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定价:118.00元
作者:陆懋曾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109116887
字数:
页码:4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是我国特别是北方人民的主粮。发展小麦生产,对提高人民生活,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山东是我国小麦的主要产区,近年来统计,小麦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数14%左右和18%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努力,山东小麦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单产40多kg、总产22亿kg,发展到近几年单产稳定在350kg左右、总产稳定在200亿kg左右的水平;从过去是城乡人民的精贵细粮,成为现在一日三餐的主粮。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与半个世纪以来小麦品种的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是分不开的。
目录
序言
前言
章 山东小麦生产概况
节 山东小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山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区
二、小麦是山东人民的重要口粮
三、小麦是山东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原料
四、小麦是山东耕作制度中的主体和核心作物
第二节 山东自然概况和小麦生态区划
一、山东的自然概况
二、山东小麦生态区划
第三节 山东小麦生产的发展
一、小麦生产的发展历程
二、小麦生产的基本经验
第二章 山东小麦遗传资源研究
节 小麦遗传资源概述
一、小麦的分类
二、小麦的起源与进化
三、小麦的基因组
四、小麦的近缘植物
五、人工创造的特殊遗传资源
第二节 山东省小麦种质资源研究
一、地方品种的搜集与整理
二、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第三节 小麦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利用
二、种质资源的创新
三、矮孟牛的创造及评价利用
第四节 小麦近缘植物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一、中间偃麦草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二、长穗偃麦草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
三、黑麦和小黑麦在种质创新中的研究与利用
四、山羊草在小麦种质创新中的研究与利用
五、多属的创制及其利用
第三章 山东小麦性状遗传研究
节 农艺性状遗传与相关
一、遗传力与遗传相关
二、优势与配合力
三、遗传模型
第二节 生理特性的遗传
一、早熟性
二、光合性状
三、粒叶比
第三节 抗病性遗传
一、锈病
二、白粉病
三、纹枯病
第四节 抗逆性遗传
一、抗寒性
二、抗盐性
三、抗旱性和耐热性
第五节 品质性状遗传
一、磨粉品质性状
二、小麦籽粒蛋白质遗传
三、面筋强度
四、籽粒淀粉特性及其遗传
五、籽粒淀粉品质与蛋白质品质的关系
六、小麦品质性状与食品制作品质的相关性
第六节 品质生理研究
一、氮素吸收和运转分配规律
二、酶活性与蛋白质积累特性
三、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规律
四、籽粒淀粉组分的积累规律
第四章 山东小麦品种改良的策略
节 育种目标
……
第五章 山东小麦育种技术研究
第六章 山东主要育成小麦品种系谱
第七章 山东省主要小麦品种
第八章 山东省小麦良种繁育
第九章 山东小麦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介绍
陆懋曾,男,汉族,1928年12月生,江苏镇江人。小麦育种专家。现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总团长,山东省科协名誉主席,山东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1950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曾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1983年后历任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主席,山东省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从事小麦育种和栽培研究三十多年,主持育成了泰山1号,济南2号,济南13等2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促使山东小麦生产进行了多次品种大更换,有效地控制了小麦锈病的危害,较好地解决了既高产又抗倒伏的问题,促进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对山东省及黄淮麦区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项成果获省、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主编和参编《小麦》、《小麦育种及良种繁育》、《中国小麦品种志》、《小麦育种》等著作,撰写论文、资料、建议数十篇,对促进山东农业经济发展,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摘
2.栽培技术的显著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逐步拓宽和深人:由措施增产效应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增产机理的研究;由研究器官、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逐步发展到研究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高产的关系和调控技术;由研究单项技术措施的增产效果,逐步发展到研究各种技术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组合及其增产效果;研究组织由单学科研究,逐步走向栽培、育种、生理、土化、环境、推广多学科协同攻关,田间与实验室结合,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和大面积高产开发相结合。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小麦的栽培技术体系。目前,对小麦生育规律、环境条件和生产措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规范。50多年来,山东省小麦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五次重大的改革,对小麦生产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次栽培技术的改革提出了培肥地力、合理密植。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麦田土壤肥力很低,对此提出增施厩肥、土杂肥、绿肥,培肥地力的做法,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东小麦生产普遍是大垄稀植和墩播稀植,土地和光能的利用很不充分,小麦产量很低。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品种、播期、播量和播种方式,结合施肥、浇水等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肯定了窄行密植和宽幅密植有同样的增产效果,比大垄稀植能增产小麦10%~20%。确定和推广了以窄行密植为重点的增产技术,使行距缩小到15~30cm,播量根据不同地力水平增加到5~10kg,对小麦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栽培技术的改革提出了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深耕细耙的小麦栽培技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随着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氮素化肥的供应量日益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已被群众所接受,从改良土壤和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在小麦生产中“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方式,使麦田的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式犁耕地很浅。栽培工作者研究得出,适当加深耕层,改善耕层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能有效地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随着机械牵引新式犁的推广,增施有机肥和化肥,结合深耕已成为当时小麦丰产的主要栽培措施。随着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与施用化肥、浇水、合理密植等技术的改善,全省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大面积丰产样板。如黄县南仲家村、滕县史村平均亩产达400kg左右,带动了全省小麦单产的提高。
第三次栽培技术的改革提出了适当降低播量,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栽培技术。20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播量的增大,倒伏面积越来越大,高产田小麦亩产徘徊在350kg左右。20世纪70年代初,莱阳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受稀播繁育济南9号小麦新品种的启发,提出在土壤肥力提高的基础上,不再增加播种量,而适当降低播种量,每亩10~12万基本苗,走依靠分蘖为主成穗的途径,使群体内通风透光良好,秸秆坚实,穗大粒多,以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获得每亩500kg的高产。实践证明,以分蘖成穗为主的莱阳经验,较好地解决了个体与群体、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对实现高产比较稳定可靠。197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莱阳召开的全国小麦高额丰产科技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莱阳的千斤高产经验,促进了省内外小麦高产的发展。
序言
当我看到“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金黄色的麦浪翻滚的景象,以及在那背后,无数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的身影。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小麦育种界,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代表着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说明,更可能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史诗,它会详细记录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领域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山东小麦育种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育种家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创造出新的奇迹。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品种选育的生动故事,例如,某个突破性品种是如何在田间地头被发现,又是在实验室里经过怎样的严苛考验才最终脱颖而出。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纪录片,用文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山东小麦从“普通”走向“卓越”的蜕变过程?我希望能够从中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感受育种家的情怀,并从中汲取智慧,思考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读者,我看到“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本书的名字,立刻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深厚的历史厚度。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小麦育种界,犹如一座丰碑,代表着他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层面的讲解,更可能是一部山东小麦遗传改良的史诗,详细记录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变迁,以及科学家们为了粮食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所特有的优势和挑战?比如,山东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其育种目标可能与南方地区有所不同,更加注重高产、稳产和抗旱、抗盐碱等性状的改良。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小麦育种策略的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育种家们是如何调整方向,应对挑战,并不断取得突破的。我尤其想了解,陆懋曾先生及其团队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适应山东乃至全国农业生产需求的小麦新品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里面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也饱含着育种家们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我看到“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期待。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小麦育种界,是一个响亮而充满敬意的符号,他所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更是为国家粮食安全默默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我猜测,这本书会是一部关于智慧与汗水的史诗,它将详细记录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山东小麦育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育种家们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突破层层难关,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品种。我特别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陆懋曾先生及其团队是如何将理论研究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如何通过精细的遗传分析和品种鉴定,不断地优化小麦的各项优良性状。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不仅能让我学习到科学的知识,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的情怀和责任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小麦遗传改良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力量,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看到“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个书名时,心中涌现的是一种既熟悉又充满探索欲的情感。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我脑海里,与“良种”和“丰收”紧密相连,他如同辛勤耕耘的老农,用科学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土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我猜测,这本书必然会涵盖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的丰富历史积淀,从传统的经验积累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创造”的缩影。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山东小麦育种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挑战?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育种目标可能更侧重于产量和稳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质、抗病虫害、节水等综合性状的优化,可能成为新的重点。我特别想了解,在这些转变中,陆懋曾先生及其团队是如何把握方向,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厚重的日记,记录着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的真实场景?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读,更希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的情怀和家国担当。它应该能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描绘出山东人民如何通过科学的力量,不断挑战极限,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评分我对山东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而“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本书,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倍感亲切和好奇。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小麦育种界如雷贯耳,他所带领的团队,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是一部关于智慧、汗水和创新的赞歌,它可能会详细描绘山东小麦在遗传改良的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变革与发展。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山东的育种家们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比如病虫害的侵扰、气候条件的变迁、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不断地创新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里面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也蕴含着朴实的农耕智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经典的育种案例,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现遗传改良的魅力和力量。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关于小麦遗传改良的原理和方法,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我对农业科学,尤其是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内容一直情有独钟,而“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陆懋曾先生在中国小麦育种领域的成就,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他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科学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农业大地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部关于山东小麦遗传改良的“编年史”,它会系统地梳理山东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从传统的育种方法到现代的分子育种技术,都可能被一一提及。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山东小麦在抗病、抗逆、品质提升等方面的育种策略和成果?例如,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威胁,或者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山东的育种家们是如何巧妙地运用遗传资源,通过科学的杂交、选择和鉴定,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抗性更强的小麦新品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揭示小麦遗传改良的奥秘,让我们领略到科学的魅力和力量。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最前沿的育种理念和技术,并思考如何在更广阔的领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评分我对中国农作物遗传改良的进程一直抱有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像小麦这样基础性的粮食作物。而“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高度兴趣。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小麦育种领域,代表着一种卓越的成就和不懈的追求。我设想,这本书必然会是一部系统性地梳理山东小麦遗传改良历史的巨著,它会从宏观的角度,讲述山东在小麦育种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可能深入到微观层面,详细介绍具体的育种技术和方法。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详尽地分析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所形成的独特优势和特点?比如,是否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以及农户的种植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育种宝典”,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科学的理论,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小麦遗传改良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不断地提升小麦的产量、品质以及抗逆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我对植物育种,尤其是经济作物育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小麦这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粮食作物。看到“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本书,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陆懋曾先生那在中国小麦育种界响当当的名号,以及他所代表的山东小麦育种的卓越成就。我设想,这本书必然会详尽地阐述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个优良品种的问世,更会深入挖掘这些品种背后的育种思路、技术创新和科学方法。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陆懋曾先生及其团队是如何利用山东丰富的遗传资源,通过科学的育种策略,选育出一批又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我期待看到关于育种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智慧和毅力克服的。例如,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威胁,或者极端气候条件下,山东的育种家们又是如何通过遗传改良,为小麦筑起坚实的“防火墙”。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向我们揭示遗传改良的奥秘,让我们理解基因的语言,掌握新品种的创制之道。我热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理论分析,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育种理念和技术,并思考如何在更广阔的领域应用这些知识。
评分我一直对农业科学,特别是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内容非常着迷,而“山东小麦遗传改良”这本书,虽然我还没能拜读到它的具体内容,但光从书名和作者“陆懋曾”这个响亮的名字,就足以激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期待。陆懋曾先生在小麦育种领域的成就,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创新和对国家粮食安全事业的深切贡献。因此,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系统地梳理山东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走过的那些光辉历程。我想象中,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品种的选育过程,更应该深入剖析每一步的技术突破,每一个关键性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比如,在某个时期,面对某种特定的病虫害或者环境胁迫,育种家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遗传资源,通过杂交、辐射诱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成功地将优良性状定向导入到新的品种中?这些过程背后,一定蕴含着无数次的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育种家们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山东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与其他省份甚至国际上的差异化优势在哪里?是否存在一些独具山东特色的育种策略?比如,是否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或者区域性的农业生产需求,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我脑海中勾勒的画面是,这本书会像一部史诗,讲述山东小麦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提升,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粮食增产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动力。当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遗传改良的一般性原理和方法,并思考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评分当我看到“山东小麦遗传改良 陆懋曾”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山东广袤的田野,以及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陆懋曾先生的名字,在中国小麦育种界,代表着一种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他所带领的团队,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层面的讲解,更可能是一部山东小麦遗传改良的“英雄史诗”,它会详细记录这一领域的发展变迁,以及科学家们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山东地区在小麦遗传改良方面所特有的优势和挑战?比如,山东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其育种目标可能与南方地区有所不同,更加注重高产、稳产和抗旱、抗盐碱等性状的改良。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山东小麦育种策略的演变进行梳理,分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育种家们是如何调整方向,应对挑战,并不断取得突破的。我尤其想了解,陆懋曾先生及其团队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适应山东乃至全国农业生产需求的小麦新品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里面充满了科学的严谨,也饱含着育种家们对土地和人民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