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王匡一宋歌中国纺织出版社9787518026166

正版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王匡一宋歌中国纺织出版社97875180261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匡一,宋歌,郭跃飞 编
图书标签:
  • 交响乐
  • 编配
  • 音乐赏析
  • 王匡一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9787518026166
  • 音乐理论
  • 作品分析
  • 古典音乐
  • 音乐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碧万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6166
商品编码:29569477383
页数:25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
丛书名:  
作者/主编: 王匡一, 宋歌, 郭跃飞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号: 9787518026166 
出版年份: 2018年7月1日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251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96.5元
实际重量:  499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作者简介

王匡一,华南理工人学艺术学院长号、大号专业教师,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副团长,中国长号大号联合会理事,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管乐协会理事。1997年毕业予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白教授。同年10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罗斯下诺夫格罗德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先后师从于俄罗斯著名长号演奏家亚历山犬·尼卡拉伊维奇教授,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B·BATASROV教授,俄罗斯国家功勋级演员、著名长号演奏家、教育家萨米乐·阿赫米得伊维奇教授,并于2003年6月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演员、教师专家证书。在俄罗斯学习期间任下诺夫格罗德州州立交响乐团长号客座酋席,下诺夫格罗德州州立管乐团长号首席。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多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内外多所著名音乐学府,并有多名学生在国内外的专业比赛中多次获奖;现有许多毕业学生在国内各大专业演出团体和各大高校从事演奏与教学工作。
宋歌,女,河南洛阳人,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获得长笛演奏硕士与室内乐硕士学位,并以室内乐成绩满分毕业。2010年至今担任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长笛教师。2010年获得首届河南省音乐金钟奖器乐类青年教师组金奖。2012年获得第五届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大赛“文华奖”器乐高校组三等奖。2014年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长笛比赛河南选拔赛二等奖。2014年辅导学生获得中国长笛联合会长笛比赛重奏组二等奖。2015年获得第六届河南省专业声乐器乐大赛“文华奖”器乐高校组二等奖。在国级刊物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并参与多项科研学术项目。
郭跃飞,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高校讲师。2005年以专业第壹的优秀成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在校期间曾与著名指挥家胡炳旭及姜金一、张烈、张跃等国内外知名指挥家同台合作演出,得到一致好评;2005年至2008年参与陕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场次高达数百场。2009年毕业后受聘于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师和西亚斯交响乐团副首席。2010年7月在湖南音乐厅参演了《黄安伦作品专场音乐会》,得到当地演奏家的一致好评。2013年获省文化厅器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3月成功举办《郭跃飞老师师生音乐会》,受到学校高层领导一致好评。2015年3月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十二届“群星奖”音乐舞蹈火赛,荣获“表演二等奖”。数年来培养的小提琴学生不计其数,分别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海南师范等高等院校或去意大利留学等。



第一章交响乐和交响乐队

第一节交响乐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交响乐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与编制
第二章交响乐旋律与声部的编配
第一节交响乐单旋律音乐的编配
第二节交响乐二声部音乐的编配
第三节交响乐多声部音乐的编配
第三章交响乐色彩的强化与全奏
第一节交响乐织体因素的强调
第二节色彩性装饰手法的运用
第三节不同类型力度变化的处理
第四节音响的呼应、回声及转接
第五节交响乐队全奏的安排处理
第四章交响乐作品的整体音色布局
第一节音色的横向对比变化
第二节音色对比变化的不同类型
第三节局部结构的音色布局
第四节整体结构的音色布局
第五章交响乐序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序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戏剧序曲赏析
第三节经典交响音乐会序曲赏析
第六章交响乐组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组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组曲作品赏析
第七章交响乐协奏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协奏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协奏曲作品赏析
第八章交响诗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交响诗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诗作品赏析
第九章交响曲及作品赏析
第一节交响曲的特征及代表作品
第二节经典交响曲作品赏析
参考文献



《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对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涉及交响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交响乐队的乐器组成与编制,以及交响乐旋律与声部的编配、交响乐色彩的强化及全奏安排、交响乐作品的整体音色布局,并从交响乐的早期作品人手,由浅入深、由简而繁地分析序曲、组曲、协奏曲、交响诗和交响曲等作品的体裁特征,每种体裁分别介绍了几首经典名曲,并附有音乐主题和包含重要曲式结构的五线谱谱例,以**读者欣赏领会纯音乐的表现形式——交响音乐的博大精深、恢宏深邃的艺术魅力。《交响乐队的编配与作品赏析》重视人文修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西方音乐史的宏伟画卷:从巴洛克到现当代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西方音乐发展全景图,深度剖析自巴洛克时期至今各个重要音乐风格流派的起源、演变、核心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创新贡献。全书不拘泥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着重探讨音乐观念的变革如何与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映照,最终铸就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典音乐宝库。 第一部分:巴洛克之光与古典主义的秩序(约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巴洛克音乐的诞生及其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我们将解析“巴洛克”一词的本义及其在音乐中的体现,重点分析复调音乐的精妙结构、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支撑作用,以及咏叹调(Aria)与宣叙调(Recitative)的戏剧性结合。巴赫(J.S. Bach)的对位艺术,亨德尔(G.F. Händel)的清唱剧的恢弘气势,以及维瓦尔第(A. Vivaldi)协奏曲的活力四射,都将得到细致的解读。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对巴洛克风格的反思与革新——古典主义的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追求清晰、平衡、对称的“自然美学”。教材将详细阐述奏鸣曲式(Sonata Form)如何成为古典交响乐、协奏曲和室内乐的骨架,以及海顿(Joseph Haydn)如何被称为“交响曲之父”和“四重奏之父”。莫扎特(W.A. Mozart)作品中天成的旋律美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英雄主义精神,为古典主义划下磅礴的句点,并开启通往浪漫主义的大门,这些都将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民族主义的觉醒(约19世纪) 进入19世纪,音乐的主题从对宇宙秩序的探索转向对个体情感、主观体验和无限的向往。本章将剖析浪漫主义音乐的核心特征:旋律的抒情性增强、和声色彩日益丰富、配器法空前扩大,以及对文学、诗歌、民间传说等非音乐元素的深度融合。 肖邦(Frédéric Chopin)的钢琴诗篇、舒曼(Robert Schumann)的艺术歌曲(Lied)创作,以及李斯特(Franz Liszt)的交响诗(Symphonic Poem)创新,展示了音乐如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私密而强烈的工具。 同时,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催生了一批致力于挖掘本国民族音乐素材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对俄罗斯灵魂的描绘,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对波西米亚民间音乐的借鉴,以及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的《我的祖国》,都标志着音乐在地域性和国家认同上的重要突破。此外,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理念及其对和声语言的激进拓展,将对后世音乐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世纪之交的探索与现代音乐的开端(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科学观念的冲击,音乐语言开始松动和瓦解,作曲家们试图摆脱既有的传统束缚。本部分将探讨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起,拉威尔(Maurice Ravel)和德彪西(Claude Debussy)如何运用模糊的和声、不稳定的调性以及细腻的音色描绘来捕捉转瞬即逝的感官印象,如同光影变幻。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分析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的出现,这是对社会焦虑和潜意识深层恐惧的音乐化表达。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发展出的十二音体系(Twelve-Tone Technique),是对传统调性体系的彻底颠覆,它代表了音乐结构理性化和情感极端化的两种并行探索。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在《春之祭》中对原始节奏的野蛮运用,则彻底震撼了听众对音乐节奏和和声的认知,宣告了现代音乐时代的全面到来。 第四部分:20世纪的多元化与后现代的张力(约20世纪中期至今) 进入中期,音乐发展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和实验性。本章将系统梳理各种重要的现代音乐流派。我们将考察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如何回归古典形式以对抗浪漫主义的过度膨胀;新浪潮中的序列主义(Serialism)如何试图将音乐的各个元素——音高、节奏、力度——都纳入严密的数学控制;随机音乐(Aleatoric Music)的出现,如约翰·凯奇(John Cage)的作品,探讨了“偶然性”在音乐创作中的地位,挑战了作曲家对作品的绝对控制权。 此外,电子音乐的兴起及其对音色潜能的无限挖掘、极简主义(Minimalism)对重复和缓慢变化的强调,以及后现代主义音乐中对拼贴、戏仿和跨界融合的探索,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本书力求通过分析这些复杂而迷人的音乐现象,帮助读者理解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如何从“再现美”转向“创造新经验”的深刻历程,从而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鉴赏视角。 总结 本书不仅是一部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与精神世界的溯源。通过理解音乐形式的演变背后的文化动因,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欣赏那些跨越时空的伟大作品,体味不同时代音乐家们在秩序与自由、理性与激情之间所做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非常适合自学者和进阶学习者共同使用。初学者可以先抓住前半部分关于基础乐器性能和音域特点的介绍,建立起坚实的知识底座;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乐迷,后半部分关于复杂织体处理和现代配器手法探讨的部分则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价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的配器原则时,总是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比如,用建筑学的不同材料来类比不同乐器组的“承重”作用,一下子就让“配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结构设计”这个核心理念烙印在脑海里。这种将抽象的听觉感受具象化的能力,是区分优秀音乐书籍和普通教材的关键所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交响乐的“骨架”和“血肉”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雾里看花。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在非专业院校环境学习音乐的人来说,获取高质量、系统化的配器教材资源往往是一大挑战。而这部作品,无疑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空白。它的可操作性和理论深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特别是书中关于“动态范围的控制”以及“乐句的呼吸感如何通过配器来实现”的讨论,非常贴合实际创作的痛点。作者没有避讳探讨那些需要大量实践积累才能领悟的“潜规则”,而是用清晰的文字将其提炼出来。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作品听起来气势磅礴,而有些却显得平淡无奇,关键就在于那些看似微小,实则至关重要的配器“微调”上。这对于任何希望将自己创作的旋律转化为丰满管弦乐音响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写交响乐”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倾听交响乐”的深度指南。作者在分析具体作品时,那种庖丁解牛般的解构能力令人叹服。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旋律和节奏分析,而是深入到音区划分、乐器功能替代、以及不同声部间的张力平衡这些核心技术层面。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暂停下来,立刻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几首经典曲目,对照着书中的解析去仔细聆听,结果发现,以往只是“觉得好听”的段落,现在竟然能清晰地分辨出长笛在高音区如何与单簧管的中低音区形成完美的声波叠加,或者圆号是如何在铜管组中起到“粘合剂”作用的。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构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管弦乐作品的欣赏层次,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指挥家的位置上,对舞台上每一个音符的来龙去脉都有了清晰的掌控感。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管弦乐队音乐怀有深厚兴趣,却苦于缺乏专业知识来深入理解其复杂构成的读者来说。作者显然在音乐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他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配器法和编曲技巧,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和声色彩如何影响整体音响效果时的那种细腻观察力,那种仿佛能让人在脑海中直接“听见”不同乐器组合所产生的独特“质感”的描述,实在是高明。书中对不同时期作曲家在配器选择上的倾向性分析,也为我们理解古典音乐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比如,当他对比莫扎特时期与马勒时期弦乐组的配置差异时,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技术革新的脉络立刻清晰起来,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充满了对音乐史的深刻洞察,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每翻一页都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音乐沙龙交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陷入西方古典乐派的单一视角,而是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管弦乐实践的观察和思考,虽然核心是西方交响乐体系,但作者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声音美学”的包容性,让整本书的视野显得更为开阔和现代。阅读过程中,作者的文风时而严谨如论文,时而又充满热情,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高水平的学术切磋,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我尤其喜欢那些穿插在技术分析中的艺术化思考,它们提醒我们,配器技术始终是为音乐表达服务的,技术是手段,情感才是最终的目的地。这种对艺术本质的坚守,使得这本书在众多的技术书籍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教会你“如何做”,更让你深思“为何要这样做”。这对于任何想在音乐领域走得更远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