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第七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及首届全国体育仪器器材科技创新设计展设计作品集
定价:98.00元
售价:71.5元,便宜26.5元,折扣72
作者:陈骐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628529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系第七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及首届全国体育仪器器材科技创新设计展设计作品集。
内容提要
体育工程学是体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体育仪器器材研究开始,经过30年发展,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并不断有新的技术融入到这门学科中。《新常态下的中国体育工程学术前沿及设计创新》以体育工程学为学科支撑的体育装备器材研发、健身物联网、运动可穿戴设备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在提供专业体育工程知识的同时,引发全民对公众健康的关注。
目录
上篇 论文
章 体育装备和器材、软件和算法的研发
基于人体工效学理论的个性化自行车平台系统设计
刘 宇 傅维杰 王东海 梁雷超 王 勇(3 )
运动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肖书明 陈 骐 宣 华 王建明 王学峰(8 )
“橄榄球撞抗训练设备”的加工制造与应用 郑 刚羽毛球专项步法敏捷训练系统的研发 柏长财 魏振钢 胡志明 刘焕斌(21 )
近时期篮球器材中几种不同类型标准篮球架的探析 何传胜 杨 明 何卫东(26 )
灵敏素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胡 璞 张 剑 刘斌魁 郑伟涛(34 )
基于双目视觉的跳跃滑水测距系统设计与开发 彭 川 郑伟涛 彭李明(44 )
《运动员竞技心理能力和状态诊断软件 4.0 》的开发及应用郭 松 王 智 黄希发 肖书明(49 )
基于 UWB 技术的体育运动数据采集方法设计与实现 王磊磊(65 )
基于人体树形结构的个性化人体建模方法 熊新炎 付 斌 韩 梅(68 )
基于 Opensim 仿真与验证咏春拳圈手中生物力学特征
刘坚斌 李树伟 陈美薇 刘慕玲 李 涛(74 )
运动坚持计算技术初步研究 刘 洋 甄庆凯 刘泳庆 李祥臣(76 )
健身器材阻力源的分类研究 刘易梦琪 郑伟涛 蒙延荣 蒋成涛(82 )
中国功夫测力摆锤系统的研制 李恒飞 朱 东(87 )
灵敏素质训练与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 韦俏丽 郑伟涛 蒙延荣(92 )
三维乒乓球运动仿真动画的设计与实现 冯 卿(98 )
基于 Vicon 的水阻划船器运动学特征研究 蒋成涛 郑伟涛 蒙延荣 李 铎 刘易梦琪(103 )
Saflight 学校体育课辅助教学器材的创新研究范延松 张晓迎 吴秀伟 徐相明 于 琛(109 )
第二章 大众健身与公共体育服务
马拉松爱好者运动习惯、家族病史与心电信号特征的关系研究
郭伯凯 夏 灵 温 煦 龚莹岚 刘佳琦(115 )
不同高度鞋跟行走对女性步态、下肢关节与肌肉表面肌电疲劳的影响 于亚光 于岱峰(120 )
……
作者介绍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 华东理工大学 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现代感的线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对体育产业和工程设计领域比较关注,看到这个标题,直觉就觉得它应该会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但仅仅从这个包装来看,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出版方在宣传上应该也是下了不少功夫,让它在众多专业书籍中脱颖而出。我期待它能在设计美学和功能实现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毕竟体育设施的设计,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前沿性,也不能忽略用户体验和整体美感。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看到未来体育工程的新趋势。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提到了“设计创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点。在体育工程领域,创新往往体现在材料的革新、结构的优化,以及与新技术的融合上。我希望书中能有专门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将最新的材料科学成果应用到跑道、看台或者屋顶结构的设计中去。比如,新型减震材料、自洁净涂层,或者模块化建造技术。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那就有些可惜了。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落地,并且能在实际项目中产生积极影响的设计思路。期待能看到那些大胆的、突破常规的工程解决方案被详细阐述出来。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会议论文集”的体裁有点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它代表了学术的深度和广度,是了解行业脉搏的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有时候论文集的结构会显得比较松散,不同文章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跳跃感。我比较关心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做得怎么样,能否通过合理的章节划分和内容组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连贯的思路。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主线,串联起这些分散的研究,哪怕是不同角度的探讨,那阅读体验也会大大提升。希望能看到那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而不是泛泛而谈的综述性文章。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还涉及到了“体育仪器”方面的内容,这让我对它的跨学科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育工程不应该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该包括与之配套的精密仪器和监测系统。如何设计出更精准、更可靠的比赛器材或训练辅助设备,是提升竞技水平的关键。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数据采集、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设备设计方面的研究。这些内容往往需要结合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人体工程学,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展示出工程设计如何赋能体育运动本身,那么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领域了。
评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选择一本学术会议论文集,主要还是希望能看到不同专家学者之间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这类书籍的价值就在于它汇集了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思考。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在体育场馆建设中的应用案例。毕竟,现在的工程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建起来”就好,如何让建筑更环保、更智能、更适应未来需求,才是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议题,并且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或实践经验,那它对我的工作或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期待那些看似冷门的专业技术,能在这里找到创新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