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
定价:38.00元
售价:27.7元,便宜10.3元,折扣72
作者: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关明孚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316917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森一贯坚守诚实、简朴的生活观,在本书中更上升至一个新的精神层面,即追求的朴素和精细,书中传递出来的精细完全是源自对生活的虔诚和感恩。
作者从消沉、爱情、残缺、苦痛等多个方面来解读生活,带有深思熟虑的幽默,提出的研究角度恰如其分,又不落入怀疑论中;能够毫无顾忌,又不过于放肆。
忙碌的世界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让我们从生活的忙碌和烦琐中抽出身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生活的本质。
内容提要
《雅致生活》是剑桥大学教授本森的生命求索随笔集,书中记录了各种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生活中弥足珍贵,它可以指引人们在人生的迷宫里找到出路,看到希望。
全书共42个章节,作者从消沉、爱情、残缺、苦痛等多个方面来解读生活,为在迷茫、困惑、喧嚣生活中迷失自我的人们指引方向,让人们懂得:原来,在忙碌的生活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从而抽出身来,放慢脚步,找到生活的本质和真谛,使生活上升至新的精神层面,达到一种的朴素和精细,学会对生活的虔诚和感恩。
目录
言/7
章红色的水塘/1
第二章荒废的圣所/4
第三章摆脱消沉/8
第四章美丽的花朵/12
第五章沼泽地上漫步/16
第六章泉水与小教堂/20
第七章布谷鸟的歌声/26
第八章春的世界/31
第九章野兔的悲惨遭遇/37
第十章梁龙的故事/40
第十一章邂逅飞虫/45
第十二章农场见闻/50
第十三章了不起的艺术家/55
第十四章年轻的爱情/59
第十五章奇特的聚会/61
第十六章的残缺/66
第十七章牛津之美/71
第十八章关于写作/77
第十九章《哈姆雷特》的启示/82
第二十章被禁锢的灵魂/85
第二十一章闲情逸致/91
第二十二章工作的快乐/99
第二十三章修道院/104
第二十四章华兹华斯/109
第二十五章多塞特郡/116
第二十六章波特兰/120
第二十七章坎特伯雷的塔楼/124
第二十八章祷告/127
第二十九章雅各布的弥留之榻/134
第三十章加利利的海洋/138
第三十一章启示录/142
第三十二章雕塑/146
第三十三章苦痛的奥秘/150
第三十四章音乐/154
第三十五章基督信仰/157
第三十六章邪恶之谜/162
第三十七章重生/167
第三十八章秘密/172
第三十九章讯息/181
第四十章死亡之后/189
第四十一章永恒的意志/196
第四十二章待到傍晚/201
结语/203
作者介绍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国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于1885—1903年期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圣坛之火》(The Altar Fire)、《为师之道》(The 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我心无惧》(Where No Fear Was)、《向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对话寂静》(The Silent Isle)、《无冕》(Men of Might)、《安静的家》(The House of Quiet)、《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追随本心》(Along the Road)、《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雅致生活》(The Thread of Gold)、《黑夜炉火》(Thy Rod and Thy Staff)、《心灵乐园》(Joyous Gard)、《论罗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1862—1925),英国的散文家、诗人、作家,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的第28届院长。他的父亲是19世纪末坎特伯雷大主教爱德华·怀特·本森,其舅舅是的哲学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所富有的文化和著述的传统,也很自然地遗传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样遗传在他身上的还有家族性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虽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多产作家。他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并于1885—1903年期间,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讲授英国文学。1906年后,他出任格雷欣学校校长。1915—1925年,他担任莫德林学院院长。 他的诗歌和散文著述颇丰。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人生后的20年间,每天坚持写日记,写下了世上长的400万字的日记,给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代表作有:《仰望星空》(At Large)、《自由之旅》(Escape and Other Essays)、《大学之窗》(From a College Window)、《圣坛之火》(The Altar Fire)、《为师之道》(The Schoolmaster)、《剑桥论道》(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阿城信札》(The Upton Letters)、《我心无惧》(Where No Fear Was)、《向死而生》(The Gate of Death)、《对话寂静》(The Silent Isle)、《无冕》(Men of Might)、《安静的家》(The House of Quiet)、《静水之旁》(Beside Still Waters)、《追随本心》(Along the Road)、《生命之泉》(Water Springs)、《雅致生活》(The Thread of Gold)、《黑夜炉火》(Thy Rod and Thy Staff)、《心灵乐园》(Joyous Gard)、《论罗斯金》(Ruskin,A Study in Personality)、《障山及其他故事》(The Hill of Trouble and Other Stories)、《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等。
文摘
序言
从《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生活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需要设定目标,然后努力去达成。然而,本森教授的随笔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享受当下,接纳不完美。他并没有鼓励我们放弃追求,而是提醒我们要以一种更平和、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书中关于“求索”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真正的求索并非一定要找到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观点,对于我这样总喜欢给自己设定期望和压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而在于我们如何体验和感受生命的过程。他的文字,没有强烈的说教感,更多的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去观察生活,去感受生活,去体悟生活。我发现,当我不再执着于“必须达到什么”的时候,反而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细微乐趣,也更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切的、难以言喻的宁静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信息裹挟着前行,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与自我对话的可能。本森教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治愈力,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段思考,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对人生无常的理解和接纳。他谈论自然,谈论季节的变化,这些看似平凡的景物,在他笔下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哲学的意味。他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不一定需要多么宏大壮丽,它可以是清晨窗外的一缕阳光,可以是雨后泥土的芬芳,也可以是与亲人朋友的一段闲聊。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雅致”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外在的奢华,而是内在的丰盈;不是对物质的占有,而是对精神的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作者的每一个字句,思考它们与我自身经历的联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在默默地陪伴我,引导我。
评分对于《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的阅读体验,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看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本森教授的文字,不像很多现代作品那样追求华丽辞藻或耸人听闻的观点,而是像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跟你聊他的人生感悟。他不是在“教”你做什么,而是在“分享”他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恰恰触及了我们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我尤其喜欢他对“求索”这个词的诠释,这不仅仅是对外界知识的探寻,更是对内在自我的一种不断追问和理解。他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书中的很多观点,初读时可能只觉得“嗯,说得有道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道理在你心底生根发芽,让你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不安,并非因为生活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真实的内心,并温柔地引导我们去修正那些扭曲的认知。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发现新的意义。
评分读完《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非一本充满大道理说教的哲学著作,也不是一本空洞的励志鸡汤。相反,本森教授以一种极其平实、温和,却又洞察深刻的笔触,引导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关于“生活”本身的探索之旅。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之处的体察和反思。他谈论时间,并非关于如何高效利用,而是关于时间流逝中的情感痕迹;他谈论孤独,并非如何克服,而是如何与孤独相处,从中获得力量;他谈论美,并非局限于视觉的享受,而是渗透于心灵的感悟。整本书给我一种静谧而充实的感觉,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可以休憩的港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古老的智慧,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他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却从未真正思考过的生活片段。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经过本森教授的提炼后,闪烁出别样的光芒,让我不禁感叹,原来生活的美,就藏在我们不经意间。这本书带给我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改变,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温和调整。它让我明白,追求“雅致”,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而是一种内心的状态,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艺术。
评分《雅致生活:剑桥大学本森教授的生命求索随笔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本森教授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温婉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他所探讨的“生命求索”,并非是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他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生活的各种面向:从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到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再到对人生终极问题的哲学思考,无不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雅致”的理解,它不是一种表面的修饰,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从容与优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雅致生活”,在于我们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如何与周遭的世界和谐共处。它教会我,与其追逐那些虚幻的目标,不如去关注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句触动心灵的话语而停笔,陷入长久的沉思。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餐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细细体会的佳作。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