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与电子战导论-(第4版)
定价:99.00元
作者: Paul,J.Hannen,李轲,卢建斌,包中华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118112641
字数: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达与电子战导论(第4版)》之前的几个版本主要都是关于雷达方面的内容,这次的新版本加入了电子战的基础知识。
《雷达与电子战导论(第4版)》从大量复杂的雷达技术中提炼出其根本原理,并成功地利用这些原理将自然现象的规律与复杂的现代系统联系起来。
《雷达与电子战导论(第4版)》内容具有雷达和电子战两方面的深厚基础,可以作为读者的选择。有技术或者商业学位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书中用数学理论描述的有关概念,其中只有部分概念用三角函数描述,极个别概念用微积分描述。
《雷达与电子战导论(第4版)》尤其适合没有任何雷达和电子战背景的初学者阅读、学习。
目录
章 雷达和电子战简介
1.1 雷达系统
1.2 电子战
第2章 雷达系统
2.1 无线电波
2.2 基本的雷达系统
2.3 雷达方程
2.3.1 接收机热噪声
2.3.2 接收机噪声因数
2.3.3 目标信噪比
2.3.4 探测距离
2.3.5 其他形式雷达方程
2.4 基本雷达接收机
2.5 总结
2.6 习题
2.7 参考文献
第3章 目标探测
3.1 目标探测相关问题
3.2 检测理论
3.2.1 基本概率论
3.2.2 接收机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和虚警率
3.2.3 信号加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和发现概率
3.2.4 设计检测门限
3.3 多脉冲融合
3.3.1 非相干融合增益
3.3.2 检测门限、非相干融合增益和Swerling模型
3.4 其他探测技术
3.4.1 累积概率
3.4.2 连续探测
3.4.3 M-N检测
3.4.4 恒虚警率探测
3.5 检测门限和雷达探测距离
3.6 总结
3.7 练习
3.8 参考文献
第4章 雷达天线
4.1 天线增益模式
4.1.1 半功率和空对空波束宽度
4.1.2 旁瓣水平
4.1.3 天线增益模式内天线增益
4.2 反射器天线
4.3 阵列天线
4.3.1 电子控制阵列
4.3.2 用相位变化控制电子波束
4.3.3 基于元件间距和波束控制光栅叶
4.3.4 阵列变薄和旁瓣
4.3.5 阵列设计细节
4.4 总结
4.5 习题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测量与目标跟踪
5.1 雷达波:时域与频域
5.1.1 简单脉冲的特性与匹配滤波理论
5.1.2 脉冲串波形特性
5.1.3 雷达波其他特性
5.2 距离测量
5.2.1 距离分辨率
5.2.2 脉冲压缩
5.2.3 距离模糊
5.2.4 盲区
……
第6章 目标特征
第7章 雷达新概念技术
第8章 电子战概述
第9章 电子战侦察接收机
0章 自卫干扰式电子攻击
1章 电子支援
2章 电子防御
3章 其他雷达和电子战知识
附录1 分贝
附录2 雷达频谱
附录3 傅里叶级数与变换
附录4 习题答案
作者介绍
Paul J.Hannen,分别于1979年和1981年从莱特州立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取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其具有超过30年在雷达和电子战、战场生存能力评估、建模仿真与分析领域的从业经验。Hannen先生致力于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情报获取、武器系统采集、测试与评估以及相关培训活动。在过去的20年中,作为莱特州立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客座教授,他一直为电气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具有研究生水平的学生讲授“雷达系统简介”课程,为研究生讲授“现代雷达理论”课程。
文摘
序言
章 雷达和电子战简介
1.1 雷达系统
1.2 电子战
第2章 雷达系统
2.1 无线电波
2.2 基本的雷达系统
2.3 雷达方程
2.3.1 接收机热噪声
2.3.2 接收机噪声因数
2.3.3 目标信噪比
2.3.4 探测距离
2.3.5 其他形式雷达方程
2.4 基本雷达接收机
2.5 总结
2.6 习题
2.7 参考文献
第3章 目标探测
3.1 目标探测相关问题
3.2 检测理论
3.2.1 基本概率论
3.2.2 接收机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和虚警率
3.2.3 信号加噪声概率密度函数和发现概率
3.2.4 设计检测门限
3.3 多脉冲融合
3.3.1 非相干融合增益
3.3.2 检测门限、非相干融合增益和Swerling模型
3.4 其他探测技术
3.4.1 累积概率
3.4.2 连续探测
3.4.3 M-N检测
3.4.4 恒虚警率探测
3.5 检测门限和雷达探测距离
3.6 总结
3.7 练习
3.8 参考文献
第4章 雷达天线
4.1 天线增益模式
4.1.1 半功率和空对空波束宽度
4.1.2 旁瓣水平
4.1.3 天线增益模式内天线增益
4.2 反射器天线
4.3 阵列天线
4.3.1 电子控制阵列
4.3.2 用相位变化控制电子波束
4.3.3 基于元件间距和波束控制光栅叶
4.3.4 阵列变薄和旁瓣
4.3.5 阵列设计细节
4.4 总结
4.5 习题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测量与目标跟踪
5.1 雷达波:时域与频域
5.1.1 简单脉冲的特性与匹配滤波理论
5.1.2 脉冲串波形特性
5.1.3 雷达波其他特性
5.2 距离测量
5.2.1 距离分辨率
5.2.2 脉冲压缩
5.2.3 距离模糊
5.2.4 盲区
……
第6章 目标特征
第7章 雷达新概念技术
第8章 电子战概述
第9章 电子战侦察接收机
0章 自卫干扰式电子攻击
1章 电子支援
2章 电子防御
3章 其他雷达和电子战知识
附录1 分贝
附录2 雷达频谱
附录3 傅里叶级数与变换
附录4 习题答案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雷达和电子战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做”。作者在分析各种技术的优劣势时,展现了其深厚的功底,同时也非常客观地指出了当前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对其中关于信号处理和频谱分析的部分尤为感兴趣,虽然理解起来需要花费一些心思,但一旦掌握,就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巧妙。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涉及了从早期雷达系统到现代有源相控阵雷达,再到各种电子对抗措施的演变历程,让我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它促使我去思考,在信息化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对抗电磁波,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认知水平都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入门但又不失深度的读物。作者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雷达和电子战的世界。对于那些对这个领域完全陌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它没有回避一些核心的技术细节,但又不会让初学者感到 overwhelming。相反,它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逐步构建读者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技术时,会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演进逻辑和背后的驱动力。书中一些关于雷达方程的推导和解释,虽然有些数学推导,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即使是数学基础不那么扎实的读者,也能通过反复揣摩,获得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确实带我进入了一个我之前几乎一无所知的全新领域。当我打开它的时候,我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将雷达和电子战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学科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了它们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不可或缺的作用。书中的很多概念,比如目标探测的物理原理、信号的传播特性,以及干扰和反干扰的技术,都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进行了阐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复杂公式时,会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际应用案例,这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注重培养读者的系统性思维。读完前面几章,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开始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幕后的信息技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时会插入一些他个人的见解和经验,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子战的战术分析部分,它将技术原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看到了这些技术在战场上的真实作用。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信息对抗的激烈程度。书中的一些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信号和系统。它也让我意识到,在现代战争中,电磁频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场,掌握了电磁频谱的运用权,就等于掌握了先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为其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总体来说,这是一本信息量巨大但又组织得非常清晰的书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使得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紧密。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关于信号调制、解调以及各种干扰技术的原理,虽然有些概念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前沿,但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逐渐能够把握其精髓。书中的一些关于雷达探测性能评估的章节,让我对如何衡量一个雷达系统的优劣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让我开始思考“如何优化”。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了解雷达和电子战的专业人士或有志于此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