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赢利(图解案例实用版)
定价:22.00元
作者:张海良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3164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成本控制更有效,预算规划更科学,经营管理更具战略性,帮助企业完成倍速扩充快速成长
内容提要
如果有人问你,中国企业关心的是什么啊?很多人可能会回答:市场份额。不错,确实大多数人都在谈论市场份额,在谈论规模!其实,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利润的研究与思考。在管理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过多关注过程,追求规模,重视销售,导致的后果就是利润下降,甚至无利可图。虽然每家企业都在追求利润,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真正了解,如何把企业有效导入到利润区,并且能够在利润区中长期生存。而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将向你介绍括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模式、产品金字塔模式、多种成分系统模式、配电盘模式、速度模式、卖座“大片”模式等在内的11种有效的盈利模式,并在附录后附上另11种盈利模式的相关介绍。让你明白盈利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关键在于你怎么应用。另外本书还举了很多国际上比较成功的企业的一些案例来具体说明赢得利润的关键。
目录
章 必须引入新的规则
1.1 市场份额已经过时
1.2 增量还是增值,这是一个问题
1.3 身陷无利润区的苦恼
1.4 繁荣行业里的增长同样是危险的
1.5 从利润的问题开始倒推
1.6 的市场份额观念
1.7 的企业设计
1.8 游戏远没有结束
1.9 利润到底在哪里
第二章 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
2.1 以顾客为中心
2.2 以客户为中心并不容易
2.3 改变价值链的方向
2.4 关键的信息都在外面
2.5 客户到底喜欢什么
2.6 洞察客户无声的偏好
2.7 拓展发现客户的眼界
2.8 与重点客户保持持续的沟通
2.9 客户明天的需求
2.10 做客户感到重要的事情
第三章 利润如何产生
3.1 你们准备怎么赚钱
3.2 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模式
3.3 产品金字塔模式
3.4 多种成分系统模式
3.5 配电盘模式
3.6 速度模式
3.7 卖座“大片”模式
3.8 利润乘数模式
3.9 创业家模式
3.10专业化利润模式
3.11 基础产品模式
3.12 行业标准模式
3.13 进行赢利心理分析
3.14 保护你的赢利
3.15 谁也不能回避风险
第四章 企业以及成功的案例
4.1 杰克韦尔奇——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设计
4.2尼古拉斯G哈耶克——产品金字塔型的企业设计
4.3 罗伯特郭思达——管理价值链企业设计
4.4 查尔斯施瓦布——配电盘式企业设计
4.5 安迪格鲁夫——两步的企业设计
4.6 迈克尔艾斯纳——利润乘数型企业设计
4.7 乔治哈特索伯罗斯——分拆型企业设计
4.8 比尔盖茨——创建行业标准的企业设计
第五章 利润区手册
5.1 把你的公引入利润区
5.2 谁是我的客户?
5.3客户的偏好如何变化?
5.4谁应该是我的客户?
5.5 怎样才能为客户增加价值?
5.6如何让客户首先选择我?
5.7我的赢利模式是什么?
5.8我目前的企业设计是怎样的?
5.9 我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
5.10我难对付的竞争对手的企业设计是怎样的?
5.11我的下一个企业设计是什么?
5.12我的战略控制手段是什么?
5.13我的公的价值是多少?
附录一:《发现利润区》作者简介
附录二:《发现利润区》中提到的另外11种赢利模式
作者介绍
张海良,三眼国际创意文化传播机构签约专家,中国MBA北京联谊会、今天胜德品牌管理咨询有限公首席专家,多家大学客座教授。张海良来自市场营销一线,有多年实践经验。业界称为“中国企业运营快刀”。著有《大刀阔斧》等著作。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处理如此枯燥的商业模型,作者也力求让读者能够保持专注。每当论述进入一个相对高深的理论阶段时,总会穿插一个“实战演练”的小节,用简洁的问答形式来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点,这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疲劳。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句子都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直接指向核心问题。我注意到它对“规模不经济”现象的探讨非常深刻,很多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大,反而导致单位成本上升,作者用清晰的曲线图展示了这一临界点的存在,这对于正处在扩张迷茫期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及时的警钟。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边实践边反思的案头工具书。它不承诺让你明天就能赚大钱,但它能教会你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持续、健康地赚取利润的系统,这种内在的赋能,远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宝贵。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反直觉”的,它挑战了我过去对某些“成功秘诀”的固有认知。比如,书中有一段对“快速扩张”的反思,作者并没有一概而论地批判,而是通过对比两家不同发展路径的公司的案例,细致地展示了扩张速度与企业文化韧性之间的负相关性。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增长本身不是目的,健康的增长才是。书中对风险管理的论述也相当到位,它不是用“避免风险”这种消极的词汇,而是教你如何“量化风险”并将其纳入盈利模型的预估范围,从而做出更具安全边际的决策。我发现,很多章节的论述都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市场演变的基础上,这使得它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时效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某些极早期的初创公司,书中的某些财务模型可能略显复杂,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财务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不过,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规模、开始追求“高质量”盈利的企业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彻底打破了“只要有好的产品就能成功”的迷思。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论证,即便是顶尖的产品,如果缺乏高效的资本周转机制,最终也可能因为现金流枯竭而失败。它对“盈利结构”的剖析细致入微,从上游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到下游的客户回款周期,每一个环节都被视为一个可优化的利润节点。我尤其欣赏它对“价值捕获”这个概念的阐述,很多企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却未能有效地将价值转化为自身的利润。书中通过几个著名的失败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价值流失”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商业模式的“接口”来堵住这些漏洞。这种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操作层面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飙升。它迫使我跳出“产品思维”,全面转向“商业模式思维”,重新审视我们公司现有的每一个收入来源和成本构成,其对认知结构的重塑作用是显著的。
评分我得说,初翻这本书时,我差点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数据淹没,但坚持读下去后,才明白这种“复杂”恰恰是它的精髓所在。它绝对不是那种快速翻阅就能吸收的书籍,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对照自己的业务去思考。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偏向于工程学的严谨,很多地方的处理方式,更像是在教你如何搭建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而不是在给你打鸡血。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边际贡献”和“盈亏平衡点”的动态分析,这对于很多只关注营收的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观念上的冲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某一章节中对“隐藏成本”的挖掘,列举了十几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间接费用,比如团队的无效沟通时间成本、库存积压的资金沉没成本等等,这些都是教科书里不常强调,但却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在笔记本上重新绘制作者展示的流程图,因为只有亲手去拆解和重构这些逻辑链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的“商业诊断手册”,而不是一本鼓舞士气的励志读物。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封面那种简洁的设计,就让人觉得它一定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成功学”口号书。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个核心理念:盈利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系统化、精细化运营的结果。书里没有大谈阔论那些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大量篇幅聚焦在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现金流模型上。比如,它深入剖析了不同行业在成本控制上的痛点,并且提供了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健康”与“不健康”的财务状况。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非常善于用日常的商业案例来佐证理论,那些案例的细节丰富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清晰地看到决策是如何影响最终的利润表的。特别是关于定价策略那一部分,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高价”或“低价”,而是拆解了客户的价值感知曲线,教你如何在不同市场阶段调整价格弹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复杂的商业逻辑,用一种极其清晰、逻辑严密的图示和文字组合起来,让一个初涉商海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读完后,感觉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不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开始审视每一个环节的真实贡献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