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教材爵士鼓一级-十级)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定价:128.00元
作者:居广睿·
谈到这套教材对高级阶段的准备,也就是十级之前的内容,我必须强调它对“音乐理解深度”的挖掘。到了后期,教材开始大量引入不同拍号的练习,例如五拍子、七拍子的基础律动构建,以及如何将这些非对称的节奏融入到传统四四拍的框架中而不显得突兀。这部分内容处理得非常精妙,它没有采取硬性的数学分解,而是通过“分组呼吸”和“听觉感知重音转移”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节奏模进”的练习,它要求你将一个四音符的节奏型,在不同的拍点上进行循环叠加,从而创造出复杂的复节奏效果。这种训练对于提升演奏者的“节奏智商”至关重要。它教会你如何在大脑中同时保持多个时间轴的清晰度。与其说它是在教你如何打鼓,不如说它是在训练你成为一个更高效、更具创造力的音乐思维者。这种对思维层面的训练,才是支撑未来长期艺术生命力的基石,也是我个人认为它能位列官方考级教材序列的真正原因。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在中级阶段,也就是三级到五级左右的内容推进速度和深度。很多教材在入门后就会陷入重复练习的泥潭,或者突然拔高难度,让学习者产生挫败感。但“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这套系列,在衔接过渡上做得非常平滑。我特别欣赏它引入的“风格化”练习模块。比如,在五级左右,它开始引入一些不同音乐风格(如放克、布鲁斯基础律动)的片段进行拆解和重组,这远比那些只教你“咚哒哒”的枯燥练习要有趣得多。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四四拍上,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去理解“切分音”和“摇摆律动”的内在物理感觉。比如,教材中有一个关于“Shuffle”节奏的练习,它不是直接给出复杂的记谱,而是要求你在特定的拍子上故意“延迟”或“提前”一个微小的量值,用这种身体去“感受”失重的过程,来理解摇摆乐的灵魂所在。这种注重身体协调性和听觉敏感度的训练,是教科书式的训练无法比拟的。它让你明白,爵士鼓不光是手脚的配合,更是身体与音乐之间深层的对话,这对于想真正融入乐队演奏的鼓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飞跃。
评分这套教材,光是看到“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这几个字,我就知道它绝对不是那种市面上随便印印的速成读物。我个人是对爵士鼓这门乐器抱有极大热忱的,尤其是对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路径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当我翻开第一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编排的严谨性。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节奏型,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耐心地从最基础的手型、坐姿、拍子感开始打磨。比如,对于初学者最容易忽视的松弛度,教材里用了大量的图文对比,甚至配有二维码可以扫码观看示范视频,这在传统纸质教材中是少见的用心。我记得有一课专门讲解了如何用手指的“反弹力”来制造更具生命力的声音,而不是一味地用蛮力去砸鼓面,这种对音色细节的关注,立刻将我从“能把鼓敲响”的初级阶段,拉升到了“如何让鼓‘唱歌’”的艺术探索层面。而且,教材对乐理知识的融入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枯燥地堆砌五线谱和节奏符号,而是将乐理概念直接融入到每一个练习的背景故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如何“阅读”音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指法。对于一个希望打下坚实基础的鼓手来说,这种由浅入深、注重内在逻辑的构建方式,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套教材的整体架构逻辑非常清晰,它像是一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探险指南,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标记和清晰的路线图。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介绍特定技巧时,总是会附带一个简短的“历史背景”或“风格解析”。比如,当涉及到军鼓(Snare Drum)的独奏练习时,它会简略提及早期军鼓演奏家是如何利用鼓皮的张力来制造特定的“嘶嘶”声,而不是空洞地让你去练习“弹拨”。这种文化和历史的厚度,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目的性。它让你明白,你练习的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音乐流派的发展脉络。对于那些希望不只是成为一个“鼓机器”,而是想成为一个拥有自己音乐见解的演奏者来说,这种对“为什么”的探究,比单纯的“怎么做”要重要得多。这种由点到面、由技术到文化的渗透,是这套教材区别于其他纯粹技术手册的关键所在。它让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参与到爵士鼓的文化传承之中。
评分作为一名尝试从初学者过渡到更具演奏表现力的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在“演奏性”和“音乐性”之间的平衡。到了中高阶(比如六、七级),技术层面的要求必然会增加,例如复调思维和复杂填充的运用。这套教材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成熟度。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将技术点巧妙地包裹在“迷你曲目”之中。我记得七级有一套关于“开放式踩镲技巧”的练习,它不是孤立地练习脚的交替,而是将其融入到一个要求左右手同时进行三连音或五连音的复合节奏中。这种设计极大地考验了学习者对节奏的独立控制能力,迫使大脑必须将左右手和双脚视为三个相互独立又必须统一的系统。此外,教材对“动态控制”(Dynamics)的强调也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它不仅要求你打出“强”和“弱”,而是细化到了“mf”、“p”到“pp”之间的渐变和突然的“重音冲击”。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伟大的鼓手,其价值往往体现在他能“何时不出声”以及“如何用音量去叙事”,而不仅仅是能打多快、多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