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企业形象策划(第2版)
定价:33.00元
作者:李森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1211501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企业形象俗称CIS,是企业的视觉形象(VI、理念形象(MD、行为形象(BI)的统称。《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企业形象策划(第2版)》对企业形象策划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在充分介绍和分析CIS核心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一些成功的CIS策划案例,着重从操作层面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形象策划的创意、传播及企业理念、视觉和行为识别系统的策划方法。《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企业形象策划(第2版)》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对企业形象策划方法和技巧的分析、介绍,并就网络时代的企业形象策划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阐述,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经济管理系列:企业形象策划(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企业形象策划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人员在职培训教材和自学参考书。
目录
章导论
1.1企业形象策划概述
1.1.1企业形象概述
1.1.2企业形象策划的定义
1.2企业形象策划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1.2.1CIS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2.2CIS产生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3企业形象策划方法
1.3.1CIS的理论基础
1.3.2企业形象策划的方法
1.3.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方法
1.3.4树立企业形象的原则
1.3.5企业形象的建设重点
第2章企业形象概述
2.1企业和形象
2.1.1企业形象的含义
2.1.2对企业形象内涵重新界定的心理学依据
2.1.3企业形象的定义
2.1.4企业形象要素
2.1.5企业形象的特征
2.2企业和品牌
2.2.1品牌的基本知识
2.2.2品牌定位
2.3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
2.3.1企业文化的概念
2.3.2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
2.3.3企业文化的要素
2.3.4企业文化的内容
2.3.5企业文化的分类
2.3.6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
2.3.7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2.3.8企业文化的功能
2.3.9以企业文化为核心构筑企业形象
2.3.10企业形象的塑造方法
案例一:“森达”的大战略
案例二:国际市场上打出的“海尔”牌
案例三:“一致”从品牌到
案例四:康力与康力文化
第3章企业理念策划
3.1企业理念的概念
3.1.1概念的解释
3.1.2不同学科维度中的企业理念及其研究价值审视
3.1.3美、日、中理念文化的比较
3.1.4企业理念基本概念
3.2企业理念的识别
3.2.1企业理念识别概述
3.2.2理念识别系统
3.3企业理念的策划
3.3.1企业理念开发
3.3.2企业理念定位
3.3.3企业理念实施
案例一:世界企业的经营理念
案例二:浦江饭店的历史回顾
第4章企业行为策划
4.1企业行为的概念
4.1.1企业内部行为
4.1.2企业市场行为
4.2企业行为的识别
4.2.1企业内部识别系统
4.2.2企业对外识别活动
4.2.3企业行为识别界定
4.2.4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企业理念识别系统的关系
4.2.5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形成
4.2.6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构成和目标
4.3企业行为的策划
4.3.1建立识别系统的原则与程序
4.3.2科学构建行为主体
案例:浦江饭店的行为策划
第5章企业标识系统策划
5.1企业标识系统的概念
5.2企业标识系统的识别
5.2.1依据企业标识的不同功能分类
……
第6章企业形象策划的操作
第7章网络时代的企业形象策划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关于“量化评估”的部分,简直是灾难级的模糊。理论上,任何策划工作都需要有可衡量的指标来验证其有效性,但这本书在提供评估框架时,提供的几乎都是一些无法操作或难以获取的数据指标。比如,它建议衡量“品牌亲密度”的标准是“通过匿名问卷收集300份深度访谈数据”,这对于中小企业或预算有限的项目来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更别提那些关于“ROI(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了,复杂到令人发指,而且所依赖的变量——比如“潜在客户的长期价值细分系数”——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找不到可靠的参照物去代入。我尝试着将书中的评估方法套用到我过去参与的一个小项目上,结果发现,要么是我根本无法收集到所需的数据,要么是计算出来的结果毫无意义,无法指导下一步的行动。这本书似乎只适用于那些资源无限、拥有庞大市场调研团队的跨国巨头,对于绝大多数需要精打细算、追求效率的市场人来说,这些评估方法显得既不切实际,又充满了学术上的故弄玄虚,最终让人对如何判断自己工作的成功与否感到更加迷茫。
评分从作者的写作口吻来看,我能感受到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容置疑的说教姿态,仿佛他所阐述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不容辩驳的真理。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削弱了书籍作为学习工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负面舆情时,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坚决否认,并启动法律程序”,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前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沉默”或“强硬”态度的敏感性,以及透明沟通往往能带来更好效果的现实。他似乎将企业形象策划简化成了一套机械的、一成不变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完全忽略了“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利益相关者——的复杂情感和非理性因素在品牌互动中的核心作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暂停下来,在脑海中自动进行“反驳”和“修正”,试图将这些“教条”与我已有的认知进行调和,这使得阅读效率变得极低,感觉我不是在学习,而是在与一位固执的老师进行无声的辩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灾难,初翻开时,我就有一种被密集文字包围的窒息感。字体选择上,它似乎在追求一种复古的、但最终效果却是晦涩难懂的风格,行距和段落间距的设置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有时候紧密得像连在一起,有时候又突然拉开,像是在进行一场毫无逻辑的排版游戏。更要命的是,那些本应起到装饰或引导作用的图表和插图,处理得极其粗糙,像素化严重,色彩搭配也充满了九十年代初期的廉价感,让人完全无法理解它们和周围文字的关联性在哪里。我尝试着去阅读那些似乎被刻意压扁或拉伸的图例说明,但最终我放弃了,因为比起理解内容,我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找茬”游戏,试图从这些混乱的视觉元素中拼凑出一点点关于“策划”的蛛丝马迹。不得不说,如果这是一本教授如何进行视觉传达的书,那它的封面和内页设计本身就是一本反面教材,让人对书中理论的严谨性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适应这种阅读环境,但最终我得承认,这份设计极大地干扰了我的学习过程,使得原本可能清晰的知识点,被这糟糕的呈现方式彻底淹没了。
评分我得说,作者在探讨理论基础时,显得过于热衷于堆砌那些空泛的、教科书式的定义和术语,却鲜少提供任何与当下商业环境接轨的、鲜活的案例支撑。比如,书中花了大篇幅去解释“品牌资产”的经典模型,引用了十多年前的文献作为基石,但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生成内容(UGC)如何重塑企业形象这一核心议题,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用词保守得像是在讨论一份陈旧的商业计划书。我期待能看到一些成功的“黑马”企业,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危机公关的实战分析,或者在新零售背景下,实体店面形象如何与线上体验形成合力,但这些内容在书中几乎找不到踪影。读下来,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企业宣传还主要依赖报纸广告和电视硬广的时代。这种知识的滞后性,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对于一个希望立即应用所学知识的实战派来说,它提供的理论基础过于僵化和过时,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和洞察力,让人感觉这本书仿佛是从一个时间胶囊里取出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呈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跳跃性,它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来引导读者,而是像是一个知识点的碎块收集箱。前一章还在深入讨论企业文化对外部形象的投射作用,分析得颇为细致,仿佛接下来的内容会围绕如何系统地构建和管理这种投射机制展开;然而,下一章却突然转向了对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预算的分配细节,两者之间的过渡生硬得像是被人强行剪辑了一样,缺乏平滑的逻辑承接。这种不连贯性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必须不断地回头查阅前面的章节,试图找出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隐藏联系,但往往徒劳无功。更令人沮丧的是,章节之间的交叉引用也显得混乱不堪,很多地方标注的页码或章节编号似乎是随手写上的,与实际内容对不上号,这进一步加剧了阅读的挫败感,让我不得不怀疑编辑和作者在校对阶段是否投入了足够的精力去梳理整体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