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引:形体牵引篇

道引:形体牵引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海朋 著
图书标签:
  • 道引
  • 形体
  • 养生
  • 传统文化
  • 中医
  • 健身
  • 运动
  • 健康
  • 养护
  • 功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0269
商品编码:2951573581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道引:形体牵引篇
作者 徐海朋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70269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20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介绍道引养生原理基础上,详细讲解练习前的准备,练习姿势,针对头部、颈项、胸胁、腹部、腰背、四肢以及全身的49种技术动作等,同时对练习后的放松和常见问题进行解答,从有形的机体锻炼入手,对肩紧张、颈椎病、腰背肌肉紧张、失眠等具有非常好的康复效果。

   作者简介
徐海朋,上海理工大学,讲师,200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体育养生学专业;2008-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外聘为教师。现为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教师,从事道引研究、教学和推广工作。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历时十年,潜心实践中国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记载导引法,受邀在《健身气功》杂志进行多年连载。至2015年以导引法技术为原型,融合中医学知识,完成道引重构,开辟了一条主动养生保健的古法新路。

   目录
壹 道引·中国古老的健康手段
一 道引,迷失千年的健康手段 2
二 道引的健康功效 5
三 道引练习的注意事项 6
四 道引课程设计 8
五 道引课堂感悟 10
六 道引常见疑惑解答 11


贰 道引·练习前的准备
道引装备 16
身心准备 17


叁 道引·练习姿势
站立 20
端坐 21
正坐 22
箕坐 23
箕踞坐 24
偏跏 25
蹲坐 26
蹲踞 27
偃卧 28
覆卧 29
直跪 30
平跪 31
胡跪 32


肆 道引·初体验
躯体式 36
头颈式 38
手臂式 40
脊柱式 44
腿脚式 46


伍 道引·健康金手段
头部练习
四角 53
闭目倾头 56
戾头 58
挪头 60
天仰 62
颈项练习
摇肩 65
大形 68
引颈 70
引项 72
捉颏 74
胸胁练习
引胁 77
虎按 80
承胁 82
单举 84
顿手 86
四周 88
折阴 92
振乳 94
腹部练习
胡床 97
践足 100
捻胁 102
引腹 104
引踵 106
振腹 108
腰背练习抑头却背 111
低头捉趾 114
偏跏努膝 116
挽解溪 118
细捩 120
仰引 122
欹身转腰 124
捉足伸脚 126
四肢练习
挽犊鼻 129
决足 132
空捺 134
立踵 136
搂肘 138
振肘 140
挽肘 143
仰肘 146
引胫痹 148
展足 150
踵勾 152
全身练习
摇身 155
端展手足 158
反指 160
飞仙式 162
燕飞 164
正坐调息 166


陆 道引·练习后的放松调理



   编辑推荐
(1)养生古方法,健康金手段——道引位列中国五大养生医疗手段(道引、推拿、针灸、砭石、汤药)之首,属于主动养生法,作者团队历时十年潜心发掘研发,还原道引技术,重架道引结构,对于康复亚健康人士和众多慢性疾患人群大有裨益。
(2)专业杂志,全年连载——道引技术简单,习练时间地点方便,针对各种慢性病疾和亚健康状态效果显著。《健身气功》杂志全年连载讲解道引文化和技术。
(3)专业养生,受众收益者多——习练道引,从形体到气血、脏腑的由外及内的养生保健,是健康愉悦的有效健身养生法,更是一种自然美好的生活方式。

   文摘








   序言

道引:形体牵引篇 序言 宇宙浩瀚,万物皆有其道。吾辈求道,历经千载,参悟天地之理,体悟生生不息之玄妙。本书《道引:形体牵引篇》,非以辞藻之华丽,非以奇技之炫目,乃以精微之道,探究形体之奥秘,寻觅生命之本源。 第一章:形体之源流——精气神之初探 万物始于混沌,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乃宇宙演化之大道,亦是万物形体之根基。人身虽渺小,亦蕴含此宇宙之道。 精: 乃形体之基石,万物之灵动。人之生,始于父母之精气,孕育于母体,得以成形。此精,非仅指肉体之液体,更包含生命最初的能量与潜能。孩童之体,精力充沛,成长迅速,乃精气旺盛之象。随着年岁增长,精气逐渐消耗,形体亦随之衰老。故而,养精蓄锐,乃延年益寿之根本。 气: 乃形体之动力,生命之活力。气,流行于身体内外,维系着各脏腑之正常运转。呼吸吐纳,便是与天地之气相交融。气之充盈,则体魄强健,精神饱满;气之虚弱,则百病丛生,形体羸弱。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 气之运行,亦有经络之循行,穴位之节点。牵引形体,离不开气的引导与推动。 神: 乃形体之主宰,意识之灵魂。神,藏于心,发于眼,寓于情。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草木走兽,在于其灵性与意识。神之清明,则思维敏捷,判断准确;神之昏沉,则呆滞愚钝,反应迟缓。神与形体,形影不离,相互影响。形体衰败,神亦难安;神志不清,形体亦会失控。 《道引:形体牵引篇》将从精气神的相互关系出发,阐释它们如何构成人体的基本运动规律,以及如何在形体活动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特定的方法,滋养精气,安抚神志,从而达到形体上的和谐与平衡。 第二章:牵引之始——形体之感知与反应 形体并非静止之物,而是一个动态的、时刻感知外界并作出反应的系统。牵引,即是对这种感知与反应的引导与利用。 感知之网: 我们的身体布满了感知之网。皮肤触觉,感受到温度、压力、疼痛;内脏感官,感知身体内部的饥渴、疲劳、疼痛;还有我们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时刻收集着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导至大脑,形成感知。 反应之链: 感知之后,便是反应。或主动,如伸臂取物;或被动,如受惊弹开。这些反应,往往是条件反射、无意识行为与有意识控制的结合。牵引术,便是要深入理解这些反应的内在机制,找到可以干预和引导的节点。 潜能之掘: 人体潜能远超我们想象。许多时候,我们的形体表现,受到意识的限制。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个动作,或者在极端压力下,形体常常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与柔韧性。牵引术,正是要帮助修行者,突破意识的束缚,唤醒形体深处的潜能。 本篇将详细解析形体感知的生理机制,并深入研究各种反应模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特定的感知训练,提高身体的灵敏度,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引导身体的反应,使之更加精准、高效。 第三章:气之引导——形体之形塑与调控 气,是牵引形体的关键媒介。气的流转,直接影响着形体的姿态、力量和速度。 经络与穴位: 气,沿着体内的经络运行,如同江河之水。经络不通,则气滞血瘀,形体僵硬,疼痛难忍。穴位,则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是气的汇聚与释放之地。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控气的流转,进而影响形体的状态。 呼吸之妙: 呼吸是气的主要来源与出口。深长、均匀的呼吸,能够促进气的充盈与畅通。腹式呼吸,能够调动全身的气机,达到养生健体的效果。呼吸的节奏与深度,直接影响着牵引动作的力度与稳定性。 意念之助: 意念,是气的向导。古人云:“意到气到。” 强大的意念,能够引导气流向指定的位置,从而实现对形体的精确控制。在牵引过程中,将意念集中于动作的要领,能够事半功倍。 本章将深入剖析人体经络的运行规律,介绍常见的关键穴位及其在牵引中的作用。我们将学习不同的呼吸技巧,以及如何将意念与呼吸、动作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对形体的精妙掌控。 第四章:形体牵引之法——动静相宜的实践 形体牵引,并非一味地追求力量或速度,而是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动与静,是形体牵引的两个重要维度。 柔韧之引: 形体的柔韧性,是牵引的基础。通过拉伸、舒展等方法,可以放松筋骨,拓展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的形体,能够更好地承受牵引的力量,减少受伤的风险。 力量之发: 力量并非肌肉的蛮力,而是气的运用与形体结构的配合。通过特定的桩功、功法,可以锻炼内劲,将气的力量转化为形体的爆发力。 平衡之守: 平衡,是牵引的灵魂。无论是静态的站桩,还是动态的动作,都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平衡的形体,能够更加稳固,应对各种变化。 放松之功: 牵引后的放松,与牵引本身同等重要。通过调息、静坐等方法,可以舒缓疲劳,促进身体的恢复,为下一次的牵引做好准备。 本篇将详细介绍各种形体牵引的实践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基础桩功: 如马步、虚步、弓步等,它们是培养身体根基、调动全身气机的基石。 舒展功法: 如八段锦、五禽戏等,它们能够有效地拉伸筋骨,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内劲训练: 介绍如何通过特定的导引方法,培养身体的内劲,将气的力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形体力量。 平衡技巧: 讲解如何在各种姿势下保持身体的平衡,以及如何利用重心转移来完成复杂的动作。 放松与恢复: 提供有效的放松方法,帮助修行者在每次练习后迅速恢复,避免过度疲劳。 第五章:牵引之境——身心合一的升华 形体牵引,不仅仅是对形体的锻炼,更是对心性的磨砺。当形体达到一定境界时,便能进一步体悟道的真谛。 感知之敏锐: 随着牵引的深入,修行者的形体感知能力会大大增强。能够细微地察觉到身体内部气血的流动,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 意识之清晰: 牵引过程中的专注与宁静,能够帮助净化心灵,提高意识的清晰度。杂念减少,思绪变得更加明朗。 身心之和谐: 当形体与意识达到和谐统一时,便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舒畅与自在。这种状态,是身心合一的真实写照。 道之体悟: 形体牵引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自身形体的深入探索,来体悟宇宙万物的运行之道。当形体能够自由地表达其内在的能量与意念时,便离道更近一步。 结语 《道引:形体牵引篇》并非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部引导修行者深入探索自身形体奥秘的入门之书。道之修炼,贵在持之以恒,贵在用心体悟。愿本书能够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形体智慧之门,助您在追求身心和谐、生命圆满的道路上,行得更远,悟得更深。 注: 本书内容纯属理论探讨,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形体与内在能量的关联,任何实际的身体练习,请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一旦跨越了最初的认知障碍,随之而来的回报是惊人的。它不提供速成的秘籍,而是致力于提供一种思考的“支架”。我最欣赏的是它如何巧妙地融合了东方哲学中关于“气”的概念与现代认知科学对“神经可塑性”的探索。作者在这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那些看似飘渺的道家思想,有了一个可以被现代科学语境所理解的载体。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使得整本书的论证结构显得异常饱满且富有张力。书中对形体如何被“引导”而非简单地“构建”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暗示了一种更高层次的主动性和顺应性之间的平衡艺术。如果说许多同类书籍只是描述了现状,那么《道引:形体牵引篇》则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册,指导我们如何成为自己生命形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

评分

读完《道引:形体牵引篇》,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书中的宏大叙事,而是源于作者对微观世界——个体生命细节的精妙捕捉与解析。书中对“牵引力”的描述,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公式,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它细腻地描绘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念头是如何在无形中牵动着周围的能量场,进而影响到我们身体形态的塑造过程。这种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中的一些微小技巧,比如调整呼吸的节奏,观察身体的细微反应,每一次实践都印证了作者观察的精确性。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高明的匠人打磨玉石,字句之间都透露着打磨的痕迹,绝不容许丝毫的含糊或敷衍。它要求读者不仅用眼睛阅读,更要用心灵去感受、用身体去印证,这是一种极具互动性的阅读体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重新校准了自己与世界的连接端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刻意追求晦涩难懂来彰显深度,反而采用了大量富有画面感的比喻,让复杂的主题变得生动起来。例如,作者描述“形体牵引”时,将其比喻为潮汐对海岸线的塑形,这种强烈的意象感,让我对“持续性的微小影响如何导致巨大结构性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曾以为我对身体的感知已经足够敏锐,但在阅读了关于“潜意识的牵引蓝图”一章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多少被忽略的身体信号。这本书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时而深入到哲学思辨的幽深之处,时而又回归到对日常生活具体实践的指导,这种节奏感使得长篇阅读过程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或枯燥。

评分

这本《道引:形体牵引篇》的描摹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哲思的盛宴,它以一种极其古朴却又充满现代洞察力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生命能量与物质形态相互纠缠的奇妙领域。书中对“形体牵引”的探讨,远超出了单纯的生物学或物理学范畴,它深入到了一种近乎玄学的层面,探讨着万物如何在无形的力量指引下,构建出我们所见的客观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与浪漫并存的笔触。阅读过程中,我不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意念与物质共振”的论述,那种感觉就像是忽然瞥见了宇宙运行的某个隐藏的底层代码。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启发性的对话,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循循善诱地为你揭示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生命奥秘。对于那些对身心合一、能量流转抱有浓厚兴趣的探索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地图,指引我们穿越迷雾,去重新理解我们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复杂关系。它迫使你放下固有的观念,去接纳一种更宏大、更具动态性的存在图景。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领悟浮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塑造身体”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法则和谐共振”的指南。作者在书中对“牵引力场”的描述,打破了我对“固定实体”的僵化认知,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具流动性和可塑性的眼光看待自己。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似乎完全没有“布道”的企图心,他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他所观察到的规律,将判断和选择的权利完全交给了读者。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使得书中的理论更具说服力,因为它不是强加的教条,而是等待被验证的真理片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硬科学”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拥抱生命中那些更微妙、更强大的非线性力量。它确实配得上“引”这个字,因为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深远的自我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