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基础
定价:59.00元
作者:曹白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212816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本能让你快速了解现代电子制造技术的工具书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电子产品设计与工艺”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共13章,主要内容有电子设备设计概论、电子产品的热设计、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电子设备的工程设计、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装配焊接技术、电子装连技术、表面组装技术、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工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曹白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授,美国SMTA协会会员,四川SMT协会会员高级顾问。多年来,负责本院该领导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同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已出版教材五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有一种专业书籍的厚重感,油墨的色泽非常饱满,即便是图表和电路图的线条也清晰锐利,没有任何模糊不清的现象。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纸张的选择,感觉像是采用了高克重的铜版纸,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对照的理工科教材来说简直是福音。内页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心思,文字和图示的布局疏密得当,没有那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压迫感。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结构剖面图,立体感极强,配色上主要采用了黑白灰和少量的高亮色来区分不同材质或功能模块,这种克制的色彩运用反而凸显了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个人觉得,单从实体书的制作工艺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可以长期保存和参考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即便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是一件相当有分量的陈设,散发着一种技术领域的可靠气息,让人对里面的内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值。这种对实体品质的重视,在现在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章节组织和逻辑递进上的巧妙安排,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机械地将知识点平铺直叙,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地图。全书的脉络仿佛是沿着一个完整的产品从概念到批量生产的生命周期展开的:从最初的材料科学基础和可靠性分析入手,逐步过渡到PCB的设计规则和布线策略,随后深入到关键的元器件选型和封装要求,最后才聚焦于制造装配环节的工艺控制和测试验证。这种“自上而下,层层深入”的结构,使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将新学的知识点嵌入到已有的认知框架中。特别是关于热管理和电磁兼容(EMC)章节的处理,作者巧妙地将其作为贯穿整个设计流程的“红线”来强调,而不是简单地放在最后作为两个独立章节来介绍。这种全局观的培养,对于未来从事复杂系统集成工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教会我们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工艺和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这本书在插图和图示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绝非那种为了凑页数而随意堆砌的示意图。我翻阅了很多关于材料微观结构和失效分析的部分,很多插图直接采用了高分辨率的扫描电镜(SEM)照片,并且配有详细的标注说明,那些晶界、孔隙、裂纹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在描述复杂的工装夹具或自动化流水线布局时,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透视图和流程图,使得原本抽象的机械运动和物理交互过程变得一目了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张关于多层板钻孔偏差的控制图,它不仅展示了理想状态下的孔位,还用不同颜色和阴影标出了公差范围内的实际偏移区域,这种视觉化的信息传达效率远胜于冗长的文字描述。看得出来,编辑和作者在图文匹配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确保每一张图片都是在为理解核心概念服务,而不是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的多年心得,语调非常平实,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尽量用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工艺流程。举例来说,在讨论表面贴装技术(SMT)的焊接良率提升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统计过程控制(SPC)模型,而是先描述了实际生产线中可能遇到的锡膏印刷偏差、贴片机回弹力不均等具体问题,然后才循序渐进地引入理论分析。这种“先现象,后理论”的叙事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让人感觉技术知识是活的、可触摸的,而不是书本上冰冷的公式。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会穿插一些“过来人的忠告”,比如“在进行波峰焊治具设计时,千万不要忽略板材的热膨胀系数”,这些细节之处,透露出作者深厚的现场经验,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理论教科书,而是在接受一位导师的私房指导,非常实用和接地气。
评分关于本书的参考价值和深度,我想说它在基础理论的深度挖掘和前沿技术应用的结合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你明白“为什么要做”;而对于资深工程师而言,它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探讨,比如特种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先进封装技术(如Chiplet或3D集成)对传统工艺流程的冲击,提供了值得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和参考文献。书中引用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比如IPC系列标准的应用解读)非常及时和准确,这使得书中的内容具备了即时的工业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份行业趋势的预研报告,它没有过度渲染那些尚未成熟的“未来科技”,而是专注于当下工业界正在广泛采用且行之有效的主流工艺,同时对未来几年的技术演进方向进行了审慎的预测,这对于制定研发路线图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