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成长论本——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
定价:48.00元
作者:葛鲁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010106489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葛鲁嘉所著的《心理成长论本——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讲述的心理成长的理念是对心理发展的理念的。本书是新心性心理学核心理论的第五个部分的内容。本书的完成,就使得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内容提要
《心理成长论本——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内容简介:心理成长的理念是对心理发展的理念的。理解和阐释人的心理变化和扩展,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突破现有心理发展研究的障碍,在理论框架上重构关于人的心理变化的解说,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心理发展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核心在于用心理成长的理念去替代心理发展的理念。这是考察人的心理行为变化的关键转换。新心性心理学会带来这种全新变革,使心理成长立足于本土的心性资源。这包括从关注成熟和发展转向关注成长和提升,从着重生物和生理转向着重心理和心性,从强调心理的直线发展转向强调心理的全面扩展,从着眼心理的平面扩展转向着眼心理的纵向提升。葛鲁嘉所著的《心理成长论本——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涉及到心理成长的基础,过程、目标,阻碍。心理成长的探索就在于依赖心理资源的存在、积累和挖掘,明确心理文化的基础、差异和沟通,考察心理生活的含义、扩展和丰满,探索心理环境的内容、建构和影响,确立心理科学的成熟、转换和蜕变。心理成长是创生的过程,是生成的存在、是创造的生成。心理成长是个体、群体、民族、社会,文化层面的心理的建构、关系、演进、提升和质量。
目录
章 心理成长论本 节 发展心理学到成长心理学 第二节 人的终身或毕生心理发展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心理成长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五个基本关联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五个主要层面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理论 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学说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缺失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的未来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可能 节 成熟与成长 第二节 发展与成长 第三节 生理与心理 第四节 心理与心性 第五节 心史与心态 第六节 直线与扩展 第七节 扩展与提升第四章 心理成长的含义 节 心理成长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本源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条件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特性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目标 第六节 心理成长的阻碍第五章 心理成长的分类 节 成长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成长的两歧对应 第三节 成长的整合视野第六章 心理成长的生态背景 节 生态学和心理学的交叉 第二节 生态学的视角及其方法 第三节 文化学的含义及其原则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追求及其目标 第五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生态化 第六节 心理成长的生态学含义第七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资源 节 心理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资源 第三节 心理资源的价值第八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文化 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含义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资源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差异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沟通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心理文化促进第九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生活 节 心理生活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生活的拓展 第三节 心理生活的丰富第十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环境 节 心理环境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环境的建构 第三节 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心理的与环境的第十一章 心理成长与心理生成 节 已成的存在 第二节 生成的存在 第三节 创造的生成 第四节 成长的内涵 第五节 境界的提升第十二章 个体的心理成长 节 个体生活的建构 第二节 心理生活的建构 第三节 个体的心理生活 第四节 个体的自我生成 第五节 个体的心理成长 第六节 个体的心理体验第十三章 群体的心理成长 节 群体的共同成长 第二节 群体的心理互动 第三节 群体的心理关系 第四节 群体的成长方式第十四章 民族的心理成长 节 种族的心理构成 第二节 民族的性格结构 第三节 民族的心理成长第十五章 社会的心理成长 节 社会发展与心理成长 第二节 社会建构与心理成长 第三节 社会生活与心理成长 第四节 幸福感受与幸福指数第十六章 文化的心理成长 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创造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思想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方式 第五节 心理成长的文化源流第十七章 心理成长的质量 节 心理成长的真实本性 第二节 心理成长的自主建构 第三节 心理成长的现实拓展 第四节 心理成长的质量追求第十八章 新心性心理学的学说 节 心理资源论析 第二节 心理文化论要 第三节 心理生活论纲 第四节 心理环境论说 第五节 心理成长论本 第六节 心理科学论总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葛鲁嘉,1956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理事,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创建者,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专业的创建者,首任副院长和心理学系主任,被多所院校聘为教授、客座教授和评审专家。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多项。学术建树包括:对心理学研究理论前提的反思,对心理学科学观的系统化探索;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理解;对理论心理学内涵和功能的全新探讨:对心理学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和手段的考察;推动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进程,挖掘了中国本土心性心理学传统;建构了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涉及了“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对心理学资源进行了系统探索,涉及了“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引领了中国本土心理学全新的研究走向,确立了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在海内外深远的思想影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书名,瞬间就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智慧的氛围。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厚重的书,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闻起来有淡淡的书香,这对于一个热爱纸质阅读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我通常会在睡前或者午后安静的时间里阅读,捧着这样一本有分量的书,仿佛就握住了知识的力量。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有些迷茫的时期,对自己的未来,对人生的意义,总有种抓不住的模糊感。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示,一些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找到方向的力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它所展现出的“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这一副标题,我隐约感觉到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审视成长。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潜在的伙伴,等待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去挖掘那些能够触动灵魂深处的智慧。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我穿越内心的迷雾,抵达更清晰的彼岸。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性。封面上的信息——“心理成长论本”、“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以及出品方“人民出版社”,无一不透露出其严谨的学术基调。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人类内心世界,解释行为模式背后深层原因的理论。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籍良莠不齐,有些过于通俗化,流于表面,而有些则过于晦涩,难以理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能以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普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葛鲁嘉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我相信人民出版社作为国内顶尖的出版机构,其选书的标准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打算花一些时间,从头到尾仔细地研读,尝试去理解“新心性心理学”究竟提出了哪些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它在解释心理成长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本书或许会颠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也可能会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刻自我理解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外观简洁大气,封面上没有过多的装饰,但“9787010106489”这个国际标准书号,以及“心理成长论本”这样的标题,都指向了它内在的价值。我是一名对心理学有初步了解的读者,平时会关注一些心理学公众号的文章,也会翻阅一些大众心理学的书籍。然而,我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阐述心理发展理论的书籍,特别是那种能够揭示“心性”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的著作。葛鲁嘉这个名字虽然不熟悉,但我相信作为“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的提出者,他一定有其独到的见解。人民出版社的背书,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视角,去探索个体内心世界的奥秘,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深层机制,并最终帮助我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在书店里,我注意到这本书,它的书脊设计很朴素,但“心理成长论本”这几个字在书架上显得格外醒目。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旅途中,最深刻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心理层面。无论是克服困难的勇气,还是理解他人的同情心,亦或是自我接纳的平和,这些内在的品质都是我们应对生活挑战的基石。因此,我对于任何能够深入探讨心理成长机制的书籍都充满期待。这本书提到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听起来就颇具研究价值。它区别于那些仅停留在行为层面分析的书籍,而是更深入地触及“心性”这个概念,这让我很好奇它将如何解读人的内在本质,以及这种内在本质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轨迹。葛鲁嘉教授的名字,虽然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但我相信人民出版社选择出版他的著作,必然有其深厚的学术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超越。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心理成长论本”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成长”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课题,而“心理成长”更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如何在经历挫折后重新站起来,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找到和谐,这些都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提出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它似乎预示着一种对心理发展更深层次、更具生命力的理解。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有的侧重于理论,有的侧重于实践,但总感觉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能够解释个体完整成长历程的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样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帮助我理解从童年到成年,乃至老年,我们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人民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有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