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荣著的《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 (1620-1949)》研究明末至民国天主教在山西传播的 历史及其中国化的特征,以太原附近民教杂居村庄为 例,研究民教比例不同村庄天主教和民间信仰各自的 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史料齐全、翔实,不仅用了汉语 资源,而且使用了不少拉丁文、法文、英文资料。
总序
绪言: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三重视野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耶稣会传教时期(1620一1715)
第二章 明末耶儒会通中传教士、教徒作用之比较研究
第三章 秦晋教区时期的山西天主教
第四章 山西代牧区时期(1844一1890)
第五章 山西南北教区发展壮大时期
第六章 教徒的社会生活
第七章 天主教与民间信仰
第八章 天主与老天爷
第九章 灵魂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完《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演变过程。作者提出的“中国化”视角,让我不再将天主教视为一个简单的“外来物”,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观察它如何与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政治现实发生深刻的互动。1620年至1949年,这是中国近代史最波澜壮阔的时期之一,天主教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也必然充满了艰辛与智慧。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传教士与中国地方政府、士绅阶层之间关系的论述。这种复杂的博弈,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既有理解,也有误解,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宗教政策的关键。同时,本书对普通信徒生活细节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信仰的生命力。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宗教寻求精神慰藉,如何将外来的宗教信仰融入自己的生活,形成独特的信仰实践,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
评分《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这本书,以其深刻的“中国化”主题,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近代宗教史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西方宗教的传入必然带来一种文化冲突,但本书让我看到了“融合”的可能性与复杂性。1620年至1949年,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天主教在山西这片土地上不断调整自身,努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我尤为好奇书中对于天主教仪式和教义的本土化改造的论述。在祭祀、婚丧嫁娶等中国传统习俗面前,天主教如何寻求折衷或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传教士们在解释“罪”与“罚”、“天堂”与“地狱”等概念时,是否也引入了中国式的哲学思考?而中国本土的信徒,又如何在吸收外来信仰的同时,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基因?这种跨文化的适应与创新,是理解任何一种本土化运动的关键,而本书对此的深入探究,无疑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认知。
评分《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一书,以其独特的“中国化”研究视角,为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宗教史的窗口。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往往蕴藏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之中。作者对1620年至1949年间山西天主教历史的深入挖掘,正是对这些细节的精心呈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儒家思想在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这种碰撞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对话与协商。传教士们如何理解并回应中国人的“礼”与“孝”?他们如何将天主教的教义解释得更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而中国本土的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宗教和思想?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变迁的复杂性。此外,本书对教会组织本土化进程的分析,如培养本土神职人员、建立独立教会管理机构等,也极具启发性。
评分这部《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一书,初看书名,便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历史关怀。它并非仅仅是罗列史料,而是试图在“中国化”这一核心概念下,审视明清以来天主教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演变的全过程。1620年到1949年,这是一个跨越了明末清初、清朝中期、晚清以及民国初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包含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变,也见证了西方宗教与中华文明的复杂互动。作者显然没有将天主教视为一个外来的、一成不变的宗教符号,而是将其置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语境中进行细致的考察。从传教士的早期探索,到本地信徒的信仰实践,再到教会组织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无疑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那段跌宕起伏的山西天主教历史。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解析“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调整,更涉及到教义的理解、礼仪的适应、教会结构的本土化,乃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进行对话,甚至融合。这种深入的本土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近代以来宗教发展的规律,以及宗教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当我拿到《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这本书时,我就被“中国化视野”这个概念深深吸引了。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宗教的传入和发展,更是关于文化如何在一个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演变出独特形态的研究。1620年至1949年,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与变革,而天主教在山西的命运,也必然与这些大背景紧密相连。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传教士群体与中国知识分子、官僚阶层之间复杂关系的描绘。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仅是宗教传播的通道,更是不同思想体系碰撞与交融的场所。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天主教如何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发生互动的内容。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上,外来宗教往往难以完全摆脱本土宗教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这种“在地化”的实践,将为我们揭示出信仰的生命力所在。
评分这部《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侧重于宏观的国家政策或重大事件,而作者却选择了一个更为细致的切入点——“中国化”。这一视角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张力,它要求我们超越简单的“引进”与“排斥”的二元论,去探究一种外来文化如何在本土环境中实现自身的转化与再生。1620年至1949年,山西天主教的发展历程,恰恰是这种“中国化”过程的一个生动缩影。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天主教如何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别是与地方乡绅、宗族势力发生互动的内容。这种互动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既有合作以争取生存空间,也有摩擦以维护各自的利益和价值观。而作者对传教士在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等知识方面的作用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宗教传播过程中蕴含的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意义。
评分当我翻开《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时,我immediately被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故事性的叙述所吸引。作者并非以枯燥的学院派语言来呈现历史,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引领我穿越时空,亲历山西天主教的百年变迁。从万历年间那些怀揣着传教理想的西方传教士,带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步履蹒跚地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到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譬如科学技术、天文历法等,来打开传播的窗口,这本身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书中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官员之间互动关系的描绘,无疑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种互动是充满智慧与策略的,既有观念的碰撞,也有相互的学习与借鉴。而当目光转向普通信徒时,我又看到了信仰如何在最基层扎根,如何在民间社会中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被改造。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鲜活与温度,也让我开始思考,信仰的力量究竟是如何穿透文化的隔阂,抵达不同人群的心灵深处的。
评分阅读《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思想的涤荡。作者以“中国化”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天主教在山西地区自明末以来近三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宗教传播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身份认同、社会变迁的深刻论述。我非常赞赏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严谨,文献考证细致入微,历史脉络清晰流畅。从传教士的早期适应,到本地教友的信仰实践,再到教会组织如何在中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寻找生存之道,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层层剥开,展现出其内在的逻辑与张力。特别是在“中国化”这一核心议题上,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如教会建筑的风格、宗教仪式的本土化尝试、以及与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互动,来具体阐释这一复杂的过程。这让我不禁思考,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一种外来的信仰是如何被“驯化”,从而既保留其核心精神,又融入当地的文化肌理,成为一种既“是”又“不是”的全新存在。
评分《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这本书,以其精妙的“中国化”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山西天主教历史的大门。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传教士群体在中国土地上所扮演角色的细致刻画。他们并非只是宗教的传播者,更常常是知识的引入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从科学技术、医学知识到西方教育理念,这些都曾以天主教传播的名义,在中国社会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本书聚焦于山西,一个在中国地理和文化上都具有独特性的区域,使得这种“中国化”的研究更显地域特色和史料价值。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山西的本土信徒,他们的信仰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他们如何理解和实践天主教的教义,又如何在与中国传统观念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仰认同。这种从上至下、从外至内的视角与从下至上、从内至外的视角相结合的研究,无疑将使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一书,在我看来,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中国化”的独特视角。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宗教在特定区域的历史进行编年式的梳理,而是从一个更加宏大和深刻的层面,去审视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这片文化土壤上实现自身的“本土化”生存与发展。1620年至1949年,这三百多年的时间跨度,恰恰是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走向共和的剧烈转型期。天主教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必然与中国的社会变革、政治动荡、文化思潮紧密相连。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中国化”这个复杂的概念的。它是否意味着天主教在教义解释上,需要与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甚至民间信仰进行某种程度的调和?在礼仪方面,是否也出现了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在教会的组织结构上,是否也遵循了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或者官僚体系的某些特征?这些问题都激发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宗教的历史,更是关于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碰撞、融合,以及最终实现自身适应与创新的生动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