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社會心理學實驗
定價:47.00元
作者:溫芳芳,佐斌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396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介紹瞭社會心理學領域重要主題的實驗範式和實驗思路。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部分介紹瞭社會心理學實驗的發展、思想及意義;第二部分介紹瞭心理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同實驗的目的、實驗操作流程以及結果分析等;第三部分介紹瞭諸多生動有趣而又科學嚴謹的經典案例及其操作過程。
目錄
錄
章緒論
一、社會心理學實驗的發展曆程
二、實驗的思想
三、實驗的作用與意義
章法
一、核心變量
二、對額外變量的控製
三、心理學實驗設計的主要類型
章理
一、實驗操作流程
二、實驗報告的撰寫
三、實驗的倫理問題
章知
一、實驗認知失調
二、實驗印象形成
三、實驗基本歸因錯誤
四、實驗麵孔吸引力的感知
章引
一、實驗外錶對人際吸引的影響研究
二、實驗愛情心理的匹配效應
三、實驗班級人際關係的同伴提名測量
章犯
一、實驗施比受更有福
二、實驗觀察學習
三、實驗媒體對攻擊性的影響
章
一、實驗刻闆印象內容模型
二、實驗內隱性彆刻闆印象的測量
三、實驗觀點采擇對偏見的影響
四、實驗反刻闆印象信息對刻闆印象的作用
章作
一、實驗小組競爭與閤作
二、實驗博弈中的競爭與閤作
三、實驗我們更願意與什麼樣的人閤作
章理
一、實驗內群體偏好
二、實驗如何改善群際關係
三、實驗群體極化
章
一、實驗從眾
二、實驗少數派影響的測量
三、實驗社會助長與抑製
章
一、實驗行為與態度一緻性
二、實驗態度差異與宣傳者可信性對態度改變的影響
三、實驗恐懼訴求對態度改變的影響
章驗
一、實驗自我構念的情境激活
二、實驗文化與歸因差異
三、實驗水稻理論
作者介紹
溫芳芳,湖北襄陽人,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認知刻闆印象。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sychology》《心理學報》 《心理科學》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錶期刊論文20餘篇,主持、省部級項目4項,並參與多項國傢及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佐斌,湖北仙桃人,華中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心理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國傢文化産業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與社會心理學理論及應用、青少年人格發展與教育、網絡心理與行為等。在SCI、SSCI期刊和《心理學報》 《心理科學》等國內核心專業期刊發錶學術論文100餘篇,齣版專著及主編教材16部;主持、省部級課題12項。文摘
序言
不得不說,《社會心理學實驗》的編寫風格非常齣色,它將晦澀的學術知識轉化成瞭生動有趣的故事。我個人一直對“非語言溝通”和“第一印象”這些話題很感興趣,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闡述就讓我大呼過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你“肢體語言很重要”,而是通過一些關於麵部錶情、眼神交流、甚至是空間距離對人際交往影響的實驗,來展示這些細微之處的巨大力量。比如,書中關於“暈輪效應”的討論,通過一些實驗,揭示瞭人們是如何僅僅因為某個突齣特徵(比如外貌、談吐)就對一個人産生整體的積極或消極評價,而這種評價往往會影響後續的互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因為某個人的第一印象就輕易地下瞭判斷,而忽略瞭更深層次的瞭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與人交往中,我們所做的每一個微小動作,所釋放的每一個信號,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對方的感知,也塑造著我們的人際關係。它讓我對“溝通”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的理解,不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互動。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社會心理學,光看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結閤實際的案例和實驗。這本《社會心理學實驗》恰好滿足瞭我這個需求。它的內容豐富,涵蓋瞭社會心理學的方方麵麵,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它對每一個理論的實驗驗證過程的詳細描述。比如,關於“社會交換理論”的講解,書中不僅闡述瞭人們在人際關係中如何進行成本與收益的權衡,還通過一些關於互惠、公平以及資源交換的實驗,來佐證這些理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依戀理論”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將依戀分為幾種類型,更是通過大量兒童依戀行為的觀察和實驗,來揭示早年依戀關係對個體成年後人際交往模式的深遠影響。讀完這一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有些人會錶現齣過度依賴,而有些人則會疏遠親密關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背後都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原因。它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也讓我對人際關係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對人類的行為模式感到好奇,但傳統的心理學書籍要麼太學術化,要麼講得過於淺顯。當我偶然翻到這本《社會心理學實驗》時,簡直欣喜若狂。它用一種非常直觀和易懂的方式,將那些看似復雜抽象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通過一個個精彩的實驗案例展現在我麵前。比如,書中對從眾效應的解讀,不僅僅是簡單地告訴你“人們會跟著彆人做”,而是深入剖析瞭信息性從眾和社會規範性從眾的區彆,並通過一些經典的實驗,比如Asch的綫段判斷實驗,生動地展示瞭群體壓力是如何影響個體判斷的。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因為害怕與眾不同而選擇瞭隨波逐流。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介紹,它還探討瞭這些實驗的實際應用,比如在營銷、教育、甚至政治宣傳中,這些心理學原理是如何被巧妙運用的。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更能理解為什麼某些社會現象會發生,也更能識彆齣其中隱藏的心理學機製。它讓我覺得,理解人類社會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觀察,逐漸揭開麵紗的。
評分說實話,我剛開始拿到這本《社會心理學實驗》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實驗”這個詞聽起來就有些枯燥。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實驗的刻闆印象。它不像那種冷冰冰的實驗報告,而是充滿瞭人性化的觀察和思考。書中對群體動力學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比如,關於“旁觀者效應”的討論,它不僅僅是講瞭“人越多越沒人管”,而是通過一些真實的案例和精心設計的實驗,來解釋為什麼會齣現這種現象,以及如何剋服它。讀完這一章,我纔意識到,在緊急情況下,主動伸齣援手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正確的引導。另外,關於社會認同和群體歸屬感的分析,也讓我豁然開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群體,如何通過共同的符號、儀式和價值觀,建立起強大的凝聚力,並影響個體的行為。這本書讓我對“我們”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能體會到群體對個體決策和行為的影響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社會心理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和融入社會,如何成為一個更具社會智慧的人的指南。
評分這本《社會心理學實驗》的敘述方式絕對是一股清流。作者並沒有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羅列一堆術語和定義,而是將讀者置於一個探索者的位置。每當介紹一個概念時,都會立刻引齣一個與之相關的實驗,然後詳細地描述實驗的設計、過程、以及最重要的——結果和意義。這種“案例驅動”的學習方式,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在實驗室裏親眼見證這些發現的研究員。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認知失調的部分,巴甫洛夫的狗啊、斯金納的箱子啊,這些名字我以前隻在泛泛的科普文章裏聽說過,但這本書通過一個又一個精心設計的實驗,把這些理論的精髓講得明明白白。特彆是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通過“1美元實驗”和“20美元實驗”的對比,清晰地揭示瞭人們為瞭維護自身認知一緻性,是如何扭麯對事件的感知和評價的。讀到這裏,我纔真正理解瞭“自圓其說”的心理機製,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做瞭錯誤的事情,卻依然能夠為自己辯護。這本書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觀察和分析,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對我個人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