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
定价:35.00元
作者:卢晓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80803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丛书序》 20世纪末以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给广播影视等传媒带来巨大的影响,传媒和科技都呈几何级数发展速度变化与增长。近10年来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就更大更为深远,其中网络电视、网络音视频等视听新媒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广播影视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已经成为现实。广播影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的进步必将给广播影视的存在形态与发展模式带来新的嬗变因素。对广播影视事业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来自体制改革与媒介管理层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广播影视事业的管理办法,有力推动了广电体制改革,鼓励人们探索、实践新的媒介经营与管理模式。从广播影视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出现了许多新案例与新的研究对象。传统的广播影视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范式面临挑战。在此形势下,广播影视学者理应把握住时代脉搏,将广播影视传播实践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技术到产业、从理论到实践、从现象到文化——注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让广播影视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在这前提下,孙宜君、陈龙教授任总主编的《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意义很自然地就凸显了出来。这套丛书很明确地将自己定位在“新视角”上。所谓“新视角”,不仅意味着丛书会瞄准广播影视业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态势、新思潮,突出新案例、新材料,也意味着丛书会吸收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思维。其总体脉络则是广播影视在技术进步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丛书编委在编写这套教材时的新理念。在“新视角”的主导下,这套即将陆续推出约30多本的丛书,全方位地建构了广播影视本科教学的教材体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广告学等方面的内容悉数涵盖,涉及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两个学科。在编写思路上则以满足广播影视的本科教学为目标,充分体现教学特点,兼顾学理性与实用性。在体系上也较为完备,从技术(比如《影视数字制作技术》、《电视新闻摄影教程》、《电视摄像技艺教程》等)到美学(比如《影视艺术概论》、《影视美学》等)、从理论(比如《影视传播导论》、《影视文化概论》、《广告传播概论》)到实务(比如《广播电视实务》、《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等),涉及的课程较为全面,构架则较为严谨。所设课程尽管较多,却都不出广播影视之大范畴,这在程度上确保了这套丛书在选题上的集中性、在特色上的鲜明性。求“新”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赶时髦,唯新潮之马首是瞻。一味地求“新”而无视传统,必将使所谓的“新”成为无源之水,*终失去生命力,徒留空洞的外壳。唯有推陈,方能出新;唯有继往,方能开来,这是“发展”之辩证法。对广播影视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来说,求“新”并非是将传统理论弃之如敝屣,实际上,新现象、新问题并没有颠覆原来的理论观点,而是对之进行了充实和发展,或者是将原来的理论观点拓展到一个更大的范畴,从而使之具有当代适用性。总之,《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的编写理念是遵循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规律的,求新而不忘本、追求新视野却注意保持与传统的内在贯通,将“新”建立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惟其如此,丛书所彰显出来的新观念和新思维,方能做到言之有据、顺理成章。《广播影视新视野丛书》的编委成员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在广播影视学的不同学术分支里潜心治学,可谓术业有专攻。前者保证了这套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后者则保证了学理性。基础理论与前沿观念结合、理论阐释与实践案例结合、学与用结合,正是这套丛书的自我定位。广播影视新视角丛书《影视视听语言》《影视文化概论》《影视艺术概论》《影视评论学》《影视数字制作技术》《影视动画概论》《影像传播案例教程》《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编辑理论与实践》《电视节目形态解析》《电视剧名作解读》《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第2版)》《电视编导艺术》《数字媒体设计与艺术》《广告传播概论》《电视纪录片概论》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突出文科和工科互相渗透、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特点,系统介绍人的视觉意识与摄像思维的关系、摄像机的构成原理与相关功能、摄像机的操作技巧、电视画面构成的相关要素、画面的造型要素、电视光线语言的基本原理、运动画面拍摄、画面组接及声音录制等内容,力求理论体系完整、专业概念清楚、实践指导性强,既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又便于其他专业学生和普通读者的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视、电影、影视艺术技术、影视制作、动画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影视制作公司摄录编人员按需查询和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深蓝色的底色搭配银色的书名,透着一股专业而又内敛的气质。我一直对影像制作领域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既能讲解技术原理,又不失艺术审美的入门读物。偶然间在书店瞥见这本书,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从基础的光学原理、镜头选择,到复杂的色彩科学、构图技巧,再到后期剪辑、声音设计等方方面面,内容之全面令我惊喜。更重要的是,它似乎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堆砌,还强调了“艺术”二字,这让我对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影像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镜头语言”的部分,希望能够理解不同焦段、景深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光影来塑造场景的氛围。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本能够引导我从“看到”到“理解”,再到“创造”的宝藏。
评分拿到这本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钻研起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叙事性镜头”的讲解。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经典的电影片段分析,来阐述如何通过画面的调度、人物的走位、道具的摆放来传递信息、制造悬念,甚至暗示角色的内心世界。我过去看电影,常常只是被画面所吸引,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导演会这样拍。这本书就像一个透视镜,让我得以窥见镜头背后的匠心独运。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更教会了我如何“读懂”画面。我甚至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用手机拍摄一些短视频,并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构图原则和景深变化,虽然还很稚嫩,但能感受到一些小小的进步,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这本书真正点燃了我对影像表达的热情,让我意识到,原来方寸之间的画面,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尝试自己拍摄一些短片,但总感觉画面不够“有力量”,缺乏一种专业感。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详细讲解了各种摄像机的参数设置,比如白平衡、曝光补偿、帧率等等,这些都是我之前觉得很神秘的东西,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书中的技术解析部分,写得非常严谨,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因为它总能联系到实际拍摄的场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会有这样的效果。我尤其对“光线运用”那一章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对比,讲解了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柔光、硬光、逆光等,以及它们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这对于提升我影片的质感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提升画面表现力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艺术”这个词在摄像技术中的应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以为摄像就是把东西拍清楚就行了。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讲解技术,更是在探讨如何用技术去表达艺术。我被书中关于“色彩的心理学效应”的章节深深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情绪和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在画面中巧妙运用色彩搭配来引导观众的情绪,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拍摄的作品,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表达”。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像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门与观众沟通的语言。它教会我如何用镜头去“说话”,去传递情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视觉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对技术细节的阐述既专业又不失易懂,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运镜技巧”的部分,它详细讲解了各种推、拉、摇、移、跟等镜头运动的实际应用,以及它们各自能够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叙事功能。比如,为什么在表现人物紧张情绪时,会用到缓慢的推镜头;又比如,为什么在展现宏大场景时,会用到平稳的摇镜头。这些细节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看似简单的镜头运动,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艺术考量。我还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画面节奏”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除了单个镜头的表现力,镜头的组合与剪辑,同样对最终的影片效果至关重要。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影像制作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未来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