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信息与网络空间安全 2015
定价:58.00元
作者:陈彪
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439691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尝试从网络协议栈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它对TCP/IP模型的描述是完整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作为信息安全的基础,“知己知彼”是必须的。但是,在深入到应用层的安全协议时,比如TLS/SSL的握手过程和证书管理,似乎处理得比较简略。在实际工作中,证书链的信任建立和过期管理是导致大量安全事件的常见原因,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更详尽的剖析和故障排查指南,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这本书的命名是“信息与网络空间安全”,这个“网络空间”的范畴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它包含了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ICS)乃至更深层次的电磁频谱安全。我浏览了一遍目录,对于非传统信息网络的特定安全挑战,比如针对SCADA系统的渗透测试思路,似乎没有太多的着墨。因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聚焦于传统IT基础设施安全领域的经典参考书,对于那些希望全面掌握未来安全版图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具前沿导向的读物来共同研读,才能构建一个全面且与时俱进的安全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光缆和数据流的线条,视觉冲击力挺强,让人一眼就能联想到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不过,我拿到书后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网络协议到相对深入的加密技术,这范围跨度有点大,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面面俱到的。我个人是做一些偏应用层的安全测试的,所以对底层网络架构的理论知识了解得相对薄弱,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系统性的梳理。最近行业内对零信任架构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不知道这本2015年的书里是否对早期的概念有过铺垫或者讨论,毕竟安全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但基础的理论框架通常是相对稳定的。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讲解复杂的安全概念时,是否能用贴近实际案例的方式来阐述,毕竟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实际应用场景,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读起来也枯燥乏味。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攻防思维,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总而言之,初步印象是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想覆盖一个比较广的知识面,能否深入浅出地平衡好广度与深度,将是决定它阅读体验的关键所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冲着作者的名字去的,陈彪这个名字在安全圈子里还是有些知名度的,所以我对书中的内容抱有一定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独到的见解或者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陷阱”和“技巧”。但是,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稍微偏向于教科书式的严谨和梳理,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过于平铺直叙,缺乏那种“醍醐灌顶”的惊喜感。比如在讲解防火墙策略配置时,内容详实是好事,但如果能多穿插一些实际企业环境中常见的错误配置导致的安全事件分析,那就更有价值了。我期待的是一种“过来人”的经验分享,而不是标准的官方文档复述。此外,这本书出版于2015年,这个时间点在信息安全领域意味着很多技术栈可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如对容器安全、云原生安全这些新兴领域的探讨可能就比较欠缺。我得做好心理准备,可能需要将书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理论基础,然后结合近几年的新标准和新工具进行二次学习和补充。但无论如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是不错的,希望它能在基础概念的构建上帮我补齐短板。
评分对于一本技术专著而言,书中的图表质量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对清晰表达的重视程度。这本书中的一些流程图和架构示意图,说实话,线条有点粗糙,而且很多时候标签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使得理解复杂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变得有些困难。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文字描述,才能勉强拼凑出完整的逻辑链条。我特别在意系统安全模型的设计,比如如何安全地实现权限分离和最小授权原则。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可复用的模型框架,而不是零散的配置建议。例如,在讲解SELinux或AppArmor这类强制访问控制机制时,如果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业务场景,一步步演示如何为其定制一个最小权限策略,读者的收获将会是巨大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了大量的“是什么”和“怎么做”的细节,但在“为什么这样设计”的深层逻辑和“如何应对未知威胁”的架构思维上,似乎有所欠缺。这对于希望成为系统架构师而非仅仅是初级运维或测试人员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遗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说实话,有些令人费解。字体大小和行间距似乎没有经过最优化的调整,导致在阅读大段的专业术语和代码示例时,眼睛很容易疲劳。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涉及位运算或者复杂的正则表达式时,如果能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加粗来突出关键部分,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我花了好大力气才适应这种略显拥挤的版式。内容方面,我注意到它在描述网络攻击的手法时,似乎更侧重于传统的DoS、SQL注入这类比较经典的问题。虽然这些基础仍然是重中之重,但现在APT攻击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越来越高,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横向移动、权限维持或者针对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漏洞分析。毕竟,如今的安全防御体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打地鼠”游戏,而是需要更宏观的态势感知能力。这本书如果能在“防御理念”的先进性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发现漏洞”的层面,那就更符合当前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了。目前的阅读感受,更像是在重温一本扎实但略显陈旧的入门教材,需要读者自己去“翻译”和“更新”一部分内容来适应当前的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