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品质生活:禹智仁操 超速跆搏
定价:28.00元
作者:(韩)禹智仁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64797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跆搏练习30分钟可以消耗300-400的左右卡路里,它将有氧运动和非有氧运动相结合,强度比一般的有氧运动更强,可以快速燃烧大量脂肪。随动感音乐运动还可以有效释放压力,调节神经。
内容提要
跆搏是一种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复合式运动。它一方面能为身体提供大量氧气,提高心肺功能和体能;一方面又能增强肌肉力量,促进新陈代谢。同时,跆搏还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消耗热量的快捷型运动。哪怕你天生体胖,哪怕你不擅长运动,只要练习跆搏,都能立竿见影地实现效果。
目录
Part 1 认识跆搏
跆搏如何快速
跆搏为何能达到迅速的效果
跆搏是一项一举多得的运动
跆搏运动的注意事项
跆搏的基本姿势
跆搏的基本动作原则
怎样才能尽情享受跆搏
跆搏中必须注意的饮食原则
Part 2 跆搏简易训练,让你瘦得异常明显
上肢基本动作
1 刺拳
2 交叉攻击
3 罐身钩
4 高空剪
5 推掌
6 肘打
7 速度球
为初学者准备的上肢基本动作练习
下肢基本动作
1 膝踢
2 前踢
3 侧踢
4 扇形踢
5 后踢
为初学者准备的下肢基本动作练习
Part 3 跆搏升级训练,让效果立竿见影
跆搏的肌肉调节
1 侧卧侧踢
2 俯卧后踢
3 坐在地上交叉攻击
跆搏的对抗练习
1 一手交握旋转攻击
2 迎面站立手掌攻击
3 背部紧贴屈膝再起立
4 按住对方背部做小臂运动
5 全身伸展
Part 4 跆搏伸展训练,让身体曲线更加
1 单脚站立找重心
2 一脚向后送出,腿部伸展
3 两手手指交叉向前推出
4 两手手指交叉向后推出
5 上肢倾斜做侧身伸展
6 手臂向后弯曲,做手臂和肋骨伸展
7 手臂向后推至头部
8 双手交叉置于背后,做扩胸运动
9 双手交叉置于胸前,伸展背部
10 膝盖弯曲,抓住脚做抬腿运动
Part 5 肌肉强化训练,让跆搏动作更加有力
1 双手抓住绷带,伸展手臂
2 坐下再起立,双臂交叉
3 踩住绷带站立,肩膀向侧面打开
4 踩住绷带站立,手肘呈直角转动肩膀
5 单脚踩住绷带,双臂向前弯曲展开
6 单脚踩住绷带,双臂向后伸展弯曲
7 绷带在背后,伸展手肘
8 绷带向背后拉拽再放下
9 双臂伸展上体提拉
10 双臂弯曲上肢拉拽
作者介绍
禹智仁
韩国*秀的女性形体训练师
韩国受演艺界人士欢迎的健身教练
获韩国体育大学生育学院硕士学位,在德国、瑞典担任讲师
锐步公司的亚洲全球代表教练
被VOGUE杂志评选为“*魅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被“传奇教练”金·米勒(Gin Miller)评价为未来世界健身界主角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风,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定是“克制而有力”。它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大量借鉴了东方美学的留白概念,很多重要的观点都是一笔带过,但那轻描淡写之间蕴含的力量,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比如,作者在描述如何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生活基准线”时,给出的建议极其精简,没有冗长的步骤分解,而是提供了一个核心原则:找到你最不易妥协的三个要素,并为之构建不可侵犯的边界。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拥有了极强的“个人化”阅读体验。我读完后,立刻尝试去定义我自己的那三条边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而且,书中对于“工具”的使用也有独到的见解。它不是推销最新的电子产品或生活小工具,而是探讨如何让工具服务于人,而非反过来奴役人。这种对“器具哲学”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手机里那些层出不穷的App,哪些是真正提升了我生活的质量,哪些仅仅是分散我注意力的噪音制造者。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促使你成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由外界强加的模板。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本来也没抱太大期望。封面设计得挺简洁,配色偏向沉稳的大地色系,那种感觉就像是直奔主题,不玩虚的。我平时接触的书籍类型比较杂,从历史到科普都有涉猎,所以对“生活”这个主题本身是抱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看待的。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开篇并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而是从一些非常细微的日常场景切入,比如清晨阳光洒进房间时如何调整呼吸,或者仅仅是一杯水入口时对温度的感知。这种细腻的笔触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共鸣,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用他敏锐的观察力,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瞬间一一剥离开来,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空间”与“感知”之间关系的探讨,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地鼓吹“积极心态”,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框架,教你如何通过微调物理环境来重塑内在感受。比如,关于光线的运用,书中不只是说“多晒太阳”,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色温的光线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曲线,这种结合了心理学和环境学的论述,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生活指南。我甚至开始留意自家书架上书籍的摆放角度,试图从中寻找一种新的秩序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持续性的内省训练,而不是轻松的消遣。它很少使用直白的形容词去赞美“美好生活”,而是通过大量的场景描绘和对比,让你自己去“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好”。有一部分内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关于“噪音管理”的章节。我们总以为噪音是外部环境的污染,但作者犀利地指出,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内心的“思维噪音”才是最大的干扰源。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练习,要求读者在特定时间内,将所有“待办事项”和“担忧”具象化成一个声音,然后系统地对其进行“降噪处理”。这个方法论非常新颖,它将抽象的焦虑感,转化为一个可以被技术性操作的对象。我试着运用这个方法处理了我最近一个棘手的项目计划,令人惊讶的是,仅仅是这种“标签化”和“可视化”的步骤,就极大地减轻了我的认知负荷。这本书的论证是环环相扣的,从身体感知到精神构建,再到外部环境的优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让读者明白,高品质的生活不是奢侈品的堆砌,而是内在秩序的自然外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对“周期性”的理解。我们常被教育要追求持续的、线性的进步,但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持续的。作者非常坦诚地讨论了生活中的“低谷期”和“恢复期”的必然性。他没有试图去“消除”这些低谷,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优化”它们。书中有一套关于“年度回顾与重置”的框架,它不是简单地做年终总结,而是一个关于能量和资源再分配的系统规划。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对“完美生活”的幻想彻底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自我管理理念。它告诉我,偶尔的“失焦”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系统自我校准的必要过程。此外,书中对“连接质量”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它不谈泛泛的人脉,而是深入分析了高质量的互动是如何依赖于“共同在场的专注度”。读完之后,我特地减少了碎片化的社交活动,转而安排了少数几次,但能进行深度交流的会面。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给你一套现成的模板,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考工具箱,让你自己去雕琢出最适合自己的“品质生活”形态。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极度自洽的逻辑体系,简直像是一部精密的手工艺品说明书,但它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效率与停滞”的辩证分析。现在社会太推崇“快”,事事追求“即时满足”,可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大量篇幅论证了刻意“慢下来”的价值。作者在谈论如何处理日常琐事时,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打磨,让人印象深刻。举个例子,书中有一段关于“专注地吃一顿饭”的描述,它详细拆解了咀嚼的次数、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味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路径,这不是在教人节食,而是在倡导一种对“存在”的完全投入。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完全不会觉得枯燥。相反,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新的谜团。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浮躁的、教条式的说教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是如何“度过”时间的。如果你习惯了快餐式的知识吸收,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需要“适应”,但一旦进入那个节奏,你会发现自己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被提升了好几个量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