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定价:30.00元
作者:张凤彪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4427306
字数:
页码:1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一,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指数极为匮乏,大多数省市绩效指数处于良好等级以下。绩效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正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公共支出绩效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虽然绩效指数高与低省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各省市之间绩效差异度有扩大的趋势。二,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公共支出绩效呈现出弱相关性。其原因是过度重视竞技体育,轻视群众体育发展,结果导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非常落后,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未能形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公共支出绩效水平。根据上述研究,同时提出了提高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目录
1 绪论
1.1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2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2.1 体育公共支出研究
2.2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2.3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2.4 共识、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3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3.1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3.2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体系
4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现状及问题
4.1 体育公共支出的政策法规
4.2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规模及结构
4.3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存在的问题
5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与影响因素
5.1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5.2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6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遴选
6.2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及权重
6.3 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7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7.1 竞技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
7.2 群众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
7.3 体育公共支出综合绩效评价
8 提高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路径
8.1 加强体育公共支出预算管理
8.2 建立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8.3 注重绩效结果反馈及应用
8.4 完善相关部门的事权和财权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介绍
张凤彪,男,1980年1月出生,中员。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苏州大学体育学在站博士后,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体育概论、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与营销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主持与参与课题18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各类课题7项;公开发表论文25篇,其中,在期刊《体育科学》发表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
文摘
序言
我试着翻阅了其中的一小节,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有力,不拖泥带水,直击问题核心。行文间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学者的严谨与冷静,数据和论据的堆砌处理得当,既保证了说服力,又避免了陷入枯燥的数字泥潭。有些段落的表述方式,简直就像是专业的辩论陈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信服。我比较欣赏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它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理解的损耗,让信息的高效传递成为可能。这种文字功底的体现,让我对全书的阅读质量充满了信心,它绝非那种空泛、浮于表面的论述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非常独特,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焦点紧紧地锁定在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从标题的暗示来看,那种聚焦式的研究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洞见。我猜想,作者很可能采用了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课题,因为要做到透彻的分析,必然需要结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治学态度,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比起那种试图包罗万象却缺乏深度的书籍,我更偏爱这种能在某一细分领域挖掘出金矿的作品,它往往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性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别致,封面选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质感的感觉。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纸张厚度适中,印刷清晰,墨色饱满,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十分舒适。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足见出版方在图书制作上的用心。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仅从外部呈现来看,它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有更多关于设计、装帧和印刷工艺上的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让人一眼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整体思路和论证脉络。从章节标题的设置来看,似乎涵盖了非常宏观的视角,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案例分析,再到未来的展望,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尤其注意到其中关于“评估体系构建”的章节,标题的措辞非常专业且具有前瞻性,这暗示了作者在方法论上的深入探索。这种严谨的框架结构,对于需要系统性学习某个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它就像一个可靠的向导,能引导我们少走弯路,直抵核心要义。我感觉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梳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
评分从这本书散发出的整体氛围来看,它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结合体,而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书页中那些可能存在的图表和模型展示,往往是衡量一本实用性强弱的关键。我预感这些图示部分,或许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它们会将复杂的概念具象化,让原本晦涩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工具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优秀研究性读物的重要标准。我期待着看到那些精心设计的模型如何巧妙地揭示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相信它们会是帮助我构建认知框架的强大辅助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