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 |
| 作者 | |
| 定价 | 50.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4497 |
| 出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237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从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入手,首先分析说明了撰写《学校武术论:基于课程理论的学校武术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接着从学校武术的历史演变、学校武术教学的相关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教材的实施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武术课程化的相关理论和基础进行了分析说明,构建了学校武术的课程化体系,后从“让学校武术充满活力”的新颖角度论述了武术教学。 |
| 作者简介 | |
| 杜晓红,女,1975年生,自幼习武,1993年考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教育学博上,副教授,硕上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六段。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身体美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主编教材2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其他课题20多项。2011、2012年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中、小学体育)的组织策划专家、武术课程主讲人;2012年“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调研项目”体育组专家。曾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袁敦礼体育、科技与教育奖”“京师人才奖”等。2015-2017年被国家汉办外派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武术教学、研究以及传统文化推广工作。 |
| 目录 | |
| 章 绪论 节 引文 一、小孩子的渴望 二、中学生的理性 三、体育教师的心声 四、国家及多方的重视 五、现实的不尽人意 六、实践中的“怪圈”现象 七、不得不提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学校武术教学总体状况 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方面 三、学校武术教学师资方面 四、武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 五、学校武术教学的其他相关方面 六、学校武术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七、学校武术课程化、教材化方面 八、小结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的概念 二、学校武术的界定 三、学校武术课程化的概念 第二章 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节 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程及社会历史背景 一、学校自觉开展武术教学活动 二、军国民教育思想对学校武术的影响 三、徐一冰积极倡导在学校开设武术课 四、北平体育研究社推动学校武术的发展 五、武术正式进入学校 六、“中华新武术”是传统武术学校教材化的有益尝试 七、“土洋体育之争”与“固有体育思想”深化了人们对学校 武术的看法 八、学校武术师资的培养 九、武术在学校的普及开展由兴到衰 十、小结 第二节 近代学校武术教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一、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分析 二、中学武术教材内容分析 三、近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现代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演变 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校武术(1949-1957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二节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武术(1958-1965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三节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学校武术(1977-1987年)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体育教学大纲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第四节 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学校武术(1987年一现在) 一、该时期体育课程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武术内容设置的分析 三、2000年以后武术教材内容的分析 第五节 小结 一、现代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发展演变 二、近现代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第四章 学校武术教学相关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节 学校武术“为什么教”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民国初期“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 二、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 三、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体育课内容 四、当前开展学校武术教学必要性的探讨 第二节 学校武术“教什么”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武术教学内容时代性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二、武术教学内容难易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三、武术教学趣味性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四、武术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梳理与揭示 五、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六、武术知识传授问题的梳理与揭示 第三节 学校武术“怎么教”问题的梳理与分析 一、民国时期武术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历版课程标准(大纲)关于武术教学方法的说明 第四节 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武术必修课程的学时安排与内容设置 二、武术必修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 三、从《武术》教材视角审视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四、体育师资武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小结 一、我国学校武术实施的整体认识 二、影响和制约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武术课程化相关理论基础 节 构建学校武术内容体系的课程理论 一、从课程角度构建学校武术教学内容 二、课程与课程编制的相关理论 三、结构的概念与结构教学论观点 第二节 体育课程理论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构建的指导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二、体育学科教材编制理论 第三节 武术体系自身问题的分析与界定 一、武术概念的多种界说 二、对传统武术的认识与梳理 三、传统武术与学校武术 四、对学生武术学习基础条件的分析 第六章 学校武术课程化体系的构建 节 学校武术课程化基本概念与特征 一、武术的学校课程化概念 二、学校武术的界定 三、学校武术的任务与目标 四、学校武术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学校武术“整体融合”模式的构建 一、“整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整体融合”模式下学校武术教学的构建 三、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成 第三节 “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目标还原”武术教学模式的程序与单元设计 四、“目标设置”的武术学习效果 第四节 “三环一心”武术动作结构模型的构建 一、动作技能学习相关理论 二、“三环一心”武术动作结构模型 三、武术动作的“像”与“不像” 第五节 中小学武术学习评价系统的初步构建 一、体育“会能度”的概念和内涵 二、相关动作技能学习理论与武术动作学习 三、学校武术学习“会能度”的初步建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老实说,有一点点“复古”过头了。虽然整体上是整洁的,但行距和字距的设置,使得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时,视觉上会产生一定的压迫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对于学术著作而言,清晰的视觉层级划分至关重要,比如章节标题、小标题、引文块和正文之间的区分度,本应更加鲜明。我注意到有些地方,关键论点的强调似乎更多依赖于加粗或斜体,而非通过版式设计来自然地引导读者的视线。如果出版方在再版时能参考现代学术出版的趋势,优化一下留白空间和字体组合,提升阅读的舒适度,相信它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接受度会大幅提高。毕竟,内容再精深,如果阅读体验不佳,也会成为一个潜在的障碍。
评分从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确实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教育模式的简单描述或修补上,而是试图从更基础的课程理论层面去解构和重塑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特定领域。这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方法,让人看到了解决深层问题的可能性,而非仅仅是表面功夫。作者敢于挑战一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教学惯例,并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去支撑其颠覆性的观点。尤其是在引入跨学科视野来审视传统武术教育的模块化构建时,这种视野的拓展极具启发意义,它促使人去思考,我们所教授的究竟是技能、文化,还是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的载体。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敢于“动真格”的学术作品,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评分我通常比较注重一本书的逻辑构建和论证的严密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作者在开篇就为全书设定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每一步的推理和论述都建立在前文的基础上,很少出现那种让人感到突兀或逻辑跳跃的地方。特别是当涉及到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时,作者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引用的文献和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松散的教育现象与宏大的课程理论体系巧妙地结合起来的,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着实令人钦佩。当然,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理论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那些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分析框架,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其内部的逻辑链条是多么的坚固和令人信服,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学校教育实践的全新、系统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实在是太“学术”了,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严肃感,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推敲。行文节奏偏慢,大量使用了专业术语和长难句,这无疑增加了其学术深度,但也直接抬高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门槛。我承认,作为研究者,需要这种精确表达,但对于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启发性实践建议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中的“翻译”工作量可能有些大。如果作者能在关键的理论总结处,辅以更口语化、更具画面感的描述或者案例分析作为补充说明,哪怕只是一小段“白话总结”,想必能让理论的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目前这种纯粹的理论论述,虽然保证了严谨性,却牺牲了一部分阅读的流畅度和趣味性,期待后续修订时能在这方面有所侧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字体搭配现代的排版,在书架上很容易抓住眼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挺舒服,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感,不像有些学术书籍那样为了追求轻薄而牺牲了阅读体验。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方式也很扎实,感觉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还是下了功夫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能在侧边加上一些更醒目的书签页标记或者增加一些便于快速定位核心章节的引导元素,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学术著作内容庞杂,快速检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体而言,从物质载体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准是相当高的,对得起它所承载的知识分量,让人愿意把它郑重地收藏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