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No 1)
定价:98.00元
作者:矫梅燕,周广胜,陈振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097621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皮书采用“要素—过程—结果—评估”的逻辑思路,从全国、主要农区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三个层次,分析了1961-2010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农业病虫害变化、农业种植制度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从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复种指数、品种布局和生产管理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目录
Ⅰ 总报告
1 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适应措施
一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不利影响已经逐渐显现
二 受气候变暖影响,中国农业病虫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三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建议
Ⅱ 专题报告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资料与方法
一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二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3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 气候变化
二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三 粮食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四 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4 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 干旱
二 洪涝
三 高温热害
四 东北低温
五 霜冻
5 农业病虫害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一 农业病虫害变化
二 粮食作物病虫害变化
三 农业病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6 种植制度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 种植北界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二 主要农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7 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一 调整作物播种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二 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气候暖干化与病虫害影响
三 采用小麦节水栽培模式,科学应对麦区冬春连旱
四 调整作物复种指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五 调整作物种植面积与品种布局,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六 针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异,科学调整主要农区生产管理方式
七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强调适应与减缓对策措施并举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矫梅燕,女,1962年出生,理学硕士、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兼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秘书长、THORPEX科学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是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评估报告的总设计者。。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常委(IGBP-C)及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的教授,《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应用生态学报》和《生态学杂志》编委。2012年9月24日,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常委(C-IGB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组长(2000年-2003年); 《植物生态学报》副主编(1999年-2004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2004年)。
周广胜,男,1965年出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陈振林,男,1968年出生,理学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先后从事气候变化、国际气象合作、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层面的报告,而是更加侧重于“怎么办”。作者们在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应对策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适应性耕作技术、新品种选育以及灾害预警系统构建等方面的论述,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看到,面对气候变化,中国农业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报告中提及的一些创新性案例,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觉得,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前提是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拥抱变化,并付诸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行动指南,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也为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它让我在感受挑战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农业的潜力与未来,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更多关注和期待。
评分这本《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务实,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评估来阐述气候变化带来的具体挑战。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受影响程度的细致分析,这种细致性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为后续的应对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完报告,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农业在复杂气候环境下的“体检报告”,其中既有对潜在风险的预警,也隐含着对未来发展的审慎思考。作者们用严谨的数据和深入的洞察,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业在气候变化浪潮中如何前行、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宏大画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农业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农业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对于任何关心中国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参考读物,它引发了我对未来农业科技、政策制定以及农民自身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更多关注和期待。
评分老实说,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忧它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们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层层剖析。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有说服力,它们贴近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区干旱、洪涝、极端高温等气候事件对粮食产量、作物品质甚至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都有翔实的数据支撑和生动的描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气候变化并非遥远的理论,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株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升级的契机,让我们不再仅仅将气候变化视为环境问题,而是将其上升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农业的韧性有了新的认识,也对科学家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用专业的知识为中国农业筑起一道道防线,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更多关注和期待。
评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的问世,在我看来,是一份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体检报告”。它以严谨的态度,深入剖析了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对中国农业土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产品供给等各个环节造成的深刻影响。书中翔实的数据和案例,精准地描绘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面临的独特气候风险,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的产量波动,到长期干旱、洪涝对耕地质量的侵蚀,再到病虫害传播模式的改变,无不触及农业生产的根本。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科学的评估,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农业在气候变化面前的脆弱性,也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读后,我不仅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政策调整以及区域性适应策略来增强农业韧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更多关注和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气候变化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包括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等多个层面,这不仅仅是挑战,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作者们用详实的调查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农业脆弱点,也让我们看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例如水资源短缺对灌溉的影响,极端天气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病虫害传播范围和频率的变化等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并非仅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农业、科技、政策、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发展模式,必须积极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起点,也激发了我对于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政策引导以及农民培训来提升农业韧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接下来的农业发展充满了更多关注和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