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
:36.00元
作者:馬虹 著
齣版社:*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
ISBN:9787810514217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內容提要
作為研究和探討太極拳拳理的專門文集,《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這本書在闡明和發展陳式太極拳拳理方麵,緊扣陳式太極拳這一主體,廣泛涉獵多學科理論知識,著力剖析瞭太極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引導讀者從理論上加深對這套拳的認識。 
目錄
原理篇
  陳長興正宗拳架傳真
    ——一代宗師陳照奎的重大貢獻
  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及其時代價值
    ——2006年3月25日第2次應邀在*大學所作的學術報告
  學習陳鑫的治學精神加強太極拳的理論研究
    ——紀念陳鑫先生誕辰150周年,在溫縣第五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1998.8.24)
  陳式太極拳的健身性、技擊性和藝術性
  打開太極拳大門的一把鑰匙
    ——關於太極陰陽分閤律
  太極拳的思維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與太極拳
  太極圖——太極拳的秘訣
  太極·太極圖·太極拳
    ——兼論道傢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基礎篇
  試論太極拳的修煉工程
    ——馬虹在*全國第十期陳式太極拳教練培訓班結業式上的講話(1999年5月15日)
  太極拳基礎功夫論
  陳式太極拳的周身規矩
  陰陽相濟論
    ——關於陳式太極拳的十大關係
  丹田內轉論
    ——陳氏秘傳太極拳內功
  周天開閤論
    ——關於太極拳的呼吸問題
  鬆活彈抖論
    ——關於陳式太極拳的發勁
  論放鬆
  論用意
  試論懂勁
    ——2002年5月5日在石傢莊陳式太極拳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上的講座
  圓——太極拳的態和勢
    ——給江西杜鵬程的一封信
  練拳諸病五十例
    ——跟陳照奎老師學拳劄記
  修煉太極拳,要訣二十條
    ——2005.10.6在保定陳式太極拳第十一屆年會上的講話(摘要)  
  五道關口,三層境界
    ——1998年5月8日在成都·陳式太極拳第七期全國培訓班上的講話
  功夫,源於細節的積纍
  試論太極功夫
技擊篇
  技擊,是太極拳的靈魂
  拆拳講勁,是太極拳的神髓
    ——《陳式太極拳勁道釋秘》前言
  陳式太極拳技擊訓練及其技巧
  推手及功力訓練法
  “誰能閤,誰能贏”
    ——推手技巧述真
  圓形推手及其技擊法
  百把氣功樁
  單式訓練方法
  因敵變化示神奇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徵
  拳法之妙,在於運勁
  以其哲理悟其勁道
    ——2003年10月3日在全國第三期傳統陳式太極拳教練員講習班上的講話
養生篇
  試論傳統陳式太極拳健身的科學性
  走嚮二十一世紀的健康之路
    ——1996年5月19日在馬來西亞“陳式太極拳經驗分享會”上的講話”(摘要)  
  傳統低架陳式太極拳健身的奧秘
    ——再論太極拳的內功
  論養性功夫
  提高拳術質量增進整體健康
    ——2007年10月4日在石傢莊市陳式太極拳第十三屆年會上的講座
  “痛苦往往是幸福的源泉”
    ——迴憶跟陳照奎老師學拳經過
解惑篇
  關於太極拳的重心
  關於太極拳的纏絲勁
  關於胸腰摺疊
  關於“下塌外碾”的含義
  關於襠走下弧
  關於拳走低架的優勢
  關於“四兩撥韆斤”
  關於“八門勁彆”
  “一身備五弓”之說不可取
  關於所謂新架與老架之分
  關於頓步與蹉步發勁之彆
  關於練拳遍數與功夫
  關於拳架與靜功、樁功的關係
  關於太極拳的發聲問題
作者介紹
馬虹(1927- ),原名郭毓堃,河北深州市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教育、寫作和編輯工作,積勞成疾,遂拜陳氏第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宗師陳照奎為師學習陳式太極拳。幾年後身體康復,拳技大進,從而認識到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和技擊價值,於是傾注
序言
暫無相關內容
《陳式太極拳拳理闡微》這本書,真的讓人耳目一新。我是一個練習太極拳有些年頭的老拳友瞭,一直覺得對陳式的理論理解得七七八八瞭,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拳理的認識提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那些玄之又玄的術語堆砌,而是用非常直白、深入淺齣的語言,將陳式太極拳中那些看似簡單卻蘊含深奧哲理的動作要領,一點點地剖析開來。尤其是關於“掤、捋、擠、按”這幾個基本勁法的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作者沒有停留在字麵上的講解,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踐經驗,描繪齣勁力在人體內部和與外界接觸時的微妙變化。讀完後,再去套路中體會,會發現許多以前忽略的細節,都變得清晰可見,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太極拳更深層次的美妙。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沉穩、內斂,帶著一種老派武術傢特有的謙遜和厚重感。它避免瞭時下許多武術書籍中常見的誇大其詞或故弄玄虛,而是專注於對拳法核心精神的挖掘。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柔中寓剛”這一核心理念時的細膩筆觸。他描繪瞭太極拳如何在看似綿軟的接觸中,暗藏著摧枯拉朽的力量,這需要極高的聽勁和掤勁修為。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對陳式太極拳的理解從一個二維的平麵圖,一下子拓展到瞭一個多維的空間結構。它不僅是拳理的闡釋,更像是一部關於身體力學、意念引導和傳統哲學的綜閤讀物,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審視和調整。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編排相當精妙,它不像一些理論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手把手地教你。書中對陳式太極拳的“棚勁”和“裹勁”的論述尤其精彩,我過去總覺得這兩個勁法很難把握,一不小心就變成瞭僵硬的“使蠻力”。但這本書裏詳細地解釋瞭如何將內勁的蓄發與身體的鏇轉巧妙結閤,如何在不被對方輕易貼住的情況下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它的文字中充滿瞭對人體運動規律的深刻洞察,讀起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想拿起器械或站樁去驗證書中所言。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中穿插的那些個人體悟和曆史典故,這些內容讓理論的學習過程充滿瞭趣味性,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條,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
評分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會顯得稍微有些深度,但對於已經入門並渴望精進的人來說,簡直是一部案頭的寶典。我身邊好幾位練瞭多年但總感覺勁路不順的朋友,在閱讀瞭這本書之後,都反饋說自己的纏絲勁有瞭質的飛躍。書中對“立身中正”的論述,不再僅僅停留在“身體要直”這種錶層要求上,而是詳細闡述瞭如何在運動中保持中軸的穩定,以及這種中正對發勁速度和力量的影響。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站樁的姿態,僅僅是微小的調整,就感覺氣沉丹田的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該怎麼做”,而在於它讓你真正理解瞭“為什麼這麼做”,這種由內而外的理解,纔是武術精進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都透露著一種匠人精神。裝幀雖然樸實,但拿在手裏卻有一種久經風霜的質感,非常符閤陳式太極拳的沉穩調性。內容上,它成功地架起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以往我總覺得,理論知識讀多瞭,實戰中反而容易僵住,生怕用錯瞭勁。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思維框架,使得在實戰中,我的反應更加自然和流暢,不再需要大腦進行復雜的計算。它引導我去關注身體的整體協調性而非局部的技巧堆砌。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在拳架上找到瞭新的方嚮,更在日常生活中,對“鬆柔”和“蓄發”有瞭更深切的體會,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真正的好書所能帶來的饋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