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医事(关于医的隐情与智慧)
定价:28.00元
作者:讴歌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3021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让我们学会互相倾听理解、沟通与对话是*好的医药。
医事:教会我们做聪明的病人,经营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至少对我来说,在,还没能看到这样一本同时贴近普通人和医生的作品。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胡大一
年度畅销作家 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 经济学家 汪丁丁 作家 陈村 哲学家 赵汀阳 心内科专家 胡大一等联合推荐'
《医事》希望在长时间误解久乏沟通的医学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之间,开凿一条隧道,让两端可以看见彼此的光亮。
《医事》想告诉非学医非学药的人们:如何稍具智慧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或叫经营“医事”。通俗一点说,就是如果没有医学背景,短 期内也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如何还能比较聪明地看病,如何看待疾病和身体,如何相对聪明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医事》想谈一点对普通人实际的、可实践的事,也想冷静地指出:有哪些医疗误区需要重新认识,有哪些对医学、身体、健康的一厢情愿,貌似美好但其实背离真相。
内容提要
作者在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并在国外大学医学院从事过医学科研。由于专业背景,她懂得并熟悉医院的事物和医生的工作、生活,对于医学现阶段的状况和医生的精神状态非常了解。针对成为目前一大社会问题的医患矛盾,讴歌借助自身的优势,从医学的发展脉络、特点、面临的问题等方面,以及中西医不同的发展过程和特质,中国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深入剖析了医患矛盾问题,为医患交流提供了科学、合理、有效的建议。
这本书看似社会科学范畴的读物,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前几年出版后广受好评。这次的修订版更为精彩,补充了对近来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比如张悟本等问题的解读,对普通人的就医之道非常有帮助。
目录
序:理解医学 学做医生 胡大一
前言:医学的医,事情的事
再版前言
一 医患:无法重燃的温情
一针扎向现代医学的敏感伤口
治人时代远去,治病时代到来了
西医东渐,中国病人面对“沉默的暴力”
好医生VS牛医生
从站在病床边,到躺在病床上——当医生成为病人
从里到外了解这个行当——当病人成为医生
鸡仔与医闹——医患交流的尴尬现状
二 你我:站在现代医院的大门口
白衣天使,白求恩,白狼
医生是谁的替罪羊
跛脚的医学教育制造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究竟有多糟
如何给自己选一位好医生
做一个聪明的现代病人
医院之前与医院之后,做自己的医生
三 医生:冷暖自知
为何有人从医生这一行退出
看上去很冷的手术刀气质
大医院,小医师
一只脚在病房,一只脚在牢房
谋生,如何做一位好医生
看病时,医生怎么思考
孰能无过,但谁来饶恕
四 大写的医事
西医在新世纪的困境
选西医还是选中医
每个时代有一份自己的疾病谱
你被媒体的细枝蔓叶误导了多远
健康不止于阳光、肌肉、全能养生
我们是否身处糟糕的医疗环境
五 医生不能帮你的思考:身体,疾病观,生死观
了解身体从出错开始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
人为什么会生病
为什么有些病无法治愈
为把数字活成更大的正数
人生观,人死观,疾病观
胆小鬼也会得癌症,以及重返艳阳下
后记:用另一种方式实践医学
附录 孙小宁谈《医事》
作者介绍
讴歌,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之后,于美国科研三年,2002年回国。现任职某跨国制药公司。已出版《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协和医事》,小说《九月里的三十年》等。
文摘
序言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封面设计和出版机构的信任,拿到手后,我略微有些不安,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或晦涩难懂。然而,进入阅读状态后,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事如同高明的魔术师,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抛出新的悬念或揭示新的线索,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尽管主题宏大,但叙事始终是聚焦于“人”的体验,使得那些宏大的概念得以具象化,变得可感、可触。这种平衡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有知识分子的深刻洞察,又不失大众阅读的流畅性。读完合上书本时,耳边仿佛还能听到书中人物的呼吸和远去的马蹄声,那种久久不散的余韵,证明了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投入。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它的语言风格并非一味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服务于主题和情感的表达。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时而又像冰冷的刀锋,直指问题的核心。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情绪爆发的段落时,常用短句和强烈的动词,极具冲击力;而在描述内心挣扎时,则会使用更长的、充满从句的复杂结构,精准地描摹出思绪的缠绕不清。这种风格上的灵活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层次感。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复杂的历史议题简单化或脸谱化的倾向,即使是看似“反派”的角色,也能让人看到其行为背后的合理性与悲剧性。这种多视角的呈现,让整个故事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思考框架,远超其故事本身。它探讨的主题——关于选择的代价、关于信念的坚守与妥协、关于个人如何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保持独立性——是永恒的议题。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一个又一个的道德困境摆在了读者面前,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排序。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对自我价值观的拷问。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停下来,对照现实中的一些情境,思考书中人物的处境与自己的差异或相似之处。这种内在的互动和对话,是真正好书才具备的魔力。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品,而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拿出来温习、并在不同人生阶段会有不同感悟的“伙伴”。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深沉的思考,让人瞬间沉浸其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文字的张力十足,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不禁为那些在时代夹缝中挣扎、抗争或顺应的人们感到揪心。他不仅仅是在叙述故事,更是在剖析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与幽微。书中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的观察角度尤为独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读完整本书,感觉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与哲学公开课,对世界运行的基本逻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表面的刺激,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在你心底播下思考的种子,久久不能散去。那种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真诚与担当,是如今很多作品中所稀缺的宝贵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让人在紧张的情节推进中,总能找到喘息和深思的空间。作者对场景的描绘简直是大师级的,无论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细微的日常对话,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当时的温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配角时的功力,即便是出场不多的角色,也都有血有肉,有着自己清晰的动机和命运轨迹,没有沦为推动主角前进的工具人。这使得整个故事世界观的构建显得异常扎实可信。情节的推进并非线性的,而是巧妙地穿插着回忆和预示,像一幅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条线索最终都能找到它的归宿,但过程中的迂回曲折,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读到后期,我已经完全被卷入了故事的漩涡,放不下手中的书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转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