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海军
定价:45.00元
售价:32.9元,便宜12.1元,折扣73
作者:胡耀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68
字数:
页码:2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列强的海上侵略刺醒了中国人。在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下,中国终于有了一支像样的海军,但旋即在甲午战争中覆灭,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醒过来的清决定重建海军,但已经无法复制北洋水师的辉煌。在新旧替的大潮中,大清海军降下龙旗,升起青天白日旗,整体性地转变为民国海军。
《民国海军》是旧中国的缩影,集中反映了旧中国的贫弱、落后与混乱。
目录
作者介绍
胡耀忠,男,江苏沭阳人。空军上校,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现就职于空军某院校,淮海战役研究会理事。军史、战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军史、战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2项。空军及江苏省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文摘
《民国海军》:
战争前,清朝水师官兵有50000人,舰船890多艘,但真正能出海作战的人员和战船为数很少。中国的水师实际上是水上警察,主要任务是打击海盗和海上缉私。
战争的惨败终于让中国人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是多么重要,对保卫帝国的主权是多么重要。中国近代海防思想诞生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建设终于提上议事日程。
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人在亲身参加反侵略战争过程中,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初步提出了近代海防思想。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林则徐看到英国凭借坚船利炮侵略中国,极力主张改革中国的水师。他指出:“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魏源经过艰苦的努力,编辑了中国部比较全面介绍世界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指出“师夷长技”有三条: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建议在虎门外大角、沙角两处分别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来造船制炮,聘用外国技师,首先造战舰100艘,蒸汽舰船10艘,“设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将广东水师近4万人,“汰其冗滥,补其精锐”,练成15000人的精悍水师。
这样,就可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
为了增强实战能力,林则徐主持整顿了广东水师。他派人将从美国商人处购回英国1080吨的“甘米力治”号船改成战舰,可装炮34门;购回葡萄牙3000斤大炮装在大战船上。林则徐还调集雇用各种战船,并仿造“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式战船组成一支新水师,在广东抗英海战中多次出击,取得不少战果。
在浙江镇海,他与兵器专家龚振麟共同研究制成了行驶方便的车轮战船,在保卫吴淞之战中发挥了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言行,是对我国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闭关自守腐朽政策的猛烈冲击,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在同太平军的作战中,清进一步感到“洋炮洋舰”的威力。1861年,太平军出兵浙江,逼近上海。当时风传,太平军正托外国人购买军舰,准备从海路北上进攻天津和北京。清朝统治者大吃一惊,立即下决心要抢在太平军前面买回“洋舰”。
1861年6月,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表示,可从海关关税中拨款购船。得到了允诺后,赫德立即写信给在英国休假的总税务司李泰国,请他筹办。
1862年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与赫德商定,清花80万两白银向英国购买3艘中型炮舰、4艘小型炮舰、1条供应船,组成了所谓的“英中舰队”,聘请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水师总统(舰队司令),所以舰队也称“阿思本舰队”。
这时候,清中以恭亲王奕诉为首的满族权贵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军事实力派,都想把这支舰队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因而展开了明争暗斗。曾国藩甚至连舰队总统、各舰管带及600名兵勇都已选定。
因为李泰国在购买军舰工程中大肆讹,中国亏了66万多两,这让中国人痛感必须自己办厂造船,才能建立中国自己的海军舰队。左宗棠曾明确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于是,近代中国的造船工业在“阿思本舰队”事件之后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先导。
早在1861年,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了一个军械所制造枪炮。
……
序言
对于我这样对军事史,特别是海军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民国海军》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概览,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让我对那个时期的海军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书中对海军装备发展、训练体系、以及人事制度的探讨,都非常细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海军舰艇的描述,那些曾经在中国海疆上纵横驰骋的战舰,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通过对这些舰艇的介绍,我不仅了解了它们的性能和用途,也对当时中国海军的实力和局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海军战略思想的演变,以及海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明白,海军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装备的堆砌,更是战略思想和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民国海军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代史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民国时期的海军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直到我读了这本《民国海军》,才算是真正对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几乎涵盖了民国海军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早期的北洋水师遗留问题,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军的重建和发展,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作战,都有详尽的叙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海军在海军战略和战术方面的讨论,虽然有些专业性,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当,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例如,书中对海军不同时期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海军在配合陆军作战时的作用,都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海军人物的传记和故事,这些生动的人物描写,让冰冷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我了解到很多海军将领的爱国情怀和远见卓识,也看到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中的巨大贡献。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扎实,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引用,增强了其史学价值和可信度。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全面且深入的民国海军史著作,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选择。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种既有变革又充满动荡的时代氛围非常着迷,而《民国海军》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于某一次战役或者某一位名将,但实际上,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全景式的画卷,描绘了民国海军从起步到衰落的整个过程。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上的能力,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海军力量的对比,以及它们所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分析,都显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海军现代化建设的讨论印象深刻,那些关于引进西方技术、培养本土人才的努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碍,都让人感触颇深。书中对海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角色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支军事力量,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尝试和探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总有人在为国家的强大而默默奋斗。
评分这本《民国海军》确实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部作品。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尤其是海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最初预想的要丰富和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舰船的型号、数量,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以及在那个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海军官兵们所面临的挑战和他们的个人命运。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可谓是细致入微,很多细节的呈现都让我惊叹,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比如海军的几次重要重组,以及在对外关系中海军所起到的微妙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叙事,让我对那些曾经在海疆上奋斗过的将士们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虽然书中可能有些地方的叙述偏向于宏大叙事,但整体而言,它成功地描绘了民国海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承载的国家梦想与现实困境。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海军的军事战略和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我原本以为《民国海军》可能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技术性读物,毕竟“海军”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军事术语和复杂的舰船知识。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错误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几乎不曾触及的领域。它不仅仅是关于船,更是关于人,关于那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中国海军基业的先驱们。书中对海军的组织架构、教育体系、以及官兵的日常生活的描绘,都十分细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海军学校的片段,那些年轻的学子们,怀揣着报国之志,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为将来驰骋大洋做准备。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也看到了中国海军人才培养的艰辛。此外,书中对海军在历次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面对外来侵略时的抵抗,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充满了悲壮与无奈。这些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民国海军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一支军事力量,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