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咏春拳
定价:6.00元
作者:吉林体育学院阳光体育运动丛书编写组
出版社: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8076286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绝不是单纯的打打杀杀,更不同于西方的体育运动,而是一门综合多学科的体育科学。它集古代哲学、中医学、物理学、力学、美学和人体科学等为一体,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作为少林嫡传武技之一的咏春拳更是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主要介绍了咏春拳的历史与基础知识、运动保护、场地装备、基本技术、咏春拳法以及比赛规则等。
目录
章 概述
节 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特点与价值
第二章 运动保护
节 生理卫生
第二节 运动前准备
第三节 运动后放松
第四节 恢复养护
第三章 场地和装备
节 场地
第二节 装备
第四章 基本技术
节 基本手形
第二节 基本站姿
第五章 咏春拳法
节 小念头
第二节 标指
第三节 木人桩
第六章 比赛规则
节 程序
第二节 裁判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让我感到最困惑的是,这本书在涉及“腿法”的部分,几乎是寥寥数语带过,这在强调手部训练的拳种中尚能理解,但完全的缺失依然让我感到突兀。难道腿法在整个体系中就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仅仅是作为辅助动作存在吗?作者似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前手和中线的控制上,以至于其他部位的细节,比如步法的转换和重心在不同步法间的微小转移,都被处理得过于笼统。书中的插图(如果有的话,那也是非常抽象的线条画),也大多集中在展现发力瞬间的“力线”,而非身体的静态结构。因此,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无数条交错的直线和箭头,代表着力量的走向,却缺少了一个清晰、稳定的“人”的轮廓。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力学原理”的速写本,而不是一本关于“人体功法”的教材。它提供了“为什么”的答案,却吝啬于提供“怎么做”的步骤。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具匠心,那种带着淡淡墨香的纸张触感,配合着古朴的字体,确实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然而,内容方面,给我的体验就如同品尝一杯过于浓郁的咖啡——初闻香醇,细品之下,却发现它在关键之处“稀释”得太过厉害了。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黐手”训练的章节,期望能找到一些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哪怕是基础的两人对练感受也好。结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感受对方的压力变化”,然后笔锋一转,又深入到“心法”的探讨中去了。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这种追求“知其所以然”的实践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武术基础,可以直接跳过基础的重复训练,直达心法的顶层。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为自己多年习武心得所作的自述,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教学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试图在脑海中重构动作,但每次都陷入了作者构建的哲学迷宫中,找不到清晰的出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跳跃,读起来颇有一种“断代史”的感觉。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武术书籍那样,从马步、桩功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正确的身体框架。相反,它似乎更热衷于探讨“武术的本质”以及“师承的意义”。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某个拳谱的来源,分析古代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对于急切想知道“我该怎么打这一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舍本逐末。我尤其想了解的“小念头”套路解析,在全书中几乎找不到完整且清晰的分解动作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关于“意念引导”的玄妙之谈。仿佛作者认为,只要意念对了,拳架自然就对了。这种“唯心”的教学取向,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武术史研究或哲学探讨,那么它是成功的;但如果它想作为一本“如何练习”的指导书,那它显然是失败的。
评分整体阅读下来,我有一种强烈的“被教育”感,而不是“被指导”感。作者的笔调极为权威,几乎不容置疑,仿佛他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这种高度自信的表达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敬畏感,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则容易引发反思——这种“不可撼动”的论调,是否掩盖了实际操作中的诸多变通和弹性?书中对于“刚柔相济”的论述尤为深刻,但这种深刻性体现在文字上,却显得过于刚硬,缺乏一种柔性的引导。例如,讲解如何化解正面冲撞时,文字描述的节奏感很强,但缺乏对手部肌肉群如何瞬间放松与收紧的精细化说明。每一次阅读的体验,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虽然顶上的风景(理论高度)很诱人,但攀爬的过程却异常艰辛,几乎没有平缓的休息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登过好几座山,渴望新的哲学高度的资深武者来研读,对入门者来说,门槛过高,容易望而却步。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武术入门的书籍,书名倒是挺吸引人,关于“咏春拳”的探讨,但老实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间堆满了各种工具,却缺少明确使用说明的工坊。作者似乎对武术的哲学层面有着极深的理解,通篇充斥着关于“中线理论”、“寸劲爆发”这类词汇的抽象阐述,阅读起来颇有些晦涩难懂。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如何“感知气流”,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人器合一”的境界。我试着在脑海中勾勒出实际的动作,但文字的描述始终停留在理论的云端,缺乏清晰的图解或照片辅助,让人很难将这些高深的理论与实际的拳法招式联系起来。对于一个渴望快速上手、了解基础套路的新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实在有限,它更像是一本武术理论家的沉思录,而不是一本实用的训练手册。如果作者能用更直白的语言,结合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实战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或许能让这本书的价值更上一层楼。现在的感觉是,手握着一本理论巨著,却不知道该如何落地实践,略感失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