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网络融合与交叉业务竞争研究 |
| 作者 | 胡汉辉,顾成彦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89339 |
| 出版日期 | 2010-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根据拉丰和泰勒尔合作出版《电信竞争》十年来电信、电力、航空等具有(或部分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产业的新变化,以现实中涌现的网络融合现象为背景,研究网络融合环境下运营商之间的交叉业务竞争问题。作者将网络融合视为网络之间需求功能的整合过程,从纵向考察网络运营商之间商业模式的融合,从横向考察网络运营商的平台包络市场进入,试图通过针对网络融合问题的“量化”分析,为网络融合建立统一的、基于主流分析方法的研究范式。作为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考虑,本书还讨论了监管机构如何适应和推动网络融合进程问题,利用多维激励理论为规制者设计了适用于多维运营商的规制合约。本书的讨论在理论上将能进一步完善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丰富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将能给网络运营商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给规制者提供有益的政策依据,给大众消费者创造合意的市场环境。 本书适合理论研究者、企业经营者、官员、研究生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章 网络融合:发展及其定义 1.1 网络融合的发展及其“量化”分析难题 1.2 现有研究的回顾 1.3 问题定义与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写作结构 第2章 网络的融合化发展:从现象到理论 2.1 世界范围内的三网融合趋势 2.2 中国的三网融合背景与进程 2.3 其他网络的融合化发展趋势 2.4 融合存在的共性特征与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纵向融合:关于不同商业模式的交叉业务竞争 3.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商业模式选择 3.2 不同商业模式的网络外部性特征 3.3 同质商业模式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3.4 不同商业模式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3.5 案例讨论:我国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横向融合:关于不同产品组合的交叉业务竞争 4.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产品组合选择 4.2 多产品复合市场的市场结构特征 4.3 基于单向进人的平台包络竞争 4.4 基于双向进入的平台包络竞争 4.5 案例讨论:上海市的三网融合竞争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维融合:统一的框架及动态的扩展 5.1 网络融合过程中运营商的投资创新激励 5.2 多市场边多产品维复合市场的结构特征 5.3 多边复合市场中的平台包络策略 5.4 多边复合市场中的投资创新行为 5.5 案例讨论:微软与谷歌的平台包络竞争及创新激励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策融合:网络融合时代的竞争与规制机制设计 6.1 网络融合对竞争与规制政策的挑战 6.2 基于融合趋势的网络中性规制——为何规制 6.3 基于共同代理的规制机制设计——由谁规制 6.4 基于多维激励的规制机制设计——如何规制 6.5 案例讨论:英国的三网融合与规制机构融合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书的主要工作 7.2 本书的主要结论 7.3 有待进一步展开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规制效率的评价与算例 A.1 规制效率研究的参照标准 A.2 规制效率研究的常见方法 A 3 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市场拆分效率评价及算例 A 4 基于DEA投影定理的电信业市场设计研究及算例 A.5 基于SFA模型的我国电信业规制合约激励强度的估算及算例 术语表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将以现实中涌现出的大量网络融合现象为背景,研究网络融合趋势下运营商之间的交叉业务竞争问题。通过分析网络融合复合市场的多维空间性、网络外部性以及系统竞争性特征,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两个角度分析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行为;而后本书对纵向和横向融合的相关模型进行了统一,并应用统一模型讨论了网络融合趋势下运营商的投资创新激励问题。*后,本书讨论了网络融合时代的竞争与规制政策设计命题。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回想起那个充满创新和变革的年代。我记得,当我们还在感叹3G网络的到来时,4G的步伐已经悄然临近,而互联网的触角更是无处不在,从PC端延伸到移动端,再到各种智能设备。这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是“网络融合”的强大驱动力。而“交叉业务竞争”,更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征。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当传统通信、互联网、媒体等行业界限变得模糊时,会激发出怎样的商业活力和竞争格局。那些曾经的巨头们,如何打破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涉足新的领域?那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又如何凭借技术优势,挑战传统行业的权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析,在这种跨界融合的背景下,企业是如何制定营销策略,如何构建商业生态,以及如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技术洪流中,那些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的企业,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自我超越的。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顾,更可能蕴含着对未来商业发展的深刻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时代。我记得那时候,“互联网+”的概念还没有被广泛提及,但网络融合的趋势已经悄然兴起。电信运营商不再仅仅提供语音通话,开始涉足互联网接入、移动数据服务;互联网公司则从信息提供者,逐渐向内容生产者、平台运营者转型,并开始布局通信和硬件领域。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必然带来了激烈的“交叉业务竞争”。我猜想,这本书会非常深入地解析,在这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企业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又是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去争夺新的市场份额的。比如,数据的重要性在那个时期开始凸显,网络融合使得海量数据的产生和收集成为可能,这又为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服务和精准营销提供了基础。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技术融合如何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以及企业在应对这种模式创新时,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策略。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关于那个时期商业演变的独特视角,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竞争与合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相当具有时代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网络相互渗透的那个时期。我记得那时候,3G、4G网络刚刚普及,宽带也逐渐进入家庭,大家对“融合”和“交叉”的概念充满了好奇和讨论。这本书的作者,胡汉辉和顾成彦,名字也带着一股研究者的严谨和深度。虽然我还没有亲自翻开这本书,但仅仅从书名和作者信息,我就能想象到它可能探讨的议题: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广电等不同领域的企业,是如何打破界限,进入彼此的业务范围,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怎样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策略。我特别期待它能解析那些曾经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创新业务,比如 IPTV、VoIP,以及后来移动支付、O2O等,这些都是网络融合催生出的“交叉业务”的鲜活案例。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那样的历史节点,技术如何驱动商业格局的重塑,以及企业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还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毕竟,研究“竞争”离不开对市场动态的细致观察。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网络融合与交叉业务竞争研究》,我的思绪立刻飘回了那个互联网刚刚起飞,万物互联的雏形逐渐显现的时代。我仿佛能看到,各种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开始互相连接,互相渗透,就像水流汇入江河,形成更广阔的水系。而“交叉业务竞争”,这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直接指向了商业世界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同行业、不同巨头之间的博弈。我猜想,这本书会非常详实地分析,当这些网络融合之后,会催生出哪些新的业务形态?比如,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视频通话、在线教育、智能家居,在当时可能还是非常前沿的概念。而这些新业务的出现,必然会引起原有市场的震动,那些在单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企业,如何应对来自“跨界者”的挑战?又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在这个新的竞争格局中生存并发展?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技术融合是如何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以及企业在面对这种颠覆性变革时,所表现出的战略智慧和执行力。这本书,或许是一本关于那个时代商业生态演变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年份,9787030289339,让我回忆起那个网络经济开始蓬勃发展的年代,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速度之快,让很多传统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当时,“融合”和“交叉”这两个词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概念,更是商业战略层面的核心。我印象中,那时候的通信业,从单一的话音服务,到数据、视频、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多元化,每一步都充满了变革。而像互联网公司,从最初的门户网站、搜索服务,逐渐向社交、电商、内容分发等领域延伸,与传统通信运营商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这本书,我猜想,可能深入剖析了这种“跨界”带来的冲击波,是如何打破原有市场格局的,又为消费者带来了哪些新的体验和选择。特别是“竞争”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当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价格战、服务战、技术战,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这本书或许能从宏观的产业视角,解读这些微观商业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困境。我相信,阅读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商业决策,以及那些曾经引领潮流的企业是如何抓住时代脉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