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
定价:30.00元
作者: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040208696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共分4个部分:部分为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第二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工作实施方案和细则;第三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与分析;第四部分为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统计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二)内外科体检
内外科体检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健康筛选,为体质健康监测统计样本输送“正常”学生。体检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内科医师负责。每个检测队应有一名内科主治医师负责业务指导和会诊工作。
使用器材:诊断床、听诊器、。
检查方法:按照病史采集方法询问病史,按物理诊断方法进行体格检查。对检测卡片(见附表2: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网络工作检测卡片(2))写明的重点项目,逐项填写清楚。将根据病史、体征即可诊断的疾病,经必要检查确定的现患疾病,是否允许参加身体素质测定等意见,写入“体检小结”栏内,主检医师。对体检中发现的阳性体征,应进一步进行检查,必要时通知家长,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凡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得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因此不列人体质测定的统计样本:
(1)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有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哮喘、肝炎、肾炎等);
(2)身体发育异常(如侏儒症、巨人症);
(3)身体残缺、畸形者(如严重脊柱侧弯、鸡胸、跛足、明显的O型腿和X型腿等);
(4)急性病患者,或近一个月内曾患高烧、腹泻等急性疾病而体力尚未恢复者;
(5)女生月经期。
对能够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的受检者,应将检测卡片上“是否能参加素质项目测试”中的“是”字圈住;相反,如不能参加身体素质项目测试,应圈住“否”字。后者不列入统计样本。
序言
从一个仅仅关注教育公平和学生福祉的观察者角度来看,2004年的这份健康监测报告,更像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它锁定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教育体制对学生生理健康影响的一个侧面。我特别好奇的是,报告中是如何界定“健康”的标准的。是沿用了传统的体能测试体系,还是已经开始引入更现代化的、更关注心理健康的指标?如果是后者,那这份报告在当时就具有前瞻性;如果是前者,那么它可能暴露了现有评价体系的滞后性。此外,我想知道报告是否对不同类型学校(如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比较。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往往首先体现在学生体质的差异上。如果报告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鸿沟,那么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份健康数据,而成为了社会公平问题研究的有力佐证。这种自上而下的普查数据,其力量在于它能穿透个别案例的偶然性,揭示系统性的、结构性的问题。因此,对于研究中国教育史和公共卫生史的人来说,这份报告无疑是构建那个时期社会图景不可或缺的砖石。
评分这本《中国学生体制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的出版,无疑为我们理解彼时中国青少年群体的体能现状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横截面。我之所以关注这类官方发布的统计性报告,是因为它们往往比那些零散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个案研究更具宏观指导意义。2004年,正值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期,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生活习惯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化,这份报告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基准线,让我们得以审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国家层面对“健康”这一核心指标是如何进行量化和追踪的。虽然我手头没有具体翻阅,但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推测,它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原始数据、统计图表和分年龄、分区域的对比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如何细致地描摹出骨骼发育、心肺功能、身体形态等关键指标的分布情况,尤其关注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被忽视的健康风险因素。一个优秀的监测报告,不应只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应该能够揭示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如果报告能深入剖析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健康差异,那它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工作者而言,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它代表了一种国家层面的责任感,即对未来劳动力基础的健康投资,其严肃性和严谨性是任何市场化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将这份2004年的监测报告置于当下的视角来审视,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对比参照系”。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学生健康问题,比如屏幕时间过长、运动时间缺乏,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初现端倪,而这份报告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对于像我这样关注代际差异的研究者来说,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代人的体能水平是如何随着社会环境的演进而发生变化的。如果报告中显示出某些指标相较于更早的年份出现了显著下滑,那么这份报告就成了一份“警示录”,提醒着我们忽视长期健康投入的代价。它不是一份政策倡导书,但其数据本身就构成了最有力的政策倡导——因为数据是客观的、不可辩驳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背景也意味着这份资料是面向学术界的,其严谨性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素养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总而言之,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反映时代侧影的档案,是理解中国教育史和社会变迁中“人”这一核心要素不可或缺的文本。
评分这份报告所承载的“监测”意图,本身就说明了当时决策层已经意识到,教育的成功不能仅仅以升学率来衡量,身体素质这一“隐性成本”必须被纳入考量。我个人对这类大型、全国性的数据采集项目总是抱有一种敬意,因为组织和实施这样的监测工作,其背后涉及的行政协调、技术标准统一、数据质量控制是极其复杂的工程。2004年,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正在逐步提升,这份报告的样本量和覆盖面,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高度,那么它对后续历年监测报告的规范化制定,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我希望看到的不仅是“合格率”的数字,更是对“不合格”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描述——例如,是肌肉力量不足,还是心血管负荷过重?只有清晰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这份报告,在我看来,是国家教育管理体系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提供了一种量化评估教育质量的新维度,跳脱了纯粹的知识和分数范畴。
评分读完(或至少是了解到)这样一份专业性极强的年度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数据背后的故事往往比任何修饰过的文字都更具冲击力。这份《2004年监测报告》横跨了整个教育系统,其样本的代表性必然是巨大的,这使得它的结论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我个人对“体制健康监测”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治理思路。在那个年代,随着升学竞争的白热化,关于学生“过劳”和“体质下降”的社会讨论已经非常多了,但缺乏的就是权威的数据支撑。这份报告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体检表”,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学生群体的整体健康水平,无论这个结果是令人鼓舞还是警示,它都提供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基础。我设想,报告中对于近视率、肥胖率以及耐力指标的记录,必然反映了当时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从传统的户外活动转向了案头学习的增加。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背景也暗示了其面向的读者群——教育研究者、高校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这决定了报告的深度和专业术语的运用,它不是给普通家长“快速阅读”的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咀嚼和交叉验证的研究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