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获奖作品精选
定价:40.00元
作者:柳贡慧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211358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市首届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实录与获奖作品汇编。书中精选了23个获奖作品,从作品概述到作品功能、特色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后续举办此类大赛有现实指导意义。本书是北京市首届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3G智能手机创意设计实录与获奖作品汇编。书中精选了23个获奖作品,从作品概述到作品功能、特色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后续举办此类大赛有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一.领导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领导
在2010年度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承办校工作会上的讲话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领导
在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组委会次会议上的讲话
构建学科竞赛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专家评委名单
1、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组委会名单
2.初评专家名单
3、决赛专家名单
三.获奖名单
1、本科获奖名单
2、高职获奖名单
四.获奖团队
2010年首届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组织奖
五.获奖作品
作品1 《综合微博》
作品2 Group Radar
作品3 Help Wanted
作品4 水墨丹青
作品5 PPSHARING
作品7 定时短信
作品8 3G谍战
作品9 ProMe即时问答工具
作品10 睡眠小卫士
作品11 墨色深处
作品12 基于校园的信息聚合平台
作品13 Special Touch Feeling(非凡触感)
作品14 碎屏大对战
作品15 驴行
作品16 可怕的麦当劳
作品17 传媒大学新生预报到
作品18 Android图表制作精灵
作品19 精灵
作品20 北京市地铁出口指南2010
作品21 嘘嘘
作品23 下100层游戏
六.比赛评价体系
1、初评评价指标
2、决赛评价指标
七.评委点评
八.技术保障工作的实践
1、3G实验室的开发和建设
2、宣讲和培训
3、大赛网站的建设和运行
九.3G手机开发平台简介
平台一:Android
平台二:Symbian
平台三:Windows Mobile
平台四:J2ME
平台五:MTK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出版物本身的载体角度来看,由专业出版社精心汇编的“获奖作品精选”,通常意味着内容的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专业化的阐述。我猜想,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应该非常清晰,力求将复杂的概念和原型界面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读者而言,阅读这类书籍的乐趣之一就在于“解码”那些技术术语,理解这些设计是如何从一个概念迅速过渡到可视化的产品形态的。柳贡慧女士作为编纂者,想必在作品的选取和编排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确保了整体叙事的连贯性,使得即便是跨越了不同高校和不同专业背景的作品,也能共同讲述一个关于“北京大学生如何拥抱移动互联网未来”的故事。我期待看到的是大量的流程图、线框图以及关键界面的高保真模拟图,这些视觉材料是理解早期移动UI/UX思维的钥匙。这本书的价值,也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度浓缩的、经过同行和专家认可的创新成果集,是理解中国早期移动技术教育成果的权威参考。
评分总而言之,这部汇编对于任何对科技史、用户体验发展轨迹,或者中国高等教育在关键技术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视角来观察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是如何被年轻一代所接受、消化和重塑的。柳贡慧编辑的精选,确保了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随意的作品展示,而是一次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成果总结。这本书不仅仅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它也应该被市场营销人员、工业设计师、甚至是对社会变迁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所关注。因为它记录的,是一个社会对于“连接”和“信息获取”方式的集体想象的具象化过程。这批获奖者,正是新时代移动生活方式的早期设计师,他们的作品是这段历史中最为生动、最具实践性的注脚。阅读它,就像是与一群充满抱负的未来创造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集子,光是书名就透露着一股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技术前沿的脉动。想象一下,捧着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3G技术刚刚崭露头角,智能手机概念正在颠覆人们生活方式的那个关键时期。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历史的切片,记录了第一批充满激情和创意的年轻头脑是如何理解和想象未来移动计算的蓝图的。那些获奖作品,想必是集成了当时最尖端的软硬件思维,是学生们绞尽脑汁,试图在有限的3G带宽和硬件性能下,榨取出最大用户价值的结晶。我特别好奇那些“创意设计”究竟是怎样的形态,是关于优化用户界面的革命,还是针对特定场景的杀手级应用?从获奖作品这个角度切入,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教育体系如何引导和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力,以及他们对于“智能”二字的最初、最纯粹的定义。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技术细节的复刻,而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初创精神”和对技术可能性的无畏探索。它就像是那个时代科技创新赛道上的“新秀榜”,让人对那批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早期思维模式充满敬意与探究欲。
评分翻开书页,我预期看到的是一股锐不可当的工程美学与人文关怀的碰撞。在那个时代,智能手机的设计决策充满了取舍的艺术——如何在小小的屏幕上平衡信息密度与操作流畅性?如何巧妙地利用触摸屏这一新兴交互方式,避免早期触屏体验的笨拙与迟钝?那些获奖的设计方案,必然是深谙人机交互(HCI)原则的典范,它们不仅要展示技术能力,更要体现对用户心智模型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已经被现在的主流应用所遗忘,但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交互模式。是有人提出了基于手势的复杂操作集合,还是有人在有限的系统资源下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后台多任务处理?这种对“如何在资源受限下实现最佳体验”的解答,往往比今天的“堆砌功能”更有价值。这本书,与其说是展示了设计作品,不如说是展示了一套解决特定技术约束下设计难题的方法论,是那一代未来设计师的“思维体操”。它无疑能为当前从事产品设计,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或资源受限环境中进行创新的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评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期望与现实”的对照镜。3G网络的带宽、当时的处理器速度、内存限制——这些硬性的技术瓶颈,必然在每一个设计决策中投下了沉重的阴影。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作品,一定是在承认这些限制的同时,找到了绕过或巧妙利用这些限制的方法。例如,如何通过非实时数据同步来模拟即时通讯的流畅感,或者如何设计一个“轻量级”的操作系统界面来减少资源消耗。这不仅是对技术的掌握,更是一种工程上的哲学体现。当我们今天享受着5G和无限存储的便利时,回顾这些作品,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技术的来之不易,并重新审视什么是“必要的功能”与“多余的装饰”。我希望这本书能唤起读者对于“极简主义设计”在技术背景下的真正含义的理解——它不是一种风格选择,而是一种生存策略。这种基于底层约束的创新,往往比空中楼阁式的概念设计更具生命力和实际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