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模拟电子技术
定价:15.20元
作者:林春方,杨建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040192261
字数:
页码:1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模拟电子技术》以现代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线,使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各种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将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内讨论、作业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编写过程中,按高职教材在理论上“必需”、“够用”的原则,着重讲清物理概念,避免繁琐的理论计算和推导,着重介绍比较实用的工程计算和近似估算方法。《模拟电子技术》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目录
作者介绍
杨建平,河北阜平人,空军大校军衔,1972年参加工作,1982年入伍。1982年本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1992年赴英访问学者。现为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防空指挥系装备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事装二蚤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教26年来,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空军军事理论研究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国际检索收录7篇,出版专著6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的典范,厚实的书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连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波形图都一览无余,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者重影的情况。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所下的功夫,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解释,使得原本枯燥的公式和理论推导过程都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当讲解某个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时,作者会同时配上一个非常直观的剖面图,辅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理解的门槛。封面设计虽然传统,但配色沉稳大气,传递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很符合电子技术类专业书籍的定位。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在实验室里翻阅的学生来说,这种扎实的物理质量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加分项。 相比那些动辄采用廉价纸张、印刷质量堪忧的教材,这本教材在硬件上的投入绝对是物有所值的,它能经受住长时间、高强度的翻阅和学习,这一点对于工科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非常踏实、可靠的感觉,没有那种为了追求新颖而使用的华而不实的术语,作者的表达非常凝练和精确,完全是工科领域所推崇的严谨态度。他们似乎深知自己面对的是一群需要掌握硬核技术的学习者,因此在遣词造句上选择了最大程度的清晰和客观。例如,在解释某一特定偏置电路的优缺点时,作者会直接给出具体的数值范围对比,或者直接点明“在低频情况下表现良好,但高频响应会显著下降”,这种不加修饰的直接陈述,反而比冗长的描述更具说服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被灌输知识的压迫感,更像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且极度注重效率的导师进行深入的技术探讨,让人感觉知识点是扎实地被“打入”脑海的,而非浮于表面的一掠而过,对于追求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例题的选择非常贴合实际工程需求,它们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代数运算练习,很多都模拟了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参数选择和性能评估过程。每道例题的解答步骤都详尽无遗,关键的计算公式、代入的数值以及最终的结果分析都清晰可见,让人可以轻松地追踪作者的思路。至于章节末的习题部分,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前几道题用于巩固基础概念的理解,中间部分开始引入参数优化或故障分析等稍微复杂的问题,而最后几道大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甚至涉及到一些开放性的设计挑战。这种多层次的练习体系,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它迫使我必须真正理解原理,而不是仅仅记住公式就能应付考试。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读书中关于运算放大器应用的部分,深感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上,而是巧妙地将每一个经典应用电路,比如有源滤波器、积分器、比较器等,都拆解成几个逻辑清晰的小步骤进行阐述。特别是对反馈机制的讲解,那种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我这个原本对负反馈概念感到头疼的人,也豁然开朗。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设计陷阱”和“实际考量”,这才是真正体现出作者实践经验的地方。比如,在讨论带宽限制时,作者会提醒读者注意器件的建立时间(Slew Rate)对信号保真度的影响,这在很多纯理论教材中是会被一带而过的关键细节。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补充说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书本知识,更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有逻辑性,它严格遵循了从基础元件到复杂系统搭建的递进路线。开篇的基础部分,对二极管、三极管的静态和动态特性描述得极其到位,不同工作区域的划分和对应的等效电路图的切换讲解得非常平滑。紧接着过渡到耦合和反馈放大器时,作者没有急于引入复杂的频率响应分析,而是先通过定性的分析让读者理解“为什么需要反馈”以及“反馈如何改变特性”。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确保了学习者不会因为过早接触高深的数学推导而产生畏难情绪。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后面专门辟出了一章来系统地讨论集成电路(IC)的构建模块,比如内部的偏置电路、共源共基结构等,这使得读者能从宏观的“黑箱”应用,深入到微观的“白箱”内部结构理解,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整体的学习曲线设计得非常合理且友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