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焦虑的意义
定价:39.80元
售价:33.4元,便宜6.4元,折扣83
作者:罗洛·梅,朱侃如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407791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l17世纪是数学的年代,18世纪是物理科学的年代,19世纪是生物学的年代,20世纪呢?是“心理学的世纪”。诗人奥登写下《焦虑的年代》,加缪则命名为“恐惧的世纪”。
l本书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代表作,主要讨论“焦虑的意义以及它对人类经验的价值”。焦虑有它毁灭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设性的部分。“面对焦虑”一直是人类的生存课题。在人类祖先发展思考能力,以及运用象征与工具来拓展保护范围方面,焦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l但是到了现代,人类的焦虑对象已不再是远祖时代老虎和乳齿象的猎物,而是受伤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焦虑的形式已经改变,但是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
l焦虑无所不在,如果我们能穿透政治、经济、商业、专业或家庭危机的表层,深入去发掘它们的心理原因,或者试图去了解当代艺术、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话,我们在每个角落几乎都会碰到焦虑的问题,并以某种方式与之共处。
本书是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会的压力和焦虑冲突的人而写的,也是为那些寻求焦虑的意义、原因,以及可能的因应之道的人而写的。而对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的比较研究感兴趣的人,又不妨把本书当作教科书,其中呈现了这个领域十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要了解这些不同学派,通过焦虑理论的比较是*有效的。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针对当代普遍、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
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他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坚称焦虑恰是人类的基本处境,焦虑可以使我们免于无聊困乏,使我们的心智敏锐,并开创出人类存在所必需的张力。他的思考点出了一个当代研究中几乎没有触碰的主题,那就是焦虑与智慧、创造力和原创性的关联,进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而非具有毁灭性的方式来处理焦虑。另外,罗洛·梅还根据针对未婚妈妈等人群的大量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他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焦虑可以成为人们正向转变的动力,因为唯有在直面并且处理焦虑后,自我实现才可能发生。
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目录
初版前言
修订版序
PartⅠ 焦虑的现代诠释
1 20世纪中叶的焦虑
文学
社会研究
政治场景
哲学与神学
心理学
本书意旨
2 焦虑的哲学诠释
斯宾诺莎:理性克服恐惧
帕斯卡:理性的偏失
克尔恺郭尔:19世纪的焦虑
3 焦虑的生物学诠释
惊吓模式
焦虑与灾难反应
焦虑的神经学与生理学面向
巫毒死亡
焦虑的身心面向
文化与疾病的意义
4 焦虑的心理学诠释
动物会焦虑吗?
孩童恐惧的研究
关于压力与焦虑
晚近的焦虑研究
焦虑与学习理论
我的评论
5 心理治疗师的焦虑诠释
弗洛伊德的焦虑进化论
兰克:焦虑与个体化
阿德勒:焦虑和自卑感
荣格: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
霍尔奈:焦虑与敌意
沙利文:焦虑即是被否定的不安
6 焦虑的文化诠释
历史面向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
工作与财富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
弗罗姆:当代文化中的个体孤立
卡迪纳:西方人的成长模式
7 焦虑理论的摘要综合
焦虑的本质
正常的焦虑和神经性焦虑
焦虑的起源
焦虑能力的成熟
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冲突
焦虑与敌意
文化与社群
PartⅡ 临床分析与焦虑
8 焦虑个案研究
我们想找的答案是什么
哈罗德·布朗:潜藏在重度焦虑下的冲突
结论
9 未婚妈研究
研究方法
海伦:运用理智抵抗焦虑
南希:期望与真实之战
阿格尼丝:敌意与侵略性所带来的焦虑
路易丝:受排斥却不焦虑
贝茜:被父母排斥却无焦虑
多洛雷丝:严重威胁下的焦虑型恐慌
菲莉丝:人格贫瘠而不焦虑
弗朗西丝:压缩V.S.创造性冲动
夏洛特:以精神病逃避焦虑
赫斯特:焦虑、反抗与叛逆
萨拉与埃达:两位黑人女性的焦虑
艾琳:焦虑、过度谨慎和害羞
10 案例研究拾遗
潜藏在恐惧下的焦虑
冲突:焦虑的来源
双亲的排斥与焦虑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神经性焦虑与中产阶级
PartⅢ 焦虑的管理
11处理焦虑的方法
的处境
毁灭性方式
建设性方式
12焦虑与自我发展
焦虑和人格贫乏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
自我的实现
参考书目
焦虑检验清单
作者介绍
作者/罗洛·梅(RolloMay)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与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罗洛·梅曾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哭喊神话》等二十余部。《焦虑的意义》为其代表作之一。
译者/朱侃如
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天普大学,翻译工作者。译有《神话》《坎伯生活美学》《千面英雄》《女性主义》《维根斯坦》《荣格心灵地图》《哭喊神话》《权力与无知》《焦虑的意义》等书。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再害怕那些不确定和模糊的感觉了。以前,一旦感到一丝丝的焦虑,我就会立刻想要摆脱它,仿佛它是什么洪水猛兽。但罗洛·梅在书中,将焦虑描述成一种“必要的痛苦”,一种生命成长的催化剂。他认为,当我们试图逃避某些令人不安的现实,或者压抑了内心的真实需求时,焦虑就会产生。而这种焦虑,正是生命在提醒我们,需要去面对和整合那些被我们忽视的部分。书中关于“存在性焦虑”的论述,让我对很多困扰我的情绪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感到不安,并非因为具体的事件,而是因为我对自身存在的某种担忧,或者是我对人生方向的一种迷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它鼓励我们去探索,去感受,去拥抱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因为正是这些感受,引领我们走向更真实的自我。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而罗洛·梅则是那位耐心的向导。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邃的语言,引导我一步步地去理解“焦虑”的本质。我一直以为焦虑是一种“病”,需要被治愈。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焦虑的另一面——它是生命活力的体现,是我们在面对选择和可能性时,必然会产生的副产品。他提出的“存在的勇气”的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害怕面对不确定性,害怕承担自由带来的责任。书中的很多案例和分析,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让我明白,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压抑和逃避焦虑,而是要学会去理解它,去与它共处,甚至利用它来促进自身的成长。这本书,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在精神分析领域相当有分量的著作,读完之后,脑子里像是被搅动过一般,很多关于“我”的固有认知都开始松动。作者罗洛·梅,这个名字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著作中反复出现,而《焦虑的意义》这本书,更是将焦虑这一普遍而又令人头疼的情绪,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外衣。我一直以来对焦虑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觉得它就是一种不安、一种担忧,是阻碍我前进的绊脚石。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焦虑更深层次的存在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负面情绪,更是一种生命力,一种对自由和存在的追求所伴随的必然结果。书中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那些让我们感到疏离、无意义的根源,原来都与我们对自身存在本身的恐惧息息相关。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对话,不断地反问自己,那些我以为是“正常”的反应,是否恰恰是我在回避更深层次的焦虑?这种感觉很奇妙,既有被戳破的赤裸感,又有豁然开朗的释然。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鼓励读者去直面那些不适,去理解焦虑的语言,从而找到一种更成熟、更真实的生命姿态。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总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力量,一种敢于审视内心深处的勇气。罗洛·梅的文字,并不像某些心理学书籍那样枯燥或晦涩,反而充满了哲学家的深度和诗人的敏感。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摆脱焦虑”,而是引导你“理解焦虑”。这种视角的变化,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焦虑是我们生命中的敌人,需要想方设法去消灭它。但这本书告诉我,焦虑其实是信号,是生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在某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或者正在走向某种突破。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标志。书中对“创造性焦虑”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也伴随着深刻的焦虑。因为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拥抱,而这种拥抱,必然会带来焦虑。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让我倍感煎熬的时刻,或许正是我内心深处渴望成长和改变的呼唤。它让我明白,逃避焦虑,最终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而勇敢地面对和拥抱它,反而能开启新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逐渐渗透、并且长久回响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一边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就想起里面的某个观点,然后开始思考。作者对于“存在”的探讨,以及它与焦虑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我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我们常常纠结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追逐着外在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宁静和对自身存在的清晰认知。罗洛·梅用一种非常扎实的笔触,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因为丧失了对自身意义的把握,而陷入更深的焦虑。他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没有束缚,而是在认识到束缚的存在后,依然能够做出选择。这种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选择”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选择”是件容易的事,但现在我明白,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对其他可能性的放弃,而这种放弃,本身就可能引发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也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难以克服的焦虑,或许正是我们迈向更成熟、更深刻生命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