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谢福芸(DorotheaSoothillHo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文化
  • 历史小说
  • 女性视角
  • 文化交流
  • 旅行文学
  • 社会风情
  • 时代变迁
  • 异国情缘
  • 名媛生活
  • 海外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3697
商品编码:29228154102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 著;龚燕灵,房莹,程锦 等 译 定  价:213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1534 装  帧:盒函装 ISBN:9787520703697 《潜龙潭(北平新事)(精)》
第1章 柳色黄金嫩
第2章 月洞门内
第3章 晶莉
第4章 天井
第5章 蛋糕的故事
第6章 早餐桌边的对话
第7章 太极拳的益处
第8章 树华
第9章 顾先生
第10章 火锅
第11章 驼峰
第12章 《一捧雪》
第13章 两个邪恶的侄子
第14章 三十个银币
第15章 地下室里的谢赫拉莎德
第16章 我父亲的义女
第17章 我母亲的教子
第18章 潜龙潭
第19章 石榴园里的誓约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由英国知名作家、社会活动家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组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谢福芸是清末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之女,清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中国,并在浙江温州度过美好的少女时光。后负笈剑桥,毕业后又重返中国,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1913年嫁给英国外交官、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她的聪慧、及通晓东西文化的学识,再加上父亲、夫君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一生六度来华,走过大半个中国,结识了很多中国人,并直接见证了诸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她是勤奋的,一路走来,把所见所闻所思一一记下。
辛亥后避居津门,住在翁同龢侄孙翁斌等
(英)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 著;龚燕灵,房莹,程锦 等 译 谢福芸( Dorothea Soothill Hosie ,1885-1959),英国作家、中英关系活动家。英国循道公会有名赴华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之女,1885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后随父母在温州长大。七岁时回英国就学,毕业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完成学业后返回中国,1911年前后与包哲洁(A.G.Bowden Smith)在北京创办培华女校,并自任英文教习。1913年嫁给原英国驻华外交家、探险家谢立山爵士(Sir Alexander Hosie,1853-1等
《东方剪影:一位英国旅行者笔下的晚清风情》 引言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对某个特定事件的深度剖析,而是一幅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的时代肖像,一曲以个人视角吟唱的异域风情恋歌。作者,一位来自英国的年轻女性,在二十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对遥远东方的好奇,踏上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她的旅程,与其说是地理意义上的穿越,不如说是文化与心灵的深度交融。她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热情的参与者,用她敏锐的目光、开放的心灵,捕捉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 第一章:初抵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与迷离 当蒸汽船缓缓靠岸,浦江的潮水轻拍着码头,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便在作者眼前徐徐展开。她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鳞次栉比的西式建筑与古老的中国庭院并存,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与裹着小脚的传统女性擦肩而过,马车、黄包车与早期的汽车在同一条街道上穿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当时上海的繁华景象,从外滩的宏伟建筑,到霞飞路上的时髦商店,再到石库门里的市井生活。她并没有回避这座城市的光鲜亮丽背后所隐藏的贫富差距、文化冲突以及殖民色彩。她笔下的上海,是多元的、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也是暗流涌动的。 她记录了她在花园饭店品尝的精致下午茶,细致描述了点心和茶香如何成为她融入新环境的仪式;她也在弄堂深处,看着孩童们嬉戏打闹,听着贩夫走卒的叫卖声,感受着最原始的市井气息。她描绘了外国租界的西式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家庭的待客之道形成鲜明对比。她曾受邀参加一场盛大的晚宴,在五光十色的灯光下,听着悠扬的乐曲,观察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在这里交汇。她也曾走进一家寻常的茶馆,在氤氲的茶香中,与当地人攀谈,试图理解他们的生活哲学。 第二章:江南水乡——温婉的柔情与古老的韵味 告别了上海的喧嚣,作者的脚步踏入了烟雨江南。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古老的宅院,悠闲的船家,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她沉醉于江南独特的风情,感受着水乡的宁静与婉约。她详细描写了她乘坐乌篷船,在细雨中穿梭于大小水道的情景,听着船夫悠扬的歌声,看着两岸青翠的柳树和粉墙黛瓦的民居。她参观了古老的园林,赞叹于其精巧的设计与自然天成的意境,尤其着迷于那些曲径通幽的小径、假山池沼与亭台楼阁的巧妙结合。 她笔下的江南,是温婉的、细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她记录了她品尝过的苏州的松鼠鳜鱼,杭州的西湖龙井,还有那些精致的江南糕点。她描述了她在一个古镇的夜晚,看着家家户户的灯火在水中摇曳,感受着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安详。她也提及了江南妇女的温婉贤淑,她们的刺绣技艺,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她与一位当地的绣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她的指导下,尝试着学习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尽管过程磕磕绊绊,但这份亲手创作的体验让她更加理解了中国女性的细腻与耐心。 第三章:京城掠影——宫阙的辉煌与市井的喧嚣 抵达北京,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权力的威严。紫禁城的宏伟壮丽,皇家园林的恢弘气派,以及市井的喧嚣热闹,在她眼中交织成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她详细记录了她参观故宫的经历,对那些精美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以及扑朔迷离的宫廷传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漫步于王府井、西四等地,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群,聆听着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感受着这座千年古都的脉搏。 她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前往戏园,用她的文字捕捉了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以及台下观众的热烈反应。她尝试理解京剧的唱腔、扮相、脸谱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她还拜访了一些当时的文人雅士,与他们就诗词、书画、哲学等话题进行交流,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也观察了当时北京的社会风貌,从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到市井小民的辛勤劳作,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描绘了老北京的胡同生活,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邻里之间的淳朴情感,以及四季的变化给这个城市带来的不同韵味。 第四章:边疆探秘——广袤的土地与淳朴的风情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作者毅然踏上了前往边疆的旅程。她穿越广袤的草原,翻越巍峨的山峦,拜访了不同民族的村落,感受了他们独特的习俗与生活方式。她用充满敬意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地区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淳朴与坚韧。她详细记录了她与牧民们共同生活的经历,学习他们的歌谣,品尝他们的手抓羊肉,感受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她还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以及宗教信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尝试用文字去还原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画面。她描绘了她参加的一个藏族婚礼,被那热闹的场面、独特的仪式以及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所感动。她也记录了她在某个偏远山村,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的学堂里读书的情景,对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医药知识,学习了如何采集草药,以及如何运用自然的力量去治疗疾病。 第五章:时代的回响——个人经历中的时代印记 在这趟旅程的最后,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她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她将自己的个人经历与那个时代的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中国所经历的变革与动荡,从革命的萌芽到社会结构的变迁,都留下了她的观察与思考。她并非要对政治事件进行评论,而是从一个普通旅行者的视角,去感受这些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她记录了她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的交往,包括官员、商人、学者、农民、手工艺人,以及不同阶层的女性。她通过他们的故事,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希望与挑战,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挣扎与不屈。她也反思了她作为一名外国人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误解。她承认,自己带着欧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难免存在偏见,但她也在努力放下成见,以一颗开放的心去接纳和理解。 结语 《东方剪影:一位英国旅行者笔下的晚清风情》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游记,而是一面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斑斓色彩的镜子。作者以其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了她在中国大地上的行走、观察与思考。她笔下的中国,是鲜活的、立体的、充满人情味的,既有令人惊叹的古老文明,也有萌发中的新希望。这本书,献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那个遥远时代充满好奇的读者,它将带您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古老国度。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开篇稍微有些慢热,需要读者耐心多翻几页才能真正进入状态。然而,一旦情节铺展开来,那种独特的魅力便如同藤蔓般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我个人对其中的角色塑造感到非常惊喜,那些女性角色,她们的坚韧、智慧以及在逆境中的挣扎,都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独立精神。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停顿,这些都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的用意,这种需要动脑筋去解读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是极大的乐趣。虽然结局的处理略显开放式,但这种留白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故事在合书之后依然延续。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史诗感”,它不仅仅讲述了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幅描绘了特定社会变迁的宏大画卷。作者的笔触大气磅礴,却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我被其中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探讨深深吸引,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人们,他们的选择与牺牲,读来令人唏嘘。语言方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典雅含蓄,时而又充满现代的锐利感,这种混搭并未产生违和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阅读韵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历史面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开始阅读,就会被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所牵引,直到最后一页。

评分

第二段 这是一部充满古典韵味的佳作,那种文字的质感,读起来就像是品一杯陈年的老茶,需要慢慢去体会其中回甘的滋味。作者对场景的描绘功力深厚,无论是宏大的宴会厅,还是幽静的私家园林,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故事的主线虽然清晰,但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条支线,每条支线都与主线相互交织,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情感描写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分的煽情,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偶尔出现的几句哲思,更是点睛之笔,让人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命与选择的对话。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书籍。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从一开始的铺陈到后续的层层递进,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尤其是那些看似光鲜亮丽背后的挣扎与无奈,读起来让人既心疼又引人深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考究,那些穿插在情节中的时代风貌,让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风气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情节推动,更多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忘怀。虽然某些情节的转折显得有些突然,但整体而言,这种大胆的处理方式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自然,没有刻意的华丽辞藻,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推荐给喜欢深度阅读的朋友们。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偏向于一种冷静的观察者视角,作者像是一位历史的记录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物的命运沉浮。它的叙事结构非常工整,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情节布局的精准掌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礼仪和规矩的细致描摹,这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地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阅读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年代剧,每一个场景都搭建得考究而真实。美中不足的是,部分配角的形象刻画略显单薄,如果能给予更多笔墨,人物群像会更加丰满立体。但瑕不掩瑜,它依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