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心理学实验
定价:47.00元
作者:温芳芳,佐斌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396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社会心理学领域重要主题的实验范式和实验思路。全书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发展、思想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同实验的目的、实验操作流程以及结果分析等;第三部分介绍了诸多生动有趣而又科学严谨的经典案例及其操作过程。
目录
录
章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发展历程
二、实验的思想
三、实验的作用与意义
章法
一、核心变量
二、对额外变量的控制
三、心理学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
章理
一、实验操作流程
二、实验报告的撰写
三、实验的伦理问题
章知
一、实验认知失调
二、实验印象形成
三、实验基本归因错误
四、实验面孔吸引力的感知
章引
一、实验外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研究
二、实验爱情心理的匹配效应
三、实验班级人际关系的同伴提名测量
章犯
一、实验施比受更有福
二、实验观察学习
三、实验媒体对攻击性的影响
章
一、实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二、实验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
三、实验观点采择对偏见的影响
四、实验反刻板印象信息对刻板印象的作用
章作
一、实验小组竞争与合作
二、实验博弈中的竞争与合作
三、实验我们更愿意与什么样的人合作
章理
一、实验内群体偏好
二、实验如何改善群际关系
三、实验群体极化
章
一、实验从众
二、实验少数派影响的测量
三、实验社会助长与抑制
章
一、实验行为与态度一致性
二、实验态度差异与宣传者可信性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三、实验恐惧诉求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章验
一、实验自我构念的情境激活
二、实验文化与归因差异
三、实验水稻理论
作者介绍
温芳芳,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认知刻板印象。在《Evolutionary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sychology》《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并参与多项国家及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佐斌,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心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应用、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网络心理与行为等。在SCI、SSCI期刊和《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等国内核心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16部;主持、省部级课题12项。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模式感到好奇,但传统的心理学书籍要么太学术化,要么讲得过于浅显。当我偶然翻到这本《社会心理学实验》时,简直欣喜若狂。它用一种非常直观和易懂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抽象的社会心理学理论,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案例展现在我面前。比如,书中对从众效应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人们会跟着别人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信息性从众和社会规范性从众的区别,并通过一些经典的实验,比如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生动地展示了群体压力是如何影响个体判断的。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选择了随波逐流。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介绍,它还探讨了这些实验的实际应用,比如在营销、教育、甚至政治宣传中,这些心理学原理是如何被巧妙运用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能理解为什么某些社会现象会发生,也更能识别出其中隐藏的心理学机制。它让我觉得,理解人类社会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观察,逐渐揭开面纱的。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拿到这本《社会心理学实验》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实验”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实验的刻板印象。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实验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性化的观察和思考。书中对群体动力学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关于“旁观者效应”的讨论,它不仅仅是讲了“人越多越没人管”,而是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和精心设计的实验,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克服它。读完这一章,我才意识到,在紧急情况下,主动伸出援手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正确的引导。另外,关于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群体,如何通过共同的符号、仪式和价值观,建立起强大的凝聚力,并影响个体的行为。这本书让我对“我们”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能体会到群体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融入社会,如何成为一个更具社会智慧的人的指南。
评分这本《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叙述方式绝对是一股清流。作者并没有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罗列一堆术语和定义,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探索者的位置。每当介绍一个概念时,都会立刻引出一个与之相关的实验,然后详细地描述实验的设计、过程、以及最重要的——结果和意义。这种“案例驱动”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在实验室里亲眼见证这些发现的研究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失调的部分,巴甫洛夫的狗啊、斯金纳的箱子啊,这些名字我以前只在泛泛的科普文章里听说过,但这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把这些理论的精髓讲得明明白白。特别是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通过“1美元实验”和“20美元实验”的对比,清晰地揭示了人们为了维护自身认知一致性,是如何扭曲对事件的感知和评价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自圆其说”的心理机制,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做了错误的事情,却依然能够为自己辩护。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和分析,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社会心理学,光看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实验。这本《社会心理学实验》恰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方方面面,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它对每一个理论的实验验证过程的详细描述。比如,关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讲解,书中不仅阐述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如何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还通过一些关于互惠、公平以及资源交换的实验,来佐证这些理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依恋理论”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将依恋分为几种类型,更是通过大量儿童依恋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来揭示早年依恋关系对个体成年后人际交往模式的深远影响。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出过度依赖,而有些人则会疏远亲密关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因。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让我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编写风格非常出色,它将晦涩的学术知识转化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个人一直对“非语言沟通”和“第一印象”这些话题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就让我大呼过瘾。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肢体语言很重要”,而是通过一些关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甚至是空间距离对人际交往影响的实验,来展示这些细微之处的巨大力量。比如,书中关于“晕轮效应”的讨论,通过一些实验,揭示了人们是如何仅仅因为某个突出特征(比如外貌、谈吐)就对一个人产生整体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会影响后续的互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曾因为某个人的第一印象就轻易地下了判断,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微小动作,所释放的每一个信号,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对方的感知,也塑造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它让我对“沟通”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