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编大学体育教程(附光盘)
定价:33.80元
作者:陈智勇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2405806
字数:
页码:3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编大学体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奥林匹克运动、体育卫生与保健、足球、篮球、排球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关于考核与评价体系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也显得非常僵化和不近人情。它提供了一套非常标准的、侧重于传统田径和基础体能测试的评价标准,这在过去或许是主流,但在如今多元化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显得过于单一和局限。教材中对“体育精神”的阐述,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吃苦耐劳”、“超越自我”这些抽象概念的口号式宣传上,缺乏将这些精神融入到团队合作、运动社交和终身健康理念的具体案例分析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处理运动中的冲突与合作,以及如何根据个人的运动偏好建立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然而,这本书的评价机制似乎仍然紧紧围绕着“你能跑多快”、“你能做几个”这些量化的、容易形成竞争压力的指标,这与当代教育鼓励个性化发展、注重过程体验的趋势背道而驰。这种评价导向,很容易让那些体能稍弱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更加排斥体育活动,这与体育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评分翻开书本内容,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程度。教材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体育运动的“宏大叙事”和一些非常基础、甚至可以说有些过时的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概念,这些内容引用了大量陈旧的文献和研究结论。比如,关于心肺功能训练的部分,讲解方式过于学术化和教条化,完全没有结合当下大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进行优化或引导。举个例子,它强调的长跑训练模式,对于那些可能存在体能基础差异的学生来说,缺乏弹性、缺乏分级指导。更令人不解的是,对于当下流行的许多运动项目,比如极限运动的入门知识、团体互动性更强的潮流体育项目(如飞盘、腰旗橄榄球等),书中几乎是只字不提,或者提到了也只是寥寥数语,仿佛这些活动从未在校园体育中出现过一样。这使得教材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学生们走出教室,面对的真实运动场景和教材里的理论指导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体校的理论基础读物,而不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综合性体育教程。
评分这本号称“新编”的大学体育教材,拿到手就感觉一股扑面而来的陈旧气息。封面设计得极其朴素,连带着内页的排版也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印刷品,黑白分明,但毫无美感可言。我本来期待看到一些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或者至少是比较现代化的设计元素,毕竟现在连很多小众的学术期刊都在努力提升视觉体验。这本书的图文混排简直是一场灾难,很多动作分解图模糊不清,线条僵硬,根本看不出动态的美感和要领。更别提它附带的那张光盘了,如果不是我家里恰好还有一台能读取光盘的旧式驱动器,我可能根本无法打开里面的内容。电子资源的质量更是堪忧,视频卡顿,音质失真,很多教学示范的场景看起来像是用老式DV录制的,清晰度低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在进行某种“复古怀旧”的教学实验。阅读体验非常差,长时间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质量低劣的插图,眼睛很快就感到疲劳。对于一个追求高效学习和良好阅读体验的现代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外部包装和多媒体辅助材料,完全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和劝退信号。
评分最让我感到不满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安全教育与运动损伤预防”这一至关重要环节时的草率态度。这部分内容通常是体育教材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然而,这本书对运动损伤的介绍非常肤浅,多数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种常见的扭伤、拉伤的名称和急救的初步处理方法(比如RICE原则),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进行热身、如何根据场地和器材条件识别潜在风险,以及在不同运动环境下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这些实操层面的指导几乎是缺失的。例如,在讲解器械使用时,安全注意事项往往被一笔带过,没有配以醒目的警示图示或详尽的步骤说明。这使得我们不得不依赖于体育老师现场口头强调,一旦离开课堂环境,学生们很可能因为缺乏系统、深入的安全知识储备而贸然进行高风险活动。一本严谨的体育教程,理应对读者的安全负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让人难以放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行文逻辑也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和冗长。作者似乎在努力地用一种极其严谨、甚至是有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来撰写面向本科生的体育教材。句子结构复杂,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和冗余的修饰词,使得本应直观易懂的运动教学,被包裹在厚厚的学术外衣之下。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反复琢磨一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流畅性。例如,在讲解基础的拉伸技巧时,本应清晰地说明动作的SOP(标准操作程序),但书中却用了一大段文字来论证为什么这个拉伸动作在生物力学上是“最优解”,这种论证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是多余的,更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如果作者的目标是普及体育知识,那么语言应该更加口语化、更具引导性,多用清晰的步骤和直观的比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作者为了展示其学术功底而写就的一份报告,而非一本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的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