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体育文化研究 王赟馨 9787564427641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 王赟馨 97875644276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赟馨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
  • 体育文化
  • 历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古代体育
  • 王赟馨
  • 学术著作
  • 9787564427641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427641
商品编码:295268503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

定价:43.00元

售价:31.4元,便宜11.6元,折扣73

作者:王赟馨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7641

字数:

页码: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目录


引言
节 古代体育发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缘由
第三节 唐代体育开展的时代特征

章 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节 射猎
第二节 球戏
第三节 角抵与技巧
第四节 博弈
第五节 乐舞
第六节 宴会活动
第七节 斗鸡
第八节 童嬉
第九节 节俗活动

第二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
节 唐代体育的物质文化
第二节 唐代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唐代体育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体育的民俗文化
第五节 唐代体育的心态文化

第三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
节 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推进作用

第四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节 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并重
第二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融合性
第三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性

第五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
节 体育文化与唐人
第二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社会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军事
第四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赟馨,女,1983年3月生,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讲师。2001年9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2005年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6年9月和2008年9月,先后于吉林大学师从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孟兆臣先生、沈文凡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12月取得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池建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与文学的研究。2014年9月-201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交流;2016年8月-11月,参加吉林省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教学法研修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唐代游艺与诗歌》,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游艺体育文化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唐代射猎文化刍议》《唐代射猎诗研究》等。

文摘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关于弹棋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仙家之戏,由东方朔进于汉武帝,《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七五五“弹棋”条引《弹棋经序》日:“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二是刘向为汉武帝所作,晋傅玄《弹棋赋序》日:“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不过,刘向出生时汉武帝已薨十年,此说明显有误。三是曹魏时宫廷妆奁之戏,《弹棋经后序》日:“自后汉冲、质以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于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谓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书日:‘弹棋,间设者也。’”其制难以确考。
  从《弹棋经后序》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冲帝、质帝以后,弹棋之艺中绝,曹操执掌政权,更是严厉禁止。到魏文帝时,弹棋才重新兴盛。
  唐代,弹棋大兴,喜爱并精通弹棋的大有人在,还有名手大家,“唐顺宗在春官日,甚好之,时有吉逵、高武、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于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唐国史补》又载:“如弹棋之戏甚古,法虽设,鲜有为之,其工者,近有吉逵、高越首出焉。”
  关于唐代弹棋的形式,《酉阳杂俎》有云:“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弹棋二十四子,以颜分。柳宗元的《序棋》描述更为详细:“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者日”上“,贱者日‘下’,咸自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惛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卢谕亦有《弹棋赋》:“观乎局之为状也,下方广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咸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谓之缘边。棋之为数也,各一十二汇。其始布也,各以其类,乃分其位,环合相承,栉比为次。”由此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弹棋棋盘中间隆起,下方上圆,象征天地,棋子二十四枚,双方各十二,分朱、墨二色,以击触的方式进行。
  对其游戏形式,唐人诗歌中也有较为清晰的描写,韦应物《弹棋歌》:“园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这首诗描写了弹棋的形制,棋局上圆下方,法天地之象,二十四枚棋子如二十四节气。又如李颀《弹棋歌》:“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跛星悬危复斜。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以上两篇表现了弹棋者技巧之纯熟,技艺之高超,还可以看出一些弹法,或从中央隆起部分开始,或沿棋盘边缘直击,或从斜角弹出,全看棋盘中的棋子分布情况而定,技艺高超者可以一子击中对方六七子,指法快速有力,精妙绝伦。
  到了宋代,弹棋之戏渐以失传,《梦溪笔谈》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可见,弹棋在唐代很流行,当时还有专门的棋谱,宋时则罕有为之者。
  ……

序言



《古韵新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 一、 煌煌大唐:一个辉煌时代的缩影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代,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繁荣昌盛的经济、以及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一。这个时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吸引着后世无数的目光。本文并非聚焦于唐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亦非探讨其对外关系的远近,而是试图从一个更为细腻、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为您徐徐展开一幅生动鲜活的唐代社会生活画卷。我们将透过历史的层层帷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那些被湮没在史书字里行间的寻常百姓的欢笑与泪水,去体味他们日常的点滴,去理解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多元。 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唐人的一日生活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宫阙的飞檐,洒向长安城的街道,喧嚣便已悄然开始。农人披星戴月,赶往田间;市井小贩,早已摆开琳琅满目的商品,吆喝声此起彼伏;学子们背着书囊,穿梭于巷陌,赶赴学堂;官员们则早早地沐浴更衣,准备上朝。本文将细致描绘唐朝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们,从清晨的起床洗漱,到一天的辛勤劳作,再到傍晚的归家休憩,勾勒出他们一日生活的真实轨迹。我们将探究他们的饮食习惯,了解他们一日三餐的构成,是粗茶淡饭还是佳肴满桌,这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息息相关。我们将观察他们的穿着打扮,从贵族仕女的绫罗绸缎,到贩夫走卒的粗布麻衣,每一件衣衫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个人的故事。我们还将深入了解他们的起居环境,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宅邸,还是朴实无华的茅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 劳作与休闲:织就唐人生活的基本色调 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辛勤的劳作之外,同样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农业社会的基础决定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围绕着耕种与收获展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单调。本文将重点呈现唐朝普通民众的劳动场景,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还是手工作坊里的精雕细琢,都展现了唐朝社会强大的生产力。同时,我们将深入挖掘唐朝丰富的休闲文化。从热闹非凡的节日庆典,到文人墨客的诗酒唱和;从市井百姓的街头戏曲,到贵族阶层的马球宴饮,都呈现出这个时代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将探究唐人是如何在辛劳之余,寻求精神的慰藉和身体的放松。例如,我们会描绘端午节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中秋节赏月饮酒的诗意情境,以及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团圆景象。对于文人雅士,我们将描绘他们在曲江池畔的游宴,在寺庙书院的讲学,以及在山水之间寻访的雅趣。甚至,我们还会触及一些更为普遍的娱乐方式,如听书、看戏、逛庙会等,这些都构成了唐朝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 社交与礼仪:维系唐朝社会秩序的纽带 唐朝是一个高度重视礼仪的社会,社交活动不仅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途径,更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本文将详细考察唐朝社会中的各种社交场合和社交礼仪。从家庭内部的尊卑有序,到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到文人之间的诗词唱和,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交智慧和行为规范。我们将探讨唐朝的婚丧嫁娶,这些重要的人生节点是如何被社会习俗和礼仪所规范的。我们会关注唐朝的宴饮文化,分析不同场合下的宴席如何安排,宾主如何互动,以及其中蕴含的等级观念。我们还将考察唐朝的节日习俗,分析这些节日如何成为人们进行社交、增进感情的重要平台。此外,我们还会触及唐朝的书信往来、拜访拜谒等日常社交行为,深入理解唐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方式来维系人际关系的。 五、 精神世界:信仰、思想与艺术的交融 在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是丰富而多元的。唐朝,作为一个思想文化高度活跃的时代,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外来宗教在此交融碰撞,共同塑造了唐人的精神面貌。本文将深入探究唐朝社会的主流信仰和思想流派。我们将考察佛教在唐朝的兴盛,以及它对当时社会生活、艺术创作、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了解道教在唐朝的地位,以及它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同时,我们也将分析儒家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道德伦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唐朝对外来宗教的包容态度,例如景教、摩尼教等在中土的传播,以及它们对唐朝文化产生的多元影响。我们将从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维度,去解读唐人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信仰与思想的交织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六、 生活细节:描绘真实的唐朝图景 除了宏观的社会画卷,本文还将聚焦于一些更为微观的生活细节,以期更真实地呈现唐朝的面貌。例如,我们将探究唐朝的教育体系,了解当时的学校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生活状态。我们将考察唐朝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当时的医术水平、药物种类以及人们对疾病的态度。我们还将关注唐朝的交通与通讯,了解当时的道路状况、驿站系统以及信息传播的方式。甚至,我们还会触及一些更为日常的方面,如唐朝的服饰时尚、妆容发型、饮食调味、娱乐游戏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编织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唐朝社会。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亲身感受唐朝人民的生活气息,体会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 七、 结语:回望历史,传承文明 《古韵新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一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学术考证,而是希望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唐朝。我们希望通过对唐朝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个真实、鲜活、有温度的唐朝。通过了解古人的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认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值得被记录和铭记。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引发对当下生活的思考,并在回望历史的古韵中,感受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目录的梳理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一番大功夫进行整体框架的构建。每一章的逻辑推进都显得层层递进,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试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剖析其研究对象。尤其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术语的使用,看得出作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批判性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接触新的论点时,能够迅速把握其学术立足点。我个人很欣赏作者在方法论上的那种克制与自信,既没有盲目套用西方理论,也没有陷入纯粹的史料堆砌,而是在中国传统文献的解读中,找到了最适合自身研究的分析路径。这种内敛而深刻的学术气质,是很多年轻学者身上难得一见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体验。作者的观点并非一言堂,而是充满了思辨的火花。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建立在对既有研究的深刻反思之上,常常会引发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经被定论的历史事实。我发现自己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与作者的论断进行“辩论”,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对于那些希望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和批判的靶子,它的价值正在于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运用既古典又带着一股现代的活力,尤其是排版上的细微处理,看得出设计者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有一种典雅的书卷气。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和引文的处理上所采用的字体,古朴又不失清晰度,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也很结实,感觉可以长久保存。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一个非常高雅的基调,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和审美追求。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稍微提一下的,或许是侧边书脊上的烫金工艺,虽然很精致,但希望它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至于轻易磨损,毕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在叙述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学术论著的严谨和精准,又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作者在阐释复杂观点时,总能适时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场景或人物侧写,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代入感。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时,那种笔触的细腻,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这种叙事上的张力处理得非常好,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工作,焕发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吸收到扎实的知识营养,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引用和注释系统做得极其规范和详尽,这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粗略翻阅了几处尾注,发现引用的来源非常广泛,涵盖了古籍、碑刻拓片,乃至近现代学者的各种论述,显示了作者对资料的掌控力是多么的全面和细致。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让读者可以放心地追溯每一个论点的源头。高质量的注释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尊重,更是对自身研究负责任的表现。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种近乎苛刻的资料考证和引注之上,它几乎可以作为一套标准的学术规范来学习和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