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學生體製健康監測網絡2004年監測報告
定價:30.00元
作者: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040208696
字數:
頁碼:2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2004年監測報告》共分4個部分:部分為教育部關於2004年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公告;第二部分為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工作實施方案和細則;第三部分為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與分析;第四部分為200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統計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二)內外科體檢
內外科體檢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健康篩選,為體質健康監測統計樣本輸送“正常”學生。體檢由具有一定臨床經驗的內科醫師負責。每個檢測隊應有一名內科主治醫師負責業務指導和會診工作。
使用器材:診斷床、聽診器、。
檢查方法:按照病史采集方法詢問病史,按物理診斷方法進行體格檢查。對檢測卡片(見附錶2: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網絡工作檢測卡片(2))寫明的重點項目,逐項填寫清楚。將根據病史、體徵即可診斷的疾病,經必要檢查確定的現患疾病,是否允許參加身體素質測定等意見,寫入“體檢小結”欄內,主檢醫師。對體檢中發現的陽性體徵,應進一步進行檢查,必要時通知傢長,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凡根據病史、體格檢查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得參加身體素質項目測試,因此不列人體質測定的統計樣本:
(1)心、肺、肝、腎等重要髒器有病(如心髒病、高血壓、肺結核、哮喘、肝炎、腎炎等);
(2)身體發育異常(如侏儒癥、巨人癥);
(3)身體殘缺、畸形者(如嚴重脊柱側彎、雞胸、跛足、明顯的O型腿和X型腿等);
(4)急性病患者,或近一個月內曾患高燒、腹瀉等急性疾病而體力尚未恢復者;
(5)女生月經期。
對能夠參加身體素質項目測試的受檢者,應將檢測卡片上“是否能參加素質項目測試”中的“是”字圈住;相反,如不能參加身體素質項目測試,應圈住“否”字。後者不列入統計樣本。
序言
從一個僅僅關注教育公平和學生福祉的觀察者角度來看,2004年的這份健康監測報告,更像是曆史文獻的一部分,它鎖定瞭那個特定的時間點上,教育體製對學生生理健康影響的一個側麵。我特彆好奇的是,報告中是如何界定“健康”的標準的。是沿用瞭傳統的體能測試體係,還是已經開始引入更現代化的、更關注心理健康的指標?如果是後者,那這份報告在當時就具有前瞻性;如果是前者,那麼它可能暴露瞭現有評價體係的滯後性。此外,我想知道報告是否對不同類型學校(如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城市學校與鄉村學校)進行瞭細緻的區分比較。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往往首先體現在學生體質的差異上。如果報告能夠清晰地勾勒齣這種鴻溝,那麼它就不再僅僅是一份健康數據,而成為瞭社會公平問題研究的有力佐證。這種自上而下的普查數據,其力量在於它能穿透個彆案例的偶然性,揭示係統性的、結構性的問題。因此,對於研究中國教育史和公共衛生史的人來說,這份報告無疑是構建那個時期社會圖景不可或缺的磚石。
評分讀完(或至少是瞭解到)這樣一份專業性極強的年度報告,我最大的感受是,數據背後的故事往往比任何修飾過的文字都更具衝擊力。這份《2004年監測報告》橫跨瞭整個教育係統,其樣本的代錶性必然是巨大的,這使得它的結論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我個人對“體製健康監測”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它體現瞭一種自上而下的、係統性的治理思路。在那個年代,隨著升學競爭的白熱化,關於學生“過勞”和“體質下降”的社會討論已經非常多瞭,但缺乏的就是權威的數據支撐。這份報告就像是那個時代的一個“體檢錶”,客觀地記錄瞭當時中國學生群體的整體健康水平,無論這個結果是令人鼓舞還是警示,它都提供瞭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基礎。我設想,報告中對於近視率、肥胖率以及耐力指標的記錄,必然反映瞭當時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從傳統的戶外活動轉嚮瞭案頭學習的增加。高等教育齣版社的齣版背景也暗示瞭其麵嚮的讀者群——教育研究者、高校管理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這決定瞭報告的深度和專業術語的運用,它不是給普通傢長“快速閱讀”的讀物,而是需要細細咀嚼和交叉驗證的研究資料。
評分將這份2004年的監測報告置於當下的視角來審視,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對比參照係”。我們現在討論的很多學生健康問題,比如屏幕時間過長、運動時間缺乏,在二十年前就已經初現端倪,而這份報告就是最直接的證據。對於像我這樣關注代際差異的研究者來說,這份報告的價值在於,它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代人的體能水平是如何隨著社會環境的演進而發生變化的。如果報告中顯示齣某些指標相較於更早的年份齣現瞭顯著下滑,那麼這份報告就成瞭一份“警示錄”,提醒著我們忽視長期健康投入的代價。它不是一份政策倡導書,但其數據本身就構成瞭最有力的政策倡導——因為數據是客觀的、不可辯駁的。高等教育齣版社的背景也意味著這份資料是麵嚮學術界的,其嚴謹性要求使用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統計學素養纔能充分挖掘其潛力。總而言之,它是一份沉甸甸的、反映時代側影的檔案,是理解中國教育史和社會變遷中“人”這一核心要素不可或缺的文本。
評分這本《中國學生體製健康監測網絡2004年監測報告》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理解彼時中國青少年群體的體能現狀提供瞭一個極其珍貴的橫截麵。我之所以關注這類官方發布的統計性報告,是因為它們往往比那些零散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個案研究更具宏觀指導意義。2004年,正值社會經濟快速轉型期,青少年的學習壓力、生活習慣正在經曆劇烈的變化,這份報告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基準綫,讓我們得以審視在特定曆史時期下,國傢層麵對“健康”這一核心指標是如何進行量化和追蹤的。雖然我手頭沒有具體翻閱,但從書名和齣版信息推測,它必然包含瞭大量的原始數據、統計圖錶和分年齡、分區域的對比分析。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如何細緻地描摹齣骨骼發育、心肺功能、身體形態等關鍵指標的分布情況,尤其關注那些在城市化進程中可能被忽視的健康風險因素。一個優秀的監測報告,不應隻是冰冷的數據堆砌,而應該能夠揭示齣政策乾預的必要性與有效性。如果報告能深入剖析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健康差異,那它對教育政策製定者和公共衛生工作者而言,就具有無可替代的參考價值。它代錶瞭一種國傢層麵的責任感,即對未來勞動力基礎的健康投資,其嚴肅性和嚴謹性是任何市場化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份報告所承載的“監測”意圖,本身就說明瞭當時決策層已經意識到,教育的成功不能僅僅以升學率來衡量,身體素質這一“隱性成本”必須被納入考量。我個人對這類大型、全國性的數據采集項目總是抱有一種敬意,因為組織和實施這樣的監測工作,其背後涉及的行政協調、技術標準統一、數據質量控製是極其復雜的工程。2004年,信息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正在逐步提升,這份報告的樣本量和覆蓋麵,如果能夠達到預期的高度,那麼它對後續曆年監測報告的規範化製定,起到瞭奠基性的作用。我希望看到的不僅是“閤格率”的數字,更是對“不閤格”或“亞健康”狀態的具體描述——例如,是肌肉力量不足,還是心血管負荷過重?隻有清晰地知道問題齣在哪裏,纔能有的放矢地進行乾預。這份報告,在我看來,是國傢教育管理體係從粗放管理嚮精細化、科學化管理邁進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提供瞭一種量化評估教育質量的新維度,跳脫瞭純粹的知識和分數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