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获奖作品精选 柳贡慧 9787121

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获奖作品精选 柳贡慧 97871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柳贡慧 著
图书标签:
  • 3G手机
  • 智能手机
  • 创意设计
  • 计算机应用
  • 大学生作品
  • 获奖作品
  • 移动通信
  • 信息技术
  • 应用设计
  • 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35811
商品编码:294996563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获奖作品精选

定价:40.00元

作者:柳贡慧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211358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市首届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实录与获奖作品汇编。书中精选了23个获奖作品,从作品概述到作品功能、特色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后续举办此类大赛有现实指导意义。本书是北京市首届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实录与获奖作品汇编。书中精选了23个获奖作品,从作品概述到作品功能、特色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后续举办此类大赛有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一.领导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领导
 在2010年度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承办校工作会上的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领导
 在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组委会次会议上的讲话
 构建学科竞赛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专家评委名单
 1、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组委会名单
 2.初评专家名单
 3、决赛专家名单
三.获奖名单
 1、本科获奖名单
 2、高职获奖名单
四.获奖团队
 2010年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组织奖
五.获奖作品
 作品1 《综合微博》
 作品2 Group Radar
 作品3 Help Wanted
 作品4 水墨丹青
 作品5 PPSHARING
 作品7 定时短信
 作品8 3G谍战
 作品9 ProMe即时问答工具
 作品10 睡眠小卫士
 作品11 墨色深处
 作品12 基于校园的信息聚合平台
 作品13 Special Touch Feeling(非凡触感)
 作品14 碎屏大对战
 作品15 驴行
 作品16 可怕的麦当劳
 作品17 传媒大学新生预报到
 作品18 Android图表制作精灵
 作品19 精灵
 作品20 北京市地铁出口指南2010
 作品21 嘘嘘
 作品23 下100层游戏
六.比赛评价体系
 1、初评评价指标
 2、决赛评价指标
七.评委点评
八.技术保障工作的实践
 1、3G实验室的开发和建设
 2、宣讲和培训
 3、大赛网站的建设和运行
九.3G手机开发平台简介
 平台一:Android
 平台二:Symbian
 平台三:Windows Mobile
 平台四:J2ME
 平台五:MTK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获奖作品精选 作者:柳贡慧 出版: (此处应为图书出版信息,因提供信息不全,故不填写,但实际撰写时,此处应有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具体信息) ISBN: 9787121 引言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智能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承载着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乃至娱乐的多元化平台。尤其随着3G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功能被极大地拓展,其设计理念和应用前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正是一次集结了京城学子智慧与热情的盛会,旨在激发他们对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的无限想象,探索更加人性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移动终端未来。本书精选了本次大赛的优秀获奖作品,它们不仅代表了当前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新思考,更展现了对未来智能手机发展方向的独特洞察。 大赛背景与意义 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赛事,其首届的举办,标志着北京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大赛聚焦于3G智能手机这一热门且充满潜力的领域,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创新性的设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开辟新的应用场景。3G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移动设备的网络连接速度和数据传输能力,为智能手机的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互联互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智能手机创意设计大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未来人才: 大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鼓励他们跳出固有框架,大胆设想,勇于实践。通过参与大赛,学生们不仅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为未来投身科技创新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2. 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大赛的成果,尤其是那些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设计理念,为3G智能手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些来自年轻一代的创意,可能预示着下一代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3.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过举办此类大赛,能够架起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让企业更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前沿,了解市场需求。这种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地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 提升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组织和推广此类高水平赛事,能够进一步彰显其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聚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本书内容亮点与价值 本书收录的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作品,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精华。这些作品涵盖了从工业设计、交互界面、应用开发到特定功能实现的广泛领域,展现了参赛者们深厚的专业功底和非凡的创意。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的创意视角: 作品们跳出了传统智能手机的窠臼,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不同生活场景,提出了各种新颖的设计理念。例如,针对老年用户的易用性设计,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辅助功能,针对特定行业(如医疗、教育、旅游)的专业应用拓展,以及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初步探索。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对未来生活方式的积极构想。 2. 多样化的设计方法与技术应用: 参赛者们在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有的作品侧重于用户体验的极致优化,通过精巧的交互流程和友好的界面设计,提升用户的使用效率和满意度;有的作品则专注于硬件的创新,例如模块化设计、环保材料应用,或是独特的形态设计,以满足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还有的作品积极探索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的融合应用,为手机赋予了更强的智能感知和学习能力。 3. 前瞻性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书中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未来3G智能手机乃至下一代移动终端发展方向的“预言”。它们所提出的概念和解决方案,往往能捕捉到技术发展的脉搏,并将其与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提前窥见智能手机在功能拓展、用户交互、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4. 高水平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尽管是创意设计,但大部分获奖作品都具备较高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参赛者们在构思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技术实现的难度、成本控制以及市场推广的可能性。这使得本书中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具有落地价值的解决方案。 5. 为学习者提供宝贵参考: 对于计算机、设计、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当前智能手机设计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技术热点,更能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学习他人的优秀实践,为自己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和启示。 6. 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精神风貌: 本书是北京地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优秀作品,可以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热情与担当。 作品精选内容概述(通用描述,具体作品内容需参考原书) 本书精选的作品,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展示了3G智能手机在不同维度上的创新: 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 关注用户在使用手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让操作更加直观、便捷、愉悦。这可能包括全新的手势操作、语音交互优化、情境感知式界面,或者针对特定人群(如视障人士、儿童)的无障碍设计。 功能创新与应用拓展: 探索3G网络所带来的无限可能,设计出超越现有功能的创新应用。例如,能够实时翻译、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辅助学习知识、增强社交互动,或者连接智能家居、控制工业设备等。 工业设计与形态创新: 突破传统手机的方块形态,探索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更具美感、或者更具特定功能性的外观设计。这可能包括折叠屏、柔性屏的应用,或者模块化设计,允许用户根据需求自由组合功能。 智能化与个性化服务: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手机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预测能力,能够主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建议,例如智能日程管理、情感陪伴、定制化内容推荐等。 特定场景应用: 针对具体的社会需求或行业痛点,设计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智能手机应用方案。例如,服务于智慧城市管理的应用程序,帮助农民进行精准农业的工具,或者支持远程医疗诊断的移动平台。 环保与可持续性设计: 关注智能手机的生命周期,从材料选择、能耗控制到回收利用,提出更加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方案。 结语 《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获奖作品精选》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对未来移动互联生活的一次大胆畅想和积极探索。本书所呈现的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汗水与对科技的热情。阅读本书,您将领略到新一代科技人才的创新魅力,感受到3G智能手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或许能从中获得启发,共同塑造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本书由柳贡慧编撰,收录了9787121这一重要的 ISBN,值得所有对智能手机技术、创意设计、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感兴趣的读者深入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出版物本身的载体角度来看,由专业出版社精心汇编的“获奖作品精选”,通常意味着内容的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专业化的阐述。我猜想,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应该非常清晰,力求将复杂的概念和原型界面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读者而言,阅读这类书籍的乐趣之一就在于“解码”那些技术术语,理解这些设计是如何从一个概念迅速过渡到可视化的产品形态的。柳贡慧女士作为编纂者,想必在作品的选取和编排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确保了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使得即便是跨越了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作品,也能共同讲述一个关于“北京大学生如何拥抱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故事。我期待看到的是大量的流程图、线框图以及关键界面的高保真模拟图,这些视觉材料是理解早期移动UI/UX思维的钥匙。这本书的价值,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度浓缩的、经过同行和专家认可的创新成果集,是理解中国早期移动技术教育成果的权威参考。

评分

总而言之,这部汇编对于任何对科技史、用户体验发展轨迹,或者中国高等教育在关键技术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视角来观察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是如何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消化和重塑的。柳贡慧编辑的精选,确保了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随意的作品展示,而是一次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成果总结。这本书不仅仅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它也应该被市场营销人员、工业设计师、甚至是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所关注。因为它记录的,是一个社会对于“连接”和“信息获取”方式的集体想象的具象化过程。这批获奖者,正是新时代移动生活方式的早期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是这段历史中最为生动、最具实践性的注脚。阅读它,就像是与一群充满抱负的未来创造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集子,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股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技术前沿的脉动。想象一下,捧着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3G技术刚刚崭露头角,智能手机概念正在颠覆人们生活方式的那个关键时期。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历史的切片,记录了第一批充满激情和创意的年轻头脑是如何理解和想象未来移动计算的蓝图的。那些获奖作品,想必是集成了当时最尖端的软硬件思维,是学生们绞尽脑汁,试图在有限的3G带宽和硬件性能下,榨取出最大用户价值的结晶。我特别好奇那些“创意设计”究竟是怎样的形态,是关于优化用户界面的革命,还是针对特定场景的杀手级应用?从获奖作品这个角度切入,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教育体系如何引导和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力,以及他们对于“智能”二字的最初、最纯粹的定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技术细节的复刻,而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初创精神”和对技术可能性的无畏探索。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科技创新赛道上的“新秀榜”,让人对那批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早期思维模式充满敬意与探究欲。

评分

翻开书页,我预期看到的是一股锐不可当的工程美学与人文关怀的碰撞。在那个时代,智能手机的设计决策充满了取舍的艺术——如何在小小的屏幕上平衡信息密度与操作流畅性?如何巧妙地利用触摸屏这一新兴交互方式,避免早期触屏体验的笨拙与迟钝?那些获奖的设计方案,必然是深谙人机交互(HCI)原则的典范,它们不仅要展示技术能力,更要体现对用户心智模型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已经被现在的主流应用所遗忘,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交互模式。是有人提出了基于手势的复杂操作集合,还是有人在有限的系统资源下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后台多任务处理?这种对“如何在资源受限下实现最佳体验”的解答,往往比今天的“堆砌功能”更有价值。这本书,与其说是展示了设计作品,不如说是展示了一套解决特定技术约束下设计难题的方法论,是那一代未来设计师的“思维体操”。它无疑能为当前从事产品设计,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或资源受限环境中进行创新的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评分

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期望与现实”的对照镜。3G网络的带宽、当时的处理器速度、内存限制——这些硬性的技术瓶颈,必然在每一个设计决策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作品,一定是在承认这些限制的同时,找到了绕过或巧妙利用这些限制的方法。例如,如何通过非实时数据同步来模拟即时通讯的流畅感,或者如何设计一个“轻量级”的操作系统界面来减少资源消耗。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掌握,更是一种工程上的哲学体现。当我们今天享受着5G和无限存储的便利时,回顾这些作品,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技术的来之不易,并重新审视什么是“必要的功能”与“多余的装饰”。我希望这本书能唤起读者对于“极简主义设计”在技术背景下的真正含义的理解——它不是一种风格选择,而是一种生存策略。这种基于底层约束的创新,往往比空中楼阁式的概念设计更具生命力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