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
定價:25.00元
作者:徐兆壽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今天,誰要論及情愛而羞於言性,那他會遭人恥笑。可是,我們對待性的態度正確嗎我們關於性的知識可靠嗎本書將告訴你,性與情感不可分,性與審美不可分性與道德、曆史不可分…句話,性與文化不可分。那種純粹用科學主義看待性的態度是*有害的。
本書是被網上譽為“青年大師”的西北師大教授徐兆壽先生在許多大學進行情愛文化講座的講稿,從文化的角度為青年人解決各種睏擾他們的難題,有啓濛情愛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識和樹立正確情愛價值觀的現實意義。有關徐兆壽先生開設的情愛文化講座,曾在大學校園和網上備受爭議。
目錄
前言
性文化講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編 愛是需要學習的
講 愛是需要學習的
第2講 愛是創造的
第3講 一個營銷者的愛情兩難
第4講 請救救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講 大學流行姐弟戀:女性成為主動者
第6講 兩個女友都喜歡,怎麼辦
第7講 他要分手我該怎麼辦
第8講 一個無法自拔的苦惱者
第9講 如何處理好靈與欲的中突
0講 女子在男子麵前應如何擺布自己
1講 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2講 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
3講 為什麼我國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4講 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誤區
5講 性會成為愛的阻力嗎…
6講 做未婚媽媽肯定是一場悲劇
7講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與8O後
8講 “性革命”真的到瞭中國嗎
9講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婚姻的認識
第20講 婚姻危機
第21講 關於無性婚姻的迴答
第22講 她該不該結婚
第23講 我們究竟要不要結婚
第24講 賣被殺之後
第25講 一位陌生女人的來信
第26講 麵對孩子,離異女人怎樣走齣睏境
第27講 這樣的父親應該感到悲哀
第28講 中國人姓氏的沒落與自由意識的崛起
第29講 孩子該隨誰姓
中編 什麼是愛情
第3O講 什麼是愛情
第3l講 愛情受三種力量支配
……
下編 性文化課筆記
附錄 性教育亟須進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尤其是親密關係中的那些微妙之處。以前,我總是傾嚮於用比較直接、甚至有些強硬的方式來處理感情中的問題,總覺得“說開瞭就好”。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反而讓關係變得更加緊張。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而睿智的長者,用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揭示瞭許多我從未留意過的情感細節。它不是那種高屋建瓴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例子和深入淺齣的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依戀模式”的探討,這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很多不安和焦慮的根源,都與早年的成長經曆有關。理解瞭這一點,我纔開始真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更容易去理解伴侶的反應。它提醒我,在錶達愛意時,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需要去關注對方的感受,而不僅僅是自己的想法。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溝通”的含義,它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包含瞭非語言的信號、情感的傳遞以及潛意識的互動。這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對經營一段健康、長久的關係,有瞭更清晰的方嚮和更堅定的信心。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內心乾涸的情感荒原。我一直以為,愛是一種本能,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化學反應。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發現,婚姻和親密關係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那些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和諧,在瑣碎的生活中漸漸顯露齣裂痕。當我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自己過去在愛情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和笨拙。它沒有給我一套現成的“靈丹妙藥”,而是引導我去審視自己,去理解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溝通方式,那些傷害性的言語,那些被忽略的情感需求,那些因為不瞭解而産生的誤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學習、成長和調整的過程。它教會我如何傾聽,如何錶達,如何尊重,如何包容。最重要的是,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是建立在自我認知和對伴侶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是兩個人共同努力,一點一滴去經營和創造的。這種“學習”的過程,雖然有時會充滿挑戰,但卻讓我看到瞭通往更深層次連接的希望,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在我過去的情感經曆中,我常常感到一種無力感,總覺得自己在愛情中扮演的角色不夠好,或者總是抓不住經營感情的要領。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啓發,它不是那種告訴你“如何做”的簡單指南,而是引導你去“理解”。書中對情感中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細節的剖析,讓我醍醐灌頂。我曾經因為一些小事和伴侶爭吵不休,過後又感到後悔,但卻不知道如何避免。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衝突的根源,並非錶麵的爭執,而是潛藏在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和認知差異。它教會我如何去識彆這些信號,如何去安撫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如何在矛盾中找到共同點,而不是一味地對抗。我開始嘗試用書中提供的一些方法,去理解伴侶的行為,去調整自己的反應。令我驚喜的是,這種改變確實帶來瞭積極的效果。關係中的摩擦減少瞭,理解和支持卻在悄悄增長。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愛不僅僅是心動和激情,更是一種智慧,一種需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藝術。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親密關係”這個概念都有點模糊,總覺得它隻是婚姻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是一種更高級的情感狀態。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明白,親密關係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連接,它建立在信任、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之上,並且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去維係和發展。書中對不同類型親密關係的探討,從戀人到夫妻,再到更廣泛的社會連接,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情感賬戶”的比喻,它生動地解釋瞭如何通過日常的點滴關懷來積纍和維係情感資本。它提醒我,愛不是一次性的投入,而是持續的經營和維護。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情感中的“付齣”和“索取”,以及這種平衡是否健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親密關係的建立和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學習、調整和成長。它讓我不再害怕情感中的挑戰,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也讓我對未來與人建立更深厚、更長久的情感連接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是個比較務實的人,看待事物總喜歡直觀地去理解。在感情方麵,我過去也常常覺得,愛就是一種感覺,是激情,是心動。當激情褪去,剩下的就是平淡,所以很多人最後都會分開。然而,隨著閱曆的增加,我逐漸發現,這種想法太過簡單化瞭。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完全不同的視角。它讓我認識到,情愛文化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復雜得多,它涉及到曆史、社會、心理學等多個層麵。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愛情觀念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愛在人類曆史長河中的演變,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當下我們所處的環境對我們情感選擇的影響。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對愛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社會文化所塑造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知的情感世界。它讓我明白,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需求,更有著宏大的社會文化背景在支撐或影響著我們。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不再局限於自己個人的情感體驗,而是能夠更全麵、更辯證地看待“愛”這個永恒的主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