧造年代,更是了解当时工匠的社会地位和作坊管理模式的一扇窗口。 总结 《古陶瓷断代与窑址研究:从技术到文化的多维解读》并非一本简单的图录或鉴定指南,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探索,旨在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古陶瓷研究提供更扎实、更具说服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陶瓷考古学、科技史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陶瓷艺术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分类逻辑清晰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它不像一些传统的图录那样仅仅罗列图片,而是深入到釉色形成的化学原理和烧制工艺的角度进行剖析,这对于理解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转变至关重要。我曾试图根据一些泛泛的资料来区分不同的钧釉特征,但常常陷入困惑,而这本书提供的标准图例和详细的描述,简直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领域的大门。它不仅教会了我“看”,更教会了我“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反映了编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不反光,保证了在不同光线下观看釉色的真实性。而且,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和读者的友好度。即使是对钧瓷知之甚少的入门者,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快速建立起对基础釉色的认知框架,而对于行家而言,那些细致入微的区分标准又是挑战和提升的阶梯。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集美学欣赏、科学分析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杰出著作,它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陶瓷史的一次重要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光是触摸封面那种温润的质感,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历史悠久的瓷器。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非常高,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最细微的釉色变化,也能清晰地捕捉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钧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敬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也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处理,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观赏性,每翻开一页都是视觉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可以把玩的艺术品。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的投入。它的参考文献和溯源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很多图例都标注了明确的出处和断代信息,这对于辨伪和断代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曾向几位资深行家请教过关于某个特定时期釉色过渡的问题,他们给出的描述往往比较主观,但这本书提供的数据和实例,让这些主观感受被量化和视觉化了。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众多陶瓷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座可靠的知识灯塔。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真正做到了对钧瓷釉色的百科全书式梳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对“窑变”现象的归纳,那些罕见的“蟹爪纹”、“芝麻钉”等特征,过去在文献中只能一瞥,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大量的、不同光照和角度下的实物照片作为参照。这种详实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钧瓷审美边界的认知。可以说,这本书是研究者和收藏家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它提供的权威性信息,足以支撑起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或一次专业的鉴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