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小芳...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莫扎特
  • 钢琴奏鸣曲
  • 音乐
  • 艺术
  • 古典
  • 器乐
  • 音乐会
  • 键盘乐
  • 欧洲古典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文艺
ISBN:9787540424718
商品编码:29505468001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
  • 作者:(德)罗伯 特·泰希穆勒|译者:徐小芳
  • 定价:40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ISBN号:978754042471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0-01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包装:平装
  • 页数:
  • 字数:100千字

内容提要

罗伯特·泰希穆勒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I、II),是根据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Breitkopf&Hairtel)应柏林艺术学院要求出版的净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与幻想曲集》编订而成的。 但有两处例外,即第十八首和第十九首。前者出自《莫扎特作品全集》,后者出自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1828年的老版本。罗伯特·泰希穆勒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I、II),是根据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Breitkopf&Hairtel)应柏林艺术学院要求出版的净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与幻想曲集》编订而成的。 但有两处例外,即第十八首和第十九首。前者出自《莫扎特作品全集》,后者出自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1828年的老版本。

作者简介

罗伯特·泰希穆勒

目录

11 (KV 331) Andante grazioso

12 (KV 332) Allegro

13 (KV 333) Allegro

14 (KV 457) Allegro

15 (KV 545) Allegro

16 (KV 570) Allegro

17 (KV 576) Allegro

18 (KV 533 u.494) Allegro

19 (KV 547a) (Anh.135) Allegro

幻想曲 Nr. 4 (KV 475)11 (KV 331) Andante grazioso

12 (KV 332) Allegro

13 (KV 333) Allegro

14 (KV 457) Allegro

15 (KV 545) Allegro

16 (KV 570) Allegro

17 (KV 576) Allegro

18 (KV 533 u.494) Allegro

19 (KV 547a) (Anh.135) Allegro

幻想曲 Nr. 4 (KV 475)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I):英雄与沉思的序章 献给所有热爱钢琴艺术、执着于古典音乐精神的听众与演奏者。 本书简介: 本书是收录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精选集,聚焦于他从青少年时期对古典主义规范的继承,到逐渐酝酿出革命性个人风格的过渡阶段。与莫扎特晚期作品所展现的精致与和谐不同,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已显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对传统结构的挑战以及日渐清晰的英雄主义底色。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曲目汇编,而是一次深入探索贝多芬音乐语言如何萌芽、如何与他所处的时代精神碰撞与融合的深度指南。 --- 第一部分:维也纳初啼——传统与个性的交锋(1795-1798) 贝多芬于1792年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这座城市是当时欧洲古典音乐的心脏。早期的奏鸣曲,特别是作品编号在10以前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他在海顿和莫扎特两位大师的严谨教导下所打下的坚实基础。然而,即便是最遵循古典主义“法则”的作品,也无法掩盖其内在涌动的激情。 1. 结构之下的不安:早期奏鸣曲的特征 本部分精选了C大调第八号奏鸣曲,Op. 13《悲怆》之前的几部重要作品,以及它们各自的对比分析。 对位与清晰度: 继承了海顿作品中清晰的织体和严谨的对位技巧,乐句划分清晰,逻辑链条完整。 情绪的暗示: 尽管形式上严谨,但第三乐章的回马枪和慢板乐章中突然出现的戏剧性对比,已预示了作曲家不甘于平庸的倾向。例如,在一些奏鸣曲的呈示部再现部分,贝多芬开始大胆地运用和声的色彩变化来增强情感冲击力,而非仅仅是结构上的重复。 速度的对比: 早期作品中对速度标记的细微调整,如“稍快地”(Allegretto)与“活泼地”(Vivace)的精确区分,显示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细微差别的敏感度。 2. 《悲怆》:时代的风暴前夕 C小调第八号奏鸣曲,Op. 13《悲怆》(Pathétique),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分水岭。虽然它在结构上仍属于奏鸣曲的典范,但其情感的深度和戏剧性远远超越了前辈的同类作品。 引子(Grave): 沉重的、近乎哀歌的引子,采用古老的色彩,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沉郁的基调。这种在奏鸣曲开篇引入如此强烈个人化情感的做法,在当时是极具革命性的。 奏鸣曲式的主题冲突: 呈示部A主题的激情与B主题的抒情(在降E大调上)对比鲜明,两者之间的张力贯穿全曲。这里的抒情并非莫扎特式的优美,而是一种在痛苦中挣扎出的对光明的渴望。 柔板(Adagio cantabile): 乐章以甜美而充满内省的旋律展开,但其织体复杂性——左手不断进行的分解和弦与右手悠扬的主题——要求演奏者必须在歌唱性和清晰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这预示着贝多芬未来慢板乐章的深度。 --- 第二部分:突破藩篱——英雄主义的萌芽(1798-1801) 随着创作进入新的世纪,贝多芬的个人成熟与耳疾的加重,共同推动了他的音乐进入一个更具挑战性和自我肯定性的阶段。奏鸣曲的篇幅开始拉长,技巧要求进一步提高,和声语言也变得更加大胆。 1. 速度的解放与情感的拓展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G大调第十号奏鸣曲,Op. 14 No. 2和D大调第十一号奏鸣曲,Op. 28《田园》。 打破“沉重”的刻板印象: 第十号奏鸣曲展示了贝多芬在“轻松”体裁中注入的精巧与幽默感。它的速度标记和复调处理,要求演奏者具备极高的敏捷性和对细节的把握。 结构上的自由: 此时,贝多芬开始挑战奏鸣曲的传统比例。例如,某些作品的展开部被空前地拉长,充满了不协和音的冲突和主题的片段化处理,这使得再现部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与“解决”,而非简单的重复。 2. 《田园》:自然与内在世界的交织 D大调第十五号奏鸣曲,Op. 28《田园》(Pastorale),尽管名称听起来宁静祥和,却是贝多芬在结构实验上的一个里程碑。 引子的作用: 这是一个罕见的、篇幅相当可观的慢速引子(Grave),它奠定了宁静、广阔的氛围,为后续的快板乐章创造了一个“进入”田园场景的通道。 第一乐章的“歌唱性”: 呈示部的主题极其优美且易于记忆,但贝多芬巧妙地将之置于看似简单的织体之下,考验演奏者对“歌唱性”(Cantabile)的理解——这需要极佳的触键控制和气息感。 谐谑曲的雏形: 尽管官方的谐谑曲(Scherzo)要到后来的奏鸣曲中才成熟,但《田园》的第三乐章(Allegro vivace)已经显露出那种轻盈、戏谑、充满节奏跳跃感的特质,为日后交响乐中的此类处理铺平了道路。 --- 第三部分:奏鸣曲的“中年危机”——成熟与反思(1801-1806) 这一阶段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完全脱离了对海顿和莫扎特风格的依赖,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语言——我们通常称之为“英雄时期”。奏鸣曲的篇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技术要求也达到了当时钢琴演奏的极限。 1. 《华德斯坦》与《阿帕湘那塔》:光辉与暴风雨 C大调第二十一号奏鸣曲,Op. 53《华德斯坦》(Waldstein)和f小调第二十三号奏鸣曲,Op. 57《阿帕湘那塔》(Appassionata)是贝多芬奏鸣曲艺术的巅峰体现。 《华德斯坦》的日出: 第一乐章以其纯净的C大调和急速的、光芒四射的十六分音符琶音为标志,要求钢琴具备无与伦比的清晰度和穿透力。这里的“英雄”是充满自信、面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英雄。 中段的静谧与过渡: 奏鸣曲中段(Introduzione)的短小精悍,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喘息空间,其色彩和声的运用,如同暴风雨前短暂的宁静,使终曲的回归更具冲击力。 《阿帕湘那塔》的极限: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情感表达的极致体现。它不再追求古典形式的平衡,而是纯粹的情感叙事。 主题的动机发展: 乐章几乎完全建立在少数几个动机之上,这些动机在不同的调性、速度和力度下被反复扭曲、拉伸、直至破碎,构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戏剧世界。 慢板乐章的深度: 慢板乐章(Andante con moto)的变奏曲形式,充满了宗教般的冥想与宿命感,其主题的纯洁性与第一乐章的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终曲的绝望: 最后一个乐章的奔腾不息,没有提供任何轻易的慰藉,是一种在极度紧张状态下的释放,对演奏者的体力和精神控制是巨大的考验。 2. 和声语言的拓展:色彩与冲突 在这些成熟的作品中,贝多芬开始广泛使用远关系转调,即在不经过常用关系调性的情况下,突然跳转到遥远的、不协和的调性上。这种和声上的“闪光”和“震颤”,是其音乐区别于古典主义和声逻辑的关键所在,赋予了音乐强大的心理描绘能力。 本书通过详尽的乐谱分析、历史背景考证以及演奏实践的指导,旨在帮助读者和演奏者: 1. 理解贝多芬如何继承古典传统,并最终将其引向浪漫主义的桥梁。 2. 掌握早期奏鸣曲中蕴含的微妙情感层次和技术要求。 3. 将这些作品置于他宏大的创作史中,定位其英雄主义精神的逐步形成。 适合人群: 钢琴专业学生、资深钢琴爱好者、古典音乐理论研究者。本书是构建您对贝多芬钢琴音乐理解的坚实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键盘爱好者,我一直对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情有独钟。这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和欣赏平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乐谱,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深入地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作品的结构分析,能够清晰地看到乐章之间的呼应,主题的发展和变奏,以及不同声部的巧妙配合。这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和美学。当我尝试着去弹奏其中一些片段时,我才真正体会到莫扎特音乐的“平衡”与“比例”。他的音乐不像浪漫派那样肆意抒情,也不像巴洛克那样严谨刻板,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黄金分割。那种精致、优雅、充满智慧的风格,让我深深着迷。我常常在练习时,脑海里会回想起那些伟大的钢琴家们演绎这些作品时的神情,那种对音乐的敬畏和投入,也激励着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练习。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能够更好地与莫扎特的音乐对话。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印象还停留在“有点古典”、“旋律好听”这样模糊的概念里。但当真正开始阅读并聆听这本书所收录的作品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片面。这本书简直是一部莫扎特创作生涯的缩影,从早期充满朝气、技巧娴熟的作品,到后期更加深刻、情感充沛的篇章,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最着迷的是他对于不同乐器音色的处理,即使是单调的钢琴,在他的指尖下也能变幻出万千色彩。比如,他能够用非常简洁的乐句,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张力,或者用流畅的琶音,制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这本书的其中一首奏鸣曲,我在听的时候,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十八世纪欧洲宫廷舞会的场景,贵族们优雅地旋转,脸上洋溢着精致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水味。而另一首,又仿佛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面对着空白的画布,充满激情地构思着自己的杰作。这种画面感,是我之前从未在听纯音乐时获得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对莫扎特这位作曲家的理解,从“听过”变成了“理解”,从“欣赏”变成了“敬畏”。

评分

这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我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仅限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但真正沉下心来听莫扎特的奏鸣曲,才发现其中蕴含的精妙之处。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作品,那种流畅的旋律线条,时而轻快跳跃,时而深沉内敛,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娓娓道来一个个或喜或悲的故事。我曾尝试着跟着乐谱去理解,发现他的和声处理是多么的巧妙,简单的音符组合却能营造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层次。比如,其中一首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那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就像夏日午后在花园里小憩,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让人心生安宁。而到了快板乐章,他又会瞬间变得活力四射,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对生活的热情。我常常在通勤的路上,戴上耳机,让这些美妙的音符包裹着我,感觉一天的疲惫都被这音乐涤荡干净了。而且,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不同风格的奏鸣曲穿插在一起,既不会显得单调,又能让我感受到莫扎特创作的多样性。我真的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这位音乐巨匠的创作世界。

评分

我通常对“集”这样的音乐书籍会有些保留,觉得它们往往是名录式的,缺乏深入的解读。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作品的集合,更是一次对莫扎特音乐思想的深度探索。我惊叹于他将如此复杂的情感,用如此简洁明快的旋律表达出来。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最细腻的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音符。比如,书中收录的某个奏鸣曲,我听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湖边,看着月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那种宁静中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又或者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而另一个作品,又展现了他孩童般的天真烂漫,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乐趣。这本书让我看到,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的贴近人心,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共鸣。我喜欢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它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体验到莫扎特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评分

我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沉迷其中。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即使是对古典音乐不太了解的人,也能感受到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之处。我尤其喜欢他音乐中的那种“生命力”。即使是最忧伤的乐章,也常常蕴含着一股不屈的精神,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曾经在心情低落的时候,反复听书中的某一首奏鸣曲,它不像那些过度煽情的音乐那样让我更加沮丧,反而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抚慰我的心灵,让我重新燃起希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乐谱清晰易读,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非常方便。我常常会找一些网上演奏的版本来对照,听着大师们的演绎,再看着眼前的乐谱,感觉自己仿佛也融入到了那个音乐的世界里。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好的音乐,是可以跨越时空,与人心灵产生共鸣的,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无疑就是其中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