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畅销超过百万册的《重口味心理学》的全新修订版和完整版,新增12万字内文和两个完整篇章,为你讲述那些心理学中重口味的、麻辣爽口的、新奇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
本书是通俗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
你的身边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而且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比如看到一堆虫子,或者一个人待在电梯里……
你的大脑有时会不受意识控制地涌入一些想法、影像或冲动,必须反复来做一些动作来摆脱……
而你身边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
有意思的是,有些男人有着“害羞的膀胱”!他们在公共卫生间小便时一定要等到旁边没人,或者到单独的小隔间,否则便尿不出来。
这些只是本书内容的冰山一角。
姚尧:
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行为训练师。畅销超百万册《重口味心理学》(1、2、3)系列图书作者。
第一篇“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Part1D氏四兄弟的故事
Part2多重人格间的“人情世故”
Part3弗大爷的安娜与小冰山
Part4免死金牌?
Part5你从哪里来?——我的那些个“我”
第二篇有多少种物体,就会有多少种特殊情结——恋物癖
Part1物不惊人死不休
Part2怎么会“爱”上你?
Part3满灌疗法
第三篇“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Part1比害羞更害羞的事
Part2惊恐发作
Part3习惯了这种无助
Part4“脱衣舞疗法”——逐级暴露
第四篇没来由的怕——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
Part1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
Part2“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3都是海带惹的祸
第五篇沙盘里的内心世界——关于焦虑
Part1绝对原型世界
Part2个体潜意识的冰山PK集体潜意识的小岛
Part3箱庭实战
第六篇迈不出去的腿——广场恐惧
Part1举步维艰
Part2“三驾马车”的看法
Part3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恐怖的刺激
Part4番外——关于密集恐惧症的那些事儿
第七篇饕餮附体——神经性贪食症
Part1贪食四宗罪
Part2为什么不好好吃饭?
Part3“讲道理”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
第八篇正在消失的身体——神经性厌食症
Part1杀手之王
Part2三“因”战吕布
Part3“拯救不开心”——行为链疗法
第九篇危险的凌晨4:48——关于自杀的那些事儿
Part1其实没那么简单——自杀的原因
Part2花样寻死——自杀的方式
Part3真正的救赎——防止自杀
第十篇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性别认定障碍
Part1谁证明你是男是女?
Part2大洗底
Part3你本是男儿身,为何会变成女娇娥?
Part4肉身大改造
Part5笑话答案揭秘
第十一篇困在躯体内的痛苦灵魂——精神分裂(上篇)
Part1精神病大乐园之“四大皆空”
Part2妄想
Part3幻觉
Part4思维和言语混乱
Part5行为混乱和紧张症行为
Part6精神病大乐园之“跟你玩阴儿的”
第十二篇精神毁灭者——精神分裂(下篇)
Part1“超现实主义门派”
Part2天生的精神分裂者?
Part3自我毁灭——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学解读
Part4谁是下一个精神分裂者?
第十三篇失控的身体——强迫症
Part1“我强迫我秀”
Part2“肮脏”的妥瑞氏症
Part3精神也拮抗!
Part4“暴露—阻止大法”和“森田疗法”
第十四篇看不懂的身边人——人格障碍
Part1“这世上还有我能相信的事吗?”——偏执型人格障碍
Part2“请叫我杀手”——反社会人格障碍
Part3“我想我能上天!”——自恋型人格障碍
Part4“人生如戏”——表演型人格障碍
Part5“情绪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十五篇梦之安魂曲——物质成瘾
Part1“天使与魔鬼”
Part2地狱路之源头
第十六篇大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恋童癖
Part1梨花“压死”海棠
Part2乱伦
Part3种恶因,得恶果
第十七篇来,给你瞧瞧!——露阴癖
Part1“爱脱皮的香蕉”
Part2成年人的儿童游戏
Part3“伤不起”的内隐致敏法
第十八篇游走在另一个世界——梦的解析
Part1梦是什么?
Part2自由联想
Part3“伪装大法”
Part4为什么要“装”?
Part5释梦
第十九篇“生命不息,作妖不止”——身体障碍
Part1“想象出来的丑陋”——畸形恐怖症
Part2“失控的身体”——转换障碍
Part3“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疑病症
第二十篇那些社会教我们的事——人类中的“神秘力量”
Part1外星人看地球之——人类的谋生之道
Part2外星人看地球之——“一群鸟人”!
第一篇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
Part 1 D氏四兄弟的故事
那么,患上多重人格障碍会是什么样子?
来看这个案例。
因为多重人格的简称为DID,所以我们就称案例中的男主角为D吧。
D是个27岁的黑人兄弟,他有很严重的头疼病,一天疼两次,一次疼半天,总之是很能疼。而且有一点很奇怪,他总是记不起自己头疼时做过些什么。
一次,在挨过了又一个头疼难忍的夜晚之后,他终于忍不住选择去医院住院治疗。不知情的人以为黑D兄弟忍受不了头疼的滋味,其实那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是他得知了自己头疼发作时所做的一切,不禁一身冷汗。
到底D在头疼时做了些什么让他如此后怕?
真相如下:
他跑到外面和人打了一架,其间试图用刀子刺死对方,但被警察发现,逃跑过程中左腿被射中一枪。
他拿着菜刀,追着妻子和只有三岁大的女儿满屋子跑。
他试图把一名男子淹死在河中,但是扭打过程中他却先掉了进去,结果逆流游了400米回家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全身湿透,却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D即刻选择住院治疗,因为他需要接下来头疼时发生的事都能在医务人员的观察与掌控之中。
医生不久也惊讶地发现,D在头疼期间会以不同的名号自居,举止也发生改变,判若两人!
经过大家一番绞尽脑汁的分析辨认,得出一致结论,D的体内还存在着另外“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小D、中D和大D。
小D:看起来非常儒雅,冷静又理智,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中D:是只多情的“小蜜蜂”。
大D:这个角色可不得了,是个心狠手辣的暴徒。
最可怜的D,对他这另外三个“兄弟”的存在一无所知,四个灵魂挤在他那狭小的躯体里你争我夺,誓要把肉体独占。
可是,D的这三位兄弟是从哪儿来的呢?
心理医生们又把他围成一团,紧锣密鼓地研究,对这三位“大侠”的出处来了个最终推断:
小D:是在D6岁的时候第一次出现的,因为那时D目睹了他母亲刺伤了他的父亲。
中D:D的母亲有时非常喜欢把他打扮成一个女孩,有一次在这种场合下,中D悄然登场。
大D:在D10岁那年,他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蛮地殴打,就在这个时候,大D出现了,宣称他存在的全部原因就是为了保护D。
那么D为什么“生出”这样三位兄弟?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先想想,不急着回答,在文章后面会揭晓答案。
“D氏四兄弟”就是这样在D的体内有你没我地闹腾得欢畅。
其中,跑到外面跟人打架、用菜刀追着老婆孩子跑是大D所为。
中D会做些什么呢?显而易见,他是遇见漂亮姑娘就迈不开腿了,拍打着“翅膀”在人家屁股后面不停地嗡嗡。
小D看上去性格最好,也最惹人爱,会偶尔出现在D认真工作的时候。
三“兄弟”是如此,唯独没有交代D的性情,真是谜一样的男子呢。你们觉得真正的D会是个什么样子?下面就来说说他。
事实上,这里有个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说法。
核心人格是自娘胎里出来时“原装的灵魂”,就是D,非核心人格就是D后来出现的这三个“兄弟”。
通常情况,核心人格是顺从的、软弱的、忧伤的和无能的,要不怎么会让其他“家庭成员”乘虚而入呢?
所以D很可能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男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变成大D后能出去与人打斗,还占了上风,证明他可能是个肌肉型的猛男,有着强悍的体魄,是个大块头。但是他需要变成大D后才可以做到这些,又反映出了他作为D时的懦弱,因此一个看上去很凶悍却不敢担事,遇到棘手问题就会夺路而逃,甚至常常会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大哭一场的D的形象,就摆在我们眼前了。
那么是什么触发D与他另外三个兄弟之间的转换呢?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对此都看法统一,那就是任何情况!比如看到电视剧的某个场景,闻到某种气味,甚至仅仅是看到一只橘子。就是这么简单而不经意的瞬间,就会唤醒心底某个“沉睡”的人格,用一句话来说,就是:“Any time, any call!”
而且真的像电影中出现的那样,不同人格间的转换是瞬间的、神不知鬼不觉的,如同川剧变脸一般,“嗖”的一下就“换人”了。紧接着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研究表明,37%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发生了优势手的改变,一下子就变成了左撇子或右撇子。还有的人之前有眼睛斜视的问题,换成另一个人格后,这个问题也神奇地消失了。总之,从性别、年龄、笔迹、性取向,到情感、常识……无一幸免,可谓千变万化。
Part 2 多重人格间的“人情世故”
D曾经表示,他对另外三个哥们儿的存在一无所知,那么这里就要出现几个问题了:
第一,反过来,小D、中D、大D三人对D的存在也一无所知吗?
第二,D是就这样永远被蒙在鼓里,还是暂时的?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好好来说说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之间的“人情世故”。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是,这些“人”都集中在一个肉体上,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了。
先说最简单的情况,在一位多重人格患者身上,只分裂出了一个“分身”,即他只有一个非核心人格,两个身份轮流控制着一个肉体,每一个都不知道另一个的想法。换句话说,谁也不认识谁。
稍微复杂一点儿,在这两个身份中,核心人格不晓得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但非核心人格却对本主了如指掌。而且,也许是不甘心吧,非核心人格还会时不时地怒刷一下“存在感”,让核心人格察觉它的存在。
比如这个案例:
核心人格吉娜,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厨房洗涤槽中的杯子里有喝剩的热巧克力(但她并没有喝过),就像有人在说:“来找我啊,娜娜!”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她的另一个人格“玛丽”的存在。
以上的情况并不典型,因为多数的多重人格患者分裂出的人格远不止一个!
那究竟有几个呢?这也曾经是我心中的疑惑,疑惑就来源于我先前看过的那些电影。就说《惊魂记》《禁闭岛》,或是《搏击俱乐部》,里面的人格是分裂成两个,还有本叫《三面夏娃》的书,里面充其量是三个,看到D的故事我知道了还能分成四个。那么,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到底能够分裂成几个人格?
专家这时出面了:“跟你说,你们说的那些都不是事儿。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可以有13~15个不同的人格,多的时候甚至超过100个人格!”
这下可就有的说了,宫斗大戏嘛!第一个身份可能了解第二个身份,但并不了解第三个;第三个身份可能和第四个、第五个联合在一起,但第五个和第六个来找它时,它就不愿意掺和进来了……有的身份在本主体内可谓出尽风头,占据“半壁江山”;有的则默默无闻,甘愿在一旁沉寂。
下面这个案例能更好地说明这种情况。
美琳,28岁,是核心人格。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她跟医生说,自己完全记不起来12~18岁这段时期发生过什么,感觉是一片空白。后来又因为丈夫志强对她家暴,她已经跟他离婚,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
那么在那段她回忆不起来的时期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美琳多次被她的堂兄大雷强奸,但她对此没有什么记忆。
随后,她两次企图服药自杀。第二次自杀的时候,她还狠狠地割了手腕一刀,缝了8针,最后在医院足足待了18天。她对此也一点儿没有印象。
既然没了记忆,为什么还会来看医生?
首先要说,她有一个诡异惊悚的日记本。诡异惊悚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写完日记,隔天一看,却出现了很多“别人”写的东西,内容跟她之前记录的还有关联,有问有答,有互动。
其次,她身边的人一直饱受其苦,深知她已“病得不轻”。因为她的父母和朋友平时要经常跟几个完全不同的“美琳”打交道,感觉十分混乱。
比如下面这几位:
“美琳”1号:亚楠(女)
核心人格美琳是个温柔胆小的女子,但亚楠的人格正好相反。亚楠认为美琳太软弱和愚蠢,在爱情中是个白痴,任人摆布。亚楠认为自己是很强硬的,冷漠无情,独来独往,没人可以驾驭她。也正是亚楠在背后“拆穿”了美琳,告诉心理医生美琳曾受过堂兄大雷的性侵:“我告诉你个秘密,别看她现在没事人一样,其实以前……嘿嘿嘿……”
“美琳”2号:强子(男)
强子是美琳前夫志强的昵称,实际上,这个非核心人格也就是美琳前夫的化身。
“美琳”3号:大雷(男)
性侵美琳的那位堂兄。
强子和大雷都脾气火爆,一点就着,攻击性很强,他们都声称自己想“杀了”美琳。由此也说明,在多重人格患者身上可能会出现!即一个身份试图杀害另一个身份!
下面这段话就是他们在美琳的日记里写下的:
“你就是个没人要的东西!上回没能毒死你,下一次非弄死你不可,用刀把你剁了!”
“美琳”4号:琳琳(女)
美琳的昵称,美琳体中的另一个自己。琳琳记得许多被性侵的经历。
“美琳”5号:思思(女)
思思无时无刻不在愤怒着,她代表了美琳无法表达的对男人的愤怒。
琳琳和思思常常在一起互相安慰,抱团取暖。
以上5个“美琳”在美琳体内控制着大多数时间,尽管美琳共有11个代替人格,但另外6个只是零散的,或者非常弱小的。
很多多重人格患者就和美琳这个案例一样,体内会出现几个性格绝对对立的人格,比如温顺的、受过伤的琳琳和叛逆的、伤过人的大雷;或者,一个是没心没肺、狂放不羁的公子哥,另一个是安静、严肃、内向的学者。而在另一些案例中,非核心人格们并不都是如此“黑白分明”,它们在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专长:一个擅长处理愤怒,一个擅长处理悲伤,一个擅长处理家庭关系,一个擅长性生活,一个擅长工作……
还有的非核心人格,那就不是人……人们都说爱情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之分,实际上多重人格中的分身也是没有性别、种族甚至物种限制的。比如: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主人和宠物两个分身,他的人格时而是人,时而又变成一条毛茸茸的大胖狗。
这会儿再来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小D、中D、大D是否知道D的存在?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核心人格无法感知到非核心人格的存在,但是反过来,非核心人格却有可能感知到核心人格的存在。正所谓“兄弟们在暗,D在明”啊!
D是永远被蒙在鼓里,还是只是暂时的?
答:这得看这哥仨儿的“心情”了。有的案例中,非核心人格会有意提醒本主自己的存在,有的则会选择隐瞒到底,直到本主人格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多重人格间的“人际关系”也是蛮复杂的。
这里给大家看一张图,是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在不同身份下写出的笔记:
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看,这本书构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框架,它似乎横跨了多个心理学分支,并试图将它们熔铸成一个统一的、解释力强的模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案例和理论支撑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而不是空穴来风的臆测。它促使我开始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比如群体行为的非理性、个体决策背后的隐性偏见等等。这本书更像是一套“心智工具箱”,提供了分析复杂世界的实用工具,让我意识到,理解事物,往往需要从那些最不舒服、最不愿承认的真相开始。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相对于其厚度和内涵来说,简直是物超所值,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收藏的珍品。我注意到内页的字体排布非常合理,行距和字号都经过了精心调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似乎采用了某种高质量的印刷技术,使得图表和引用的文献部分呈现得格外清晰锐利,这对于需要精确理解复杂概念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总觉得,一本真正有分量的学术或深度思考类的书籍,在物理形态上就应该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而这本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让我对作者对待“重口味”题材时所应有的审慎和专业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信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像是捧着一块沉甸甸的知识基石。封面设计得非常有冲击力,色彩对比强烈,虽然没有直接看到内容,但光是这个视觉冲击就足以让人对里面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略带神秘感的排版风格,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份深入剖析人性幽暗角落的档案袋。书脊的处理也非常考究,字体选择兼具了现代感和一丝古典的厚重,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不好惹”的气场。从外包装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文的严谨性和深度抱有了极高的期待。拿到手后,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索那些被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真实动机和复杂心绪。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避开了枯燥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故事性和代入感的笔触。作者似乎深谙如何构建悬念和引导读者的好奇心,使得即使是探讨一些相对严肃或压抑的主题时,节奏依然保持得张弛有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人类心理的迷宫之中,每揭开一个谜团,都会带来强烈的“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力和可读性,让那些原本可能望而却步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享受这场思维的探险之旅。
评分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世界和人际交往的理解维度被彻底拓宽了,那些过去习以为常、想当然的社会互动模式,现在都被套上了一层审视的滤镜。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成功学”口号,而是直面了人性的那些角落——那些我们通常选择视而不见、或是因为害怕而避谈的部分。这种坦诚的、近乎残酷的剖析,反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解脱感。它让你明白,那些在你内心深处偶尔闪过的、不那么“光鲜亮丽”的想法,其实是人类共有的复杂性的一部分。它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表面的温情脉脉,让你得以观察到深层驱动力的运作机制,这对建立更清醒、更具韧性的心智模式,至关重要。
评分好,真的很不错!是正品!
评分赤裸裸的灵魂们匍匐在主的跟前;——
评分呜呜呜呜兔兔图图咯哈去,
评分心理学不神秘,心理健康生活更小康!
评分好,真的很不错!是正品!
评分理解而后进展,控制情绪从理解开始
评分非常之得看的一本书!很喜欢!推荐大家看啊!!
评分看的前几页还以为是是漫画版的,挺搞笑的,过了彩页看了正文才知道,真的是讲什么是精神病的,原来怎样证明你不是精神病,是你真正知道那些病人的症状,知道你离他们还远着呢。
评分你的身边有些人看起来怪怪的,而且总有一种事物让你没来由地害怕,比如看到一堆虫子,或者一个人待在电梯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