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配盘
定价:30.00元
作者:毛明春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37749152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术丛书(第十九辑):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本着清晰、有序、合理的原则对形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做了的解析,使读者易于理解和练习;也详细介绍了五行拳练法的分解动作和训练说明,便于读者有个清晰认识,进而易于掌握。这些方法都是经过了多年的练习体悟而不断总结出来的,但这只是攀登形意拳高峰的初步。我发现学练形意拳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天练习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不仅架子经常变化,而且劲力、体感、认识也会经常变化,很多同学者也有同感,这可能就是“变易”吧。记得李桂昌师父说过一句话:“只要是活人就会不停地变。”他在耄耋之年还在体悟,还在思考,还在变化。形意拳的拳架是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拳架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抻筋拔骨的拳架与弹抖发力的拳架就有所不同:前者是慢慢拉,“长筋腾膜”;后者是快速弹抖,全身肌肉协调发力。因此,我们不应拘泥于某种拳架,而是根据练功程度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
内容提要
《国术丛书(第十九辑):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虽是形意拳的初级入门,仅对五行拳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但也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耗时耗力才得以完成。初想对形意拳的形、意、气、力诸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也试图将十二形都编写完成.但在写作过程中才发现论述形意拳是个巨大的工程.且形意拳理法写作的大特点是“知行合一”,若没有亲身的练功体悟是写不出来的,也是不能写的。本着为读者负责的原则,绝不能胡乱编造,更不能异想天开,所以这个大工程不是一人一时之力可以完成的,遂改变写作思路,进行精简,后决定将力量集中在五行拳上,因为五行拳是“母拳”,是形意拳大厦的基础。在多年研练五行拳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五行拳入门容易,但要想得到其精要确是极难。譬如“会走路就会打形意拳”“打拳似走路”,人人都会走路这是天生的本能,从这方面说形意拳是“简易”的,但由于它是在本能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潜能,所以要想得到形意拳的精髓,就必须研究人的站、走、跑等本能运动的机理,进而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
目录
章 形意拳概述
节 形意拳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形意拳心法、功法和技法
第三节 形意拳的运动特点
第四节 形意拳的价值
第二章 形意拳基础练习
节 无极桩
第二节 太极桩
第三节 三体式
第三章 形意拳四象
节 鸡腿
第二节 龙身
第三节 熊膀
第四节 虎抱头
第四章 形意拳基本手型、步型
节 掌型
第二节 拳型
第三节 步型
第五章 五行拳
节 劈拳
第二节 崩拳
第三节 钻拳
第四节 炮拳
第五节 横拳
第六节 五行连环
第七节 进退连环
第六章 练功体悟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形意拳概述
节 形意拳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形意拳心法、功法和技法
第三节 形意拳的运动特点
第四节 形意拳的价值
第二章 形意拳基础练习
节 无极桩
第二节 太极桩
第三节 三体式
第三章 形意拳四象
节 鸡腿
第二节 龙身
第三节 熊膀
第四节 虎抱头
第四章 形意拳基本手型、步型
节 掌型
第二节 拳型
第三节 步型
第五章 五行拳
节 劈拳
第二节 崩拳
第三节 钻拳
第四节 炮拳
第五节 横拳
第六节 五行连环
第七节 进退连环
第六章 练功体悟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比较经典的中国风元素,水墨晕染的底色搭配着刚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上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很厚实,油墨印刷清晰,细节处理得很到位,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白处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像有些武术书籍,内容塞得满满当当,看着就让人头大。特别是书中配的一些插图,线条流畅,动作分解图精准到位,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武术爱好者,但光是看着这些图谱,就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对理解武术的精髓很有帮助。整体来看,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透着专业和匠心精神的书籍,作为收藏品也绝对是上乘之作,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增添几分文化气息。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所阐述的那些关于“象”与“形”的理论体系,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些概念的时候,确实有些晦涩难懂。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地告诉你“怎么做”的套路书,而是更偏向于哲学和原理的阐述。作者似乎很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去剖析武术的内在逻辑,比如五行生克制化在拳法中的体现,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否则很容易就停留在表面。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反复琢磨那些关于“意”与“气”的描述,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我能感觉到作者倾注了大量的毕生所学和感悟,试图将那些无形的、难以言传的武术精髓用文字固定下来,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市面上流传的武术书籍所不具备的。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习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钻研的“字典”级别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作为一个长期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对市面上各种流派的理论都有所涉猎,但这本书在“内功心法”和“实战应用”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尤为出色。很多内家拳的书籍,要么过于玄乎,脱离了人体运动的实际;要么又过于注重技击,忽略了内在的修炼。而这本书非常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它告诉你如何通过意念的引导来达成特定的劲力效果,并且提供了大量可以验证这些理论的练习方法。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一些基础桩功的细节,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身体的连接性增强了许多。这说明书中的理论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对于希望打通理论与实践壁垒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开启新境界的金钥匙,它展现了传统武学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逻辑自洽性。
评分说实话,我这本书买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坦白讲,我还没能完全消化吸收书中的所有内容。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一蹴而就的书。我更倾向于把它当成一本案头的工具书,每次练习完或者遇到瓶颈时,都会翻出来对照着看上几页。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比如,书中对于“螺旋劲”的论述,非常细致地探讨了人体结构与发力路径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角度非常科学和系统。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在实战中融会贯通,但光是阅读这些理论,就让我对自己的日常训练方式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目前的练习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对于那些喜欢刨根问底、追求理论支撑的习武者,这本书的价值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帮助你建立起一个坚固的理论支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一开始读起来略显古朴和严谨,可能不太符合现在快节奏阅读的习惯。它不像现代教材那样力求通俗易懂,而是保留了传统武学典籍那种特有的韵味和节奏感。有时候,我会觉得作者的表达方式带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需要读者自己去细细体会和体会。但正是这种略带挑战性的语言,反而激发了我更大的求知欲。每当我读懂一个晦涩的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我所练习的功法。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教练,它引导你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套路要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