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定价:43.00元
作者:王赟馨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427641
字数:
页码: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引言,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参考文献,后记。
目录
引言
节 古代体育发生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缘由
第三节 唐代体育开展的时代特征
章 唐代体育的表现形式
节 射猎
第二节 球戏
第三节 角抵与技巧
第四节 博弈
第五节 乐舞
第六节 宴会活动
第七节 斗鸡
第八节 童嬉
第九节 节俗活动
第二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结构体系
节 唐代体育的物质文化
第二节 唐代体育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唐代体育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 唐代体育的民俗文化
第五节 唐代体育的心态文化
第三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基础
节 儒家思想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佛道思想的推进作用
第四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特征
节 军事体育与娱乐体育并重
第二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融合性
第三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性
第五章 唐代体育文化的价值
节 体育文化与唐人
第二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社会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唐代军事
第四节 唐代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王赟馨,女,1983年3月生,文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讲师。2001年9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2005年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吉林体育学院工作至今;2006年9月和2008年9月,先后于吉林大学师从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孟兆臣先生、沈文凡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12月取得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池建教授,致力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与文学的研究。2014年9月-201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赴台湾师范大学学习交流;2016年8月-11月,参加吉林省青年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教学法研修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学,现已出版学术专著《唐代游艺与诗歌》,主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游艺体育文化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唐代射猎文化刍议》《唐代射猎诗研究》等。
文摘
《唐代体育文化研究/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
关于弹棋的起源,至少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仙家之戏,由东方朔进于汉武帝,《太平御览·工艺部》卷七五五“弹棋”条引《弹棋经序》日:“弹棋者,仙家之戏也。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蹴鞠者,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侍臣东方朔因以此艺进之,帝就舍蹴鞠,而上弹棋焉。”二是刘向为汉武帝所作,晋傅玄《弹棋赋序》日:“汉武帝好蹴鞠,刘向以为蹴鞠劳人体竭人力,非所宜,乃因其体而作弹棋以解之。”不过,刘向出生时汉武帝已薨十年,此说明显有误。三是曹魏时宫廷妆奁之戏,《弹棋经后序》日:“自后汉冲、质以后,此艺中绝,至献帝建安中,曹公执政,禁阑幽密,至于博弈之具,皆不得妄置于宫中,宫人因以金钗玉梳戏于妆奁之上,即取类于弹棋也。及魏文帝受禅,宫人所谓更习弹棋焉,当时朝臣名士无不争能,故帝与吴季量书日:‘弹棋,间设者也。’”其制难以确考。
从《弹棋经后序》的记载可以看出,汉冲帝、质帝以后,弹棋之艺中绝,曹操执掌政权,更是严厉禁止。到魏文帝时,弹棋才重新兴盛。
唐代,弹棋大兴,喜爱并精通弹棋的大有人在,还有名手大家,“唐顺宗在春官日,甚好之,时有吉逵、高武、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后有窦深、崔长孺、甄颙、独孤辽亦为亚焉,至于长庆之末,好事之家,犹见有局尚多解者。“《唐国史补》又载:“如弹棋之戏甚古,法虽设,鲜有为之,其工者,近有吉逵、高越首出焉。”
关于唐代弹棋的形式,《酉阳杂俎》有云:“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弹棋二十四子,以颜分。柳宗元的《序棋》描述更为详细:“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者日”上“,贱者日‘下’,咸自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既而抵戏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惛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卢谕亦有《弹棋赋》:“观乎局之为状也,下方广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咸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谓之缘边。棋之为数也,各一十二汇。其始布也,各以其类,乃分其位,环合相承,栉比为次。”由此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弹棋棋盘中间隆起,下方上圆,象征天地,棋子二十四枚,双方各十二,分朱、墨二色,以击触的方式进行。
对其游戏形式,唐人诗歌中也有较为清晰的描写,韦应物《弹棋歌》:“园天方地局,二十四气子。刘生绝艺难对曹,客为歌其能,请从中央起。中央转斗破欲阑,零落势背谁能弹。此中举一得六七,旋风忽散霹雳疾。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不见短兵反掌收已尽,唯有猛士守四方。四方又何难,横击且缘边。岂如昆明与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神安志惬动十全,满堂惊视谁得然。”这首诗描写了弹棋的形制,棋局上圆下方,法天地之象,二十四枚棋子如二十四节气。又如李颀《弹棋歌》:“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蓝田美玉清如砥,白黑相分十二子。联翩百中皆造微,魏文手巾不足比。缘边度陇未可嘉,鸟跛星悬危复斜。回飙转指速飞电,拂四取五旋风花。坐中齐声称绝艺,仙人六博何能继。一别常山道路遥,为余更作三五势。”以上两篇表现了弹棋者技巧之纯熟,技艺之高超,还可以看出一些弹法,或从中央隆起部分开始,或沿棋盘边缘直击,或从斜角弹出,全看棋盘中的棋子分布情况而定,技艺高超者可以一子击中对方六七子,指法快速有力,精妙绝伦。
到了宋代,弹棋之戏渐以失传,《梦溪笔谈》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巅为小壶,四角微隆起。”可见,弹棋在唐代很流行,当时还有专门的棋谱,宋时则罕有为之者。
……
序言
从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来看,它绝对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通识读物,而是一部深耕细作的专题研究力作。每一页似乎都承载了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和辩析。我注意到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作者似乎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和论证,这使得原本模糊的史实变得清晰起来,展现了作者在史料辨伪和互证方面的功力。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读者能够超越一般的历史常识,进入到更精微的学术讨论层面。对于希望进行更高阶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参考资料,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经过同行检验的范本,能引发很多新的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灵感。
评分初翻阅目录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宏大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脉络。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到具体体育项目的深入剖析,再到文化层面的阐释,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的学术视野显然非常开阔,不仅关注了主流的竞技活动,似乎还深入挖掘了一些被忽视的民间习俗和礼仪相关的体育活动。这种布局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对材料的全面掌握,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史料,更像是在重构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唐代社会图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些分支如何串联起整个论证主线。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典雅,色调沉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拿到手里时,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考究。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字体和行间距处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坚固度也让人放心,感觉可以经受住多次翻阅和查阅的考验。对于研究者或者对这类书籍有收藏需求的人来说,这样的实体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外壳的触感光滑且略带磨砂感,握持感极佳,细节处理上看得出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的用心,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书籍来说,无疑是加分项,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极具学术性,行文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论证过程清晰有力,大量的引文和注释的规范使用,极大地增强了其说服力和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了一些处理复杂概念的精妙之处,作者似乎擅长将晦涩的史料用清晰的逻辑语言进行转译,使得即便是一些相对冷僻的史学概念,也能被较好地理解和消化。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该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的语调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态度,没有冗余的抒情或主观臆断,完全是基于文献的扎实构建,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感到信服。
评分尽管这是一部专业的学术专著,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关怀依然能够触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绘唐代体育场景时,试图还原的不仅仅是动作和规则,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乐趣。文字中流露出的对逝去文明的敬意和探究的热忱,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枯燥,反而带有一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这种在严谨的学术框架内保持人文温度的能力,是很多专业书籍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鲜活的生命力结合起来,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对那个辉煌的时代产生更深切的共鸣和向往,这是非常难得的学术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