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咏春木人桩法 |
| 作者 | 舒建臣 |
| 定价 | 25.8元 |
| 出版社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160703 |
| 出版日期 | 2015-02-01 |
| 字数 | 310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木人桩法是中华(佛山)咏春拳特有的训练方法。今天我们看到的木人桩法由于数百年来的传承形成了各种个性的桩法、练法,甚至有路、第二路、第三路木人桩法的形式风格,本书收录了较广泛流传的、具有代表性的木人桩法和流传叶系咏春拳木人桩。广泛流传的木人桩法可作为咏春拳木人桩练法的根本和基础,又是各演变咏春拳支系对比练习的参考。叶系咏春拳木人桩,即当今在世界各地流传的常见桩法。木人桩法融入了咏春拳踢打摔拿和防守技巧的各式技术,也是将小念头、标指、寻桥三套拳中具有代表性的攻防手法、步法、踢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拟练习,这种练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咏春拳的实战意识与技击方法。木人桩,为咏春拳训练器材,以木材制造,有桩手及桩脚设置,容许桩手及桩脚有少量活动(弹性),来当作模拟对手练习,锻炼手或脚接触部位的刚强性、全身整体活动性、步法的灵活性等。练习者通过木人桩法练习,可将咏春拳的手法、踢法糅合到散打(自由搏击)中去。咏春拳论有云:化桥觅对手,有师更需求;无师无对手,镜与桩中求。 咏春木人桩法内容,同时适合截拳道或部分南拳术的训练。 |
| 作者简介 | |
| 舒建臣,中国武术家。现居广东深圳。主编有《截拳道入门系列》、《咏春拳系列》。著有《咏春三套拳法》、《截拳道》、《截拳道短棍技法》、《中国散打系列丛书》、《咏春拳学系列》、《佛山咏春拳系列丛书》、《擒拿解脱反擒拿》《中国擒拿术》等等。 舒建臣,生于中国北方武术之乡,随名师习南北拳术,入散打队。对咏春拳及截拳道有独到见解,其拳学思想深受众多习武者的喜爱。 舒建臣是我国的武术技击家。对咏春拳、截拳道贡献功不可没。舒建臣著述数本武术类专著,并在中外出版传播,受到中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其作品并被其它同类作品借鉴和引用。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是作者继《咏春三套拳法》出版的又一力作,与本书同步出版的还有《咏春搏击术精粹》《咏春黐手对练》,更加系统地介绍了学习咏春拳的技术和方法,可供其他武技武道、南拳术、截拳道、散打引用参考或借鉴。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购买这本关于特定武术器械的书籍,主要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口传心授的、更具现代视角的解读。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似乎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武术书籍范畴内——简洁、直接,但缺乏足够的阐释深度。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老师,只展示动作,却很少进行深入的对话和引导。当我试图去理解某些关键的转移和转换技巧时,比如从冲拳到膀手的过渡,书中仅仅给出了一个静态的画面或者一个简单的箭头指示。这种“留白”太多,对于依靠文字和图像进行自我学习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更期待能看到作者对这些转换过程中肌肉群的协同发力、内脏的配合、以及呼吸的节奏变化进行详尽的“解剖”。如果能加入一些对现代运动科学原理的交叉印证,那就更完美了。当前的呈现方式,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旧时代的武术手册的复印件,缺乏与当代训练理念接轨的努力与创新,显得有些“故步自封”。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传统武术器械的著作,我立刻被它那种略显陈旧的排版风格所吸引,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历经时间考验的知识体系。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书中对木人桩这一特定训练载体的理解,似乎停留在了一个较为表层的技术层面。它详细描述了如何站桩、如何出拳、如何侧手冲拳,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武术的精妙往往藏在“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之中。这本书在“为什么”的解释上略显单薄。例如,它并未充分探讨木人桩的各个部位设计(如标指、膀手、肘部)是如何对应人体实战中的特定角度和防御体系的。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结构性和逻辑性的分析,例如将桩法训练与咏春拳的“黐手”训练进行深度对比,阐述桩法如何弥补黐手训练中缺乏空间阻力的缺点。现在的阅读感受是,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练习清单,而非一部系统的训练哲学。对于我这种追求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习练者而言,这种缺乏深层理论支撑的描述,难以形成牢固的认知结构,最终可能沦为一套机械的、缺乏生命力的拳套动作组合,无法真正转化为自身的实战能力。
评分我尝试着将书中的动作图解与我平日练习的体会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导致了练习效果的偏差。这本书在描述手部或腿部击打桩位时的“入点”和“收力”上,似乎采用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对于不同身形、不同力量体系的练习者而言,这个“标准”可能并不适用。真正的武术训练,是高度个性化的,需要根据练习者的身体条件进行微调。遗憾的是,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一刀切”的指导。举个例子,关于桩架的稳定性和根基的培养,书中提到了要“沉肩坠肘”,但对于如何在高频率的快速连击中保持下盘的稳固而不被桩的形变所干扰,缺乏实质性的建议。这就像是教人游泳,只告诉他手脚如何划水,却没说如何在水流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和“个体适应性”的忽视,使得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大打折扣。它提供的是一个理想模型,而不是一个适应现实的工具箱,这对于那些真正想把技术内化到骨子里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
评分这本号称“咏春木人桩法”的书,坦白说,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期待的,毕竟“木人桩”在咏春体系里地位特殊,是检验和磨练技巧的绝佳工具。然而,阅读体验却更像是一场在迷雾中摸索的旅程。书中对桩法本身的讲解,虽然图文并茂,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内劲”的渗透感。那些复杂的步法和手法分解,理论上清晰,可真要搬到实战的木人桩上去尝试,却总感觉衔接不上,如同看着一张精密的机械图纸,却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传授。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深入剖析桩法中的“粘”、“听”、“借力”这些核心理念,而不仅仅是招式的罗列。比如,对于桩的重心变化、受力点的感知,书中的论述显得有些蜻蜓点水,未能触及到让练习者真正能“体会”到桩意的层面。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合格的参考手册,而非一本能让人醍醐灌顶的武学心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或许能提供一个基础框架,但对于有一定基础,渴望精进的人来说,总感觉隔着一层窗户纸,难以突破。那种扎根于实战、融汇于理念的深度讲解,在这本书里似乎付之阙如,留下的遗憾是:知识点很多,但“武道”的精髓却难以捕捉。
评分从装帧和出版社来看,本应是一本严谨的学术性或专业性读物,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哪边都没有真正站稳。它既没有达到专业著作那种严密的数据支撑和历史考据,也没有提供给纯粹的武术爱好者那种令人振奋的、充满激情的感悟分享。很多篇幅被用于描述一些相对基础的知识点,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更直观的视频演示。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那些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总结出来的“窍门”和“禁忌”,却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站得更高一些,将木人桩训练置于整个咏春武学乃至中国传统武术的脉络中进行审视,探讨其历史演变和哲学基础。这本书更多地关注了“术”的表象,而对“道”的根源探索不足,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缺乏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更像是一本赶工的指导性材料,无法让人产生反复研读的冲动和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