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時間記憶錶徵研究繼往與開來
定價:22.00元
作者:李伯約,黃希庭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501176816
字數:233000
頁碼:26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係是西南大學(原西南師範大學)*重點學科“基礎心理學”,重慶市基礎心理學重點實驗室,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心理學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西南大學*重點學科“基礎心理學”包括時間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以及人工智能與認知神經科學四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嚮。本書係主要涉及人格心理學,時間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三個方嚮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不少創意。體現瞭該重點學科在黃希庭教授帶領下,積極嚮上的群體學術風貌和銳意創音標的學術個性。
時間的心理錶徵就是外部世界中的物理時間在人的心理上的一種反映。然而,時間錶徵是時間信息加工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涉及的現象很復雜,覆蓋麵很廣,很難進行整體的把握,以至於迄今尚未形成時間錶徵的係統完善的研究範式和實驗方法,所進行的探討多為間接性的,進展不大。鑒此,本研究在繼承以往理論的基礎上,力圖從一個新的視角齣發以獲得新的進展。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部分是引言,係統介紹瞭時間認知研究的曆史與全貌。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上編,介紹的是一些*的時間記憶錶徵的理論。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下編,介紹瞭筆者在導師黃希庭教授指導下所進行的時間記憶錶徵的層次網絡結構的探索。
目錄
作者介紹
李伯約,博士,教授,基礎心理學認知方嚮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重慶市心理學會理事。迄今已齣版著作若乾部,在《心理科學》等期刊上發錶“模糊分組的時間層次網絡結構研究”、“‘米製’的時間層次網絡結構研究”、“時間順序標碼的認知研究”、“周期性時間推理研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時間記憶錶徵研究:繼往與開來》讓我聯想到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時間”和“記憶”這兩個抽象的概念,通過“錶徵”這一具體的研究方法聯係起來的。這是否意味著,本書將探究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將抽象的時間體驗轉化為具體的符號、圖像、敘事,並將其保存在集體記憶中的?我想象著,也許作者會引用大量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甚至曆史文獻,來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時間觀念和記憶痕跡。比如,古老的壁畫中對季節更迭的描繪,古代史書中對王朝興衰的記錄,甚至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個人經曆的迴憶敘述,這些都可能成為本書分析的素材。更進一步,我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這些“錶徵”的演變過程,它們如何隨著社會發展、技術進步而發生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對時間與記憶的理解。
評分我近期讀到一本題為《時間記憶錶徵研究:繼往與開來》的書,雖然書中具體內容我尚未深入研讀,但從書名本身散發齣的學術氣息和研究深度來看,我已經對其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似乎在描繪一個宏大的時間視角下的記憶圖景,將古往今來的時間概念與人類對記憶的理解進行交織。我猜想,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會對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於“時間”和“記憶”是如何感知、認知以及錶述的進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和分析。或許,它會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看看古人如何用詩詞歌賦、神話傳說來承載他們的集體記憶,又如何理解時間的流逝和永恒。再到近代,科學理性興起,時間是否被量化、被解析,記憶又是否被納入瞭心理學、生理學的範疇?這本書的齣現,仿佛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過去對時間記憶的理解與當下我們正進行的研究,也可能為未來的研究指明方嚮。
評分我被《時間記憶錶徵研究:繼往與開來》這個書名深深吸引,它傳遞齣一種厚重感和前瞻性。我猜測,本書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對人類文明史有著深刻洞察的學者。他/她可能並非僅僅局限於某個學科的範疇,而是將曆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甚至哲學等多學科的視角融閤在一起,來審視“時間”與“記憶”的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開我的思路,讓我看到,我們當下對時間與記憶的理解,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有著漫長的曆史淵源。書中或許會追溯人類早期對時間的樸素認知,比如日升月落、四季更迭,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如何影響瞭早期人類的集體記憶。再到後來,隨著文明的發展,時間的概念變得更加復雜,人們開始有瞭曆史的意識,有瞭對過去事件的精確記錄和追溯。這本書的“繼往”部分,很可能就是對這段漫長曆史的迴顧與梳理。
評分《時間記憶錶徵研究:繼往與開來》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關於人類如何構建和傳承知識的思考。我猜想,這本書的核心可能在於“錶徵”的轉換與演變。從古老口頭傳說中的時間序列,到文字記錄的曆史事件,再到如今數據化的時間信息,人類是如何將抽象的時間概念,以不同的“錶徵”形式固化下來,並傳遞給後代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到記憶的機製,以及集體記憶的形成過程。這本書的“開來”部分,我猜想會聚焦於現代研究,比如神經科學如何揭示大腦中時間信息的編碼方式,心理學如何研究個體記憶的時間感知偏差,以及信息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存儲和檢索信息的時間維度。我期待書中能夠提齣一些新的研究視角或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中,時間與記憶的復雜互動,以及它們對於個體認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評分《時間記憶錶徵研究:繼往與開來》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一本關於人類思維史和文化演變的重要著作。我推測,它可能會從宏觀的哲學層麵齣發,探討時間本身是否存在,以及人類如何認識和定義時間。隨後,它很可能將這種對時間的理解,與人類記憶的功能和機製聯係起來。例如,記憶是否是人類感知和理解時間流逝的根本方式?不同類型的記憶(如情景記憶、語義記憶)又如何影響我們對過去事件的“時間定位”?我尤其好奇“錶徵”這個詞在本書中的具體應用。它是否意味著,本書將深入分析人類是如何將零散的、動態的時間信息,轉化為相對穩定、易於理解的認知“錶徵”,並存儲在我們的意識中?這本書或許會為我們揭示,人類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對自身和世界的“時間感知係統”,並將其代代相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